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肺癌初期症状?推薦回答
從盧溝橋事變到珍珠港事件,這段期間的中美關係,到底經歷了何種變化? 特別是中國政府對美外交的決策過程是什麼?由何人執行? 中國的外交目的是什麼?談判的技巧如何?美方的反應是什麼? 中國政府在這段時間內,總體的得失又當如何評價? 何以在1937年7月盧溝橋戰事爆發時,美國政府認為事不關己, 而到了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美國政府卻十萬火急地促請中國成為並肩作戰的盟友? 齊錫生最新...
本書收錄蔣經國在民國39至49年以及52年的手札,內容包括手條、手函、讀訓心得及家書四大類。手條是蔣經國擔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兼救國團及總統府資料室主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行政院退輔會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行政院政務委員期間,對部屬下達工作指令的手寫條子;手函是在這段期間寫給上司、部屬、師長、學生、友人、親人的信函或電文;讀訓心得是閱讀總統蔣中正關於政治和軍事方面訓詞後的長篇心得報告...
從臺灣近代糖業史,看資本主義脈絡下的兩面刃 砂糖自15世紀以降的「地理大發現」時代起,即成為世界商品,深刻地影響世界各地近現代史的形成並塑造成今日世界的樣貌。臺灣也因為砂糖而初登世界史的舞台,其重要性直至1960年代歷久不衰。二戰結束前日本的近代製糖業以臺灣為生產基地,亦不脫此歷史脈絡。 本書就日治初期臺灣近代製糖業成立過程,以「充分條件」論述自荷蘭東印度公司時期起臺灣製糖業的發...
中國共產黨在立國初期通過擴建天安門廣場,開展國慶工程,舉辦大型巡遊,提倡烈士崇拜,推行油畫和漫畫的圖像宣傳運動等文化政策,來加強人民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認同,鞏固政權的合法地位。這些政策最初受到蘇聯影響,但鼓吹民族自主的中共,決定另覓獨立的發展道路。 本書結合歷史、政治、文化和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探究毛澤東等領導人如何把中國變成宣傳大國。作者運用檔案、內部通訊、圖像、專家的憶述等資料,說...
對於晚期肺癌,我們的目標是延長患者壽命,尤其是高質量的壽命。而對於早期肺癌,我們的目標就倆字:治愈!要達到這個目標,科學家、醫生和患者需要大力配合。對於患者和家屬,確診后積極地學習肺癌的科學知識和了解真相很重要。菠蘿的這本科普書《深呼吸:菠蘿解密肺癌》會讓你系統而全面的了解肺癌,讓你獲知當今國際上前沿的肺癌防治手段。 為什麼要做基因檢測?為什麼同樣得了肺癌,他/她卻能活超過10年?怎樣...
所有生物都有集中注意力。 為了要活下去或保護家人那是不可或缺的東西。 可是集中注意力不見得會讓自己自由自在,甚至可能變成不幸的原因。 另外集中注意力也可能從感情製造出來。 從慾望、生氣、憎恨產生的集中注意力會給自己或別人帶來不幸。 真正有用,會讓每個人幸福的集中注意力是怎樣的東西呢? 怎樣才能夠培養出來呢? 初期佛教的長老詳細介紹佛陀教導的集中注意力秘訣。 ...
本書是作者的中國晚期繪畫史撰寫計劃的第二冊,聚焦於中國明代初期與中期(1368~1580)的繪畫發展,除了探討明代繪畫風格中承續自元代及新創的部份之外,也論述了宮廷繪畫與浙江(浙)、蘇州(吳)、南京等地方畫派的表現及其發展。此外,書中對畫家的社會、經濟地位與其繪畫風格的關係,也有極為精彩透闢的見解。 本書的撰寫模式與該計畫的第一冊《隔江山色》相同。除了論述時代與歷史背景、藝術家與畫...
民國三十八年美國發表〈對華關係白皮書〉,中華民國政府面臨國際孤立無援、自生自滅的處境。是年十二月中央政府遷抵臺北,其軍事防衛僅能依恃從中國大陸各地輾轉來臺凌亂待整的殘部,國際方面普遍認為中華民國政府無法守住臺灣,即如中央大員陳誠,也認為當時臺灣「內無糧草、外無救兵」,情勢岌岌可危。翌年六月二十五日爆發韓戰,為防堵共黨勢力,美國派遣第七艦隊宣布臺灣海峽軍事中立化,穩定了當時中華民國風雨飄搖...
惡性腫瘤為勞工死亡原因之首,其中肺癌位居惡性腫瘤第2位,鑑於國人烹飪習性不同於歐美等國家,廚師因長期暴露烹飪油煙,是否為罹患肺(腺)癌之高風險群,需透過流行病學調查方法,進一步探討其因果關係,以提供職業病認定之參考。 分析332,266位中餐烹調技術士與對照組47,285位中式米食加工、水產品加工、烘焙食品、西餐烘焙、中式麵食加工、肉製品加工、餐飲服務技術士罹癌的相對風險;研究結...
當今台灣媒體生態的起源、複製與再生。 二次大戰結束後,經歷四十多年(一九四五〜一九八七)的政治高壓管制,與三十多年(一九八七〜二○一九)的自由市場競逐,台灣的新聞媒體生態之所以發展成當前樣貌,跟這個社會的許多其他面向一樣,都具有歷史獨特性。 本書以吳濁流、李萬居分別代表台灣本地報人及半山報人群體,而在外省報人方面,則以曾虛白、雷震分別作為依附國民政府政策與批判國民政府政策的代...
借助多種新出土的第一手史料, 勾畫戰後初期楊逵與中國政權、中國現代文學、中國來台人士間的對話, 呈現楊逵在爭取台灣人自治與重建台灣新文學之際, 面臨當局亟欲將台灣全盤中國化時有所選擇的立場, 藉此填補楊逵研究的罅隙, 並一窺台灣知識菁英在政治與文化雙重轉型期的精神圖像。 戰後初期(1945-1949)是台灣歷史上最為複雜,社會變動也最為快速的時代。短短四年間,台灣由日本統治轉為中國接收...
戰後初期,在臺日籍人士全部遣返日本,緊接著大批來自大陸各省的藝文菁英,追隨國民政府遷臺,牽動臺灣藝術家的結構變化。於「祖國化.去日本殖民文化」及「反共復國」之時代氛圍下,臺灣發展出不少在政策支持下成立的全國性美術團體;此外,由學校專業美術教育部分菁英所發展、標舉「現代」精神的美術團體,在性質和理念上也有別於日治時期的美術團體。 此時,全省美展和全省教員美展仍為藝術家們視為重要的發表...
《在漢帝國的陰影下》是一本研究南朝初期士人思想發展的學術論著。論著由概述漢末政治社會背景入手,在分析了漢末的社會經濟基礎與流民等背景的基礎上討論了魏晉南北朝初期南方諸朝諸文官機構的發展、文人的崛起、文人思想的萌芽發展等相關政治文化內容。 第一章 導言:重塑中國 重塑的共同體 小王朝的意義 中國中世紀 封建之辯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起義的衝動 來自日本的異說 文化的必然性 中...
自明治維新開始,大日本帝國為能在海上抵禦列強,因此藉由向外購艦、自製艦艇積極逐步建立新式海軍。本書記載由1864年帝國海軍第一艘軍艦「東艦」以來,至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為止的明治、大正時期帝國海軍連合艦隊所有艦艇歷史,總數超過250艘。艦艇的一生,有如人一般各有其命,總是在歷史的洪流中掙扎。大日本帝國海軍連合艦隊在日後雖享有盛名,但也非一蹴可及。從草創時期的篳路藍縷摸索,其間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