【問題】汗疹藥膏香港?推薦回答

作者:石黑

  香港是個獨特的城市,其複雜的社會與文化結構堪比國家,在經濟上其獨立於中國的自由市場體系已多年蟬聯世界最自由經濟體;在文化上則發展出一套有別於中台兩地的社會道德價值,錯綜複雜的深層次社會結構往往是管治者花盡心力所要解決的問題。自從受英國管治以來,「香港人」身份所代表的概念和價值一直都是有別於「中國人」和「台灣人」,這種理性上的身分辦別正是民族形成的初期特徵,故此香港民族早已存在,只是港人一...

作者:藝家天爸Joey KwokNasha Chan林健恆@USP香港理工大學學生會學生報編輯委員會

為爭取自由的人們留下紀錄, 你們不必獨自面對。 抗爭的香港人,看見的是什麼景色? 肩負不願後退、不願妥協的深刻呼告, 圍城內的年輕身影成為香港的共同記憶! 烽火之中,要走上什麼樣的路途?   2019年6月爆發的「反送中運動」,在9月《逃犯條例》的立法撤回後,面對五大訴求僅有一項落實,以及港警後續仍持續升級的專橫鎮壓之下,於同年11月展開了新的階段。   11月11日,香港...

作者:郭慧英

  • 「中華民族」屬近代所建構的概念,於近世之中,海外華人與中國大陸對此一概念的理解有何差異?   • 閩、粵、潮、客等移居海外的華南地方族群,對「中國」之想像有何不同? 為何如此?   • 在二十世紀初,中國大陸國民政府乃至英治下的香港與新加坡,對「國貨運動」的理解與盤算有何不同?      「中華民族」並非自古以來自有永有之概念。在二十世紀初,中國大陸之政情﹑新加坡與香港的...

作者:毛升

  中國近代史還能怎麼寫?   -- 以「一連串的笑話」重寫百年屈辱史   -- 以底層社會反觀現代性的複雜與弔詭   -- 以邊疆定義中國   -- 以小國作為方法   剖析歐美港臺新研究•呈現多元學術脈絡下的別樣史學景觀   本書展現了十幅不同景觀的歷史學研究地圖,引領讀者探索主流歷史敘事以外的別番景緻。   作者甄選近年來歐美港臺中國史和東亞史的新研究,用學術書評的方式梳理相關研...

作者:李雪莉楊智強陳怡靜余志偉陳朗熹劉貳龍

強權與反撲.絕望與希望   香港人,返來了。一國兩制的快速崩解,讓游離在無力和沮喪的香港人,重新找到自我定義的方法。這場仗,跨世代發出對強權的怒吼,不只是香港這塊土地的存亡之戰,也是世代浪潮在絕望中的奮力掙扎。不舍晝夜,綿延不絕。   ★台灣媒體《報導者》對香港反送中運動的第一手紀實   ★28篇專文+38張彩色照片+23個關鍵詞+反送中大事記   ★吳叡人(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170...

作者:梁啟智

為想要瞭解香港的人而作 ★☆Matters 創辦人 張潔平專文推薦 ★☆以三十六道包含認同、制度到未來走向的提問,勾勒出香港的基礎輪廓     香港很獨特,但香港不孤單。身分該如何理解?歷史該如何記憶?權力是否必須服從?制度該如何改變?面對系統性敗壞時能如何力抗?這些問題,不只香港人在面對,也不只香港人在嘗試回答。對香港的未來,我不敢盲目樂觀。不過如果香港的故事能激發更多人勇於問問題...

作者:馬嶽

多年來我們都在找一些獨有的東西來定義香港,這個夏天我們找到了。     二〇一九年,香港人以一個夏天推進了一個時代。香港人團結起來守護瀕危的我城,用自己的方法把香港放在世界的版圖上,運動發展到某階段香港人有一種自豪感,覺得香港人真是了不起,重新定義了香港在世界上的重要性,不是舊獅子山精神那種「自力更生」、「東方之珠」、「經濟城市」,而是新獅子山精神的「拆一掛十」,以強大的勇氣和韌性,...

作者:端傳媒

必須為香港留下這一頁歷史 面對香港百年來的重大變局,《端傳媒》來自前線的圖文報導 細細密密地記下這場運動的一筆一畫,既是身為記者的責任, 也是《端傳媒》反饋香港這個成長、立足之地的義之所在。   ★☆隨書附贈61*43CM 彩繪精緻反修例海報:「2019香港風暴」 & 《端傳媒》一個月暢讀會員(需支付手續費HK$0.99,詳細辦法見書腰後折口)★☆   二〇一九年二月,因一起港人在...

作者:朱永新

  没有牆的學校,學習作為中心的範式轉移   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突破時空限制的「泛在學習」將取代學校。   可以配合香港和內地各大考試時間和教育新政推出時間進行推廣。   我們今天覺得天經地義的學校生活,因為互聯網,因為資訊技術的發展,會在潤物無聲的改變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針對當下諸多教育痛點,朱永新對未來教育趨勢做出了預判:未來,傳統的學校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場所,取而代之的是「...

作者:徐承恩

沒有歷史的國族,就沒有未來。 香港人:自己歷史自己寫! 香港人在改寫自己的歷史,而且是現在進行式!   ***增修版說明   本書第一版出版於雨傘運動、魚蛋革命之後,是香港人在面對中國政府不願履行「一國兩制」的承諾而發起公民抵抗運動似乎已然失敗的時候。香港人「經濟動物」的特性讓所有外人都以為,現實的香港人肯定會選擇向中共靠攏,更加融入中國。但我們都看錯香港人了。   因為一起發生在台灣的...

作者:陳霓

  三十而立,中國內地公共關係自西方引入三十餘年,發展方興日盛。兩地文化迴然不同,西方公關理論是如何在中國演進,並與本土環境調和及轉化?而在中國公共關係的實踐上,這些概念是否適用至今?   本書結集作者三十年來於不同時期的研究成果,嚴謹剖析西方公共關係模式與中國公共關係實踐的相關領域、理論和議題,藉以再現公共關係在中國發展的曲折歷程。作者一方面以傳播學的「擴散理論」探究公共關係引入中國的路...

作者: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學者

人類學是甚麼?就是學人類啊!   人類,在地球上各處生息。   人類學家,在世界各地的田野中經歷,親身走進他人的生活與生命,   把細碎的日常,拼湊出「人類社會與文化」的大圖畫。   一群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學者,走訪你能想像的各種社群和田野:   在巴基斯坦的市集學寶石切割,到台灣的漁港看海洋生態發展;   在香港的重慶大廈與難民對話,到意大利當華人女咖啡師……   人類生活複雜又「奇...

作者:馬佳士史大偉

  學術理性與外交智慧交融凝聚 全景式解析中國與非洲關係的歷史與現狀   鋪陳中非百年交往的歷史長卷 剖析新時代大國外交中重如「基石」的非洲戰略     本書堪稱最全面研究中非關係歷史與現狀的學術著作。作者細緻描繪中非交往的特徵與影響,深刻且豐富,內容涵蓋中非古代關係史;現當代政治、貿易、投資、對外援助、軍事、媒體和社會發展等不同領域下的中非合作。書中對近年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下中非關係最新...

作者:張歷君

  跨越二元對立的傳統研究方法,看瞿秋白思想的複雜性。     本書將瞿秋白的思想、政治和文學實踐,理解為二十世紀初中國「跨文化現代性」的重要案例。作者參考史華慈的「『雙方面』的辯證法」,嘗試為瞿秋白研究重啟一個開放的批評空間。在這個新的空間裏,本書把辯證唯物論的哲學思考與有關政治事件的個人回憶和小說改編等不同領域的文本連接起來;同時將生命哲學、佛教唯識宗思想和無政府主義這些表面看來毫無關係...

作者:22 Hongkongers

將近2,000,000港人站上街頭,這一刻,他們為何挺身而出?   從2014年雨傘革命後寫起,爬梳「反送中」運動的來龍去脈   呈現6/9、6/12、6/16、7/1大遊行及示威現場--   700萬的香港市民中,近200萬人站上街頭,震撼世界!   這一刻,他們為何挺身而出?   2019年,香港特區政府無視反對意見,宣布將於6月12日繞過法案委員會,直接提交《逃犯條例修訂草案》至...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