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男性學醫學會 | 睪丸癌

成因睪丸癌的病因,就先天因素而言,最有關的是隱睪症。

隱睪症患者發生睪丸癌的機率較正常者高3至14倍以上,而在睪丸癌患者中有7-10% ...首頁學會照片集sdact聯絡我們EnglishBulletinAboutOrganizationPublicationsHealthEducationMemberOnlineSubmissionAnnualMeeting學會出版品研討會大會手冊首頁>學會出版品>學會出版品>>學會出版品字體:小.中.大分享:標題:睪丸惡性腫瘤來源:台大醫院泌尿部黃昭淵醫師陰流行病學 台灣地區於民國95年有164人初次診斷為睪丸癌,占男性生殖器官(包括:陰莖、攝護腺、睪丸及其他男性生殖器官)個案數的4.93%,粗估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1.41人;當年死亡個案共計11人,粗估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0.09人。

這164位病患的年齡中位數為30歲,由於睪丸癌是15到35歲年輕族群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因此,值得吾人更多的關心。

成因 睪丸癌的病因,就先天因素而言,最有關的是隱睪症。

隱睪症患者發生睪丸癌的機率較正常者高3至14倍以上,而在睪丸癌患者中有7-10%為隱睪症患者。

就後天因素而言,如外傷、感染引起的睪丸萎縮、母親在懷孕時曾使用女性賀爾蒙製劑等因素,均曾被探討過有較高的機率發生睪丸癌。

臨床表現 無痛性的睪丸腫塊,是早期睪丸癌唯一能夠自我察覺的臨床症狀。

但大約有10%的睪丸癌病患乃因腫瘤出現轉移的症狀,如背痛、咳嗽、咳血、骨頭痛、下肢浮腫等而求診。

診斷 睪丸癌的診斷最主要是靠詳細的身體檢查,如果發現睪丸呈現無痛性的腫大就應懷疑,最快而有效率的診斷工具為陰囊超音波,任何位於白膜(tunicaalbuginea)內的低回音腫塊都應該懷疑為睪丸癌。

進一步的診斷輔助工具為腫瘤標記,包括:甲型胎兒蛋白(AFP),絨毛膜性腺刺激素(bhCG)及乳酸脫氫酵素(LDH)。

而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掃描則用來了解腫瘤侵犯程度及期別。

睪丸癌的組織分類、分期與治療 由於睪丸癌的治療與組織分類及分期具有密切的關係,以下將予以詳細說明。

一、組織分類 睪丸的惡性腫瘤類型可以區分為germcelltumor(GCT)及non-germcelltumor(NGCT)二大類,而NGCT較少見,比較著名的有Sertoli’scelltumor及Leydig’scelltumor,本文將不予討論。

但就臨床治療觀點,可將GCT區分為兩大族群:1精原細胞癌(seminoma,SGCT):佔病例的35%,這種瘤對於放射線治療(R/T)及化學治療(C/T)均非常敏感有效。

2非精原細胞癌(non-seminoma,NSGCT):NSGCT的細胞型態又可分為:n胚胎細胞癌(Embryonalcellcarcinoma):佔病例的20%,分為成人型及嬰幼兒型,幼兒型也叫卵黃囊睪丸癌(yolksactumor),它是青春期前幼童最常罹患之睪丸腫瘤。

成人型腫瘤常混合其他組織。

n畸胎瘤(Teratoma):佔病例的5%,組織學上來自三種生殖層,常含有骨骼、軟骨、肌肉、脂肪、神經組織及皮膚等組織。

n絨毛膜癌(Choriocarcinoma):少於1%,容易早期就經由血液轉移,是一種惡性度很高的的腫瘤。

n混合細胞瘤(Mixedcelltype):佔病例的40%,有四分之一以上病人是畸胎癌(teratocarcinoma),也就是畸胎瘤混合胚胎細胞癌,也可能是精原細胞瘤與其他細胞癌混合。

二、分期 睪丸癌症分期主要以AJCCTNMS版本為主,比較特別的地方在於除了Tumor,Nodes,Metastasis等參數之外,還加入了血清腫瘤指數(serumtumormarker,S)。

T:T1為癌細胞侷限於睪丸及副睪且無lymphovascularinvasion,T2為癌細胞侷限於睪丸及副睪但合併lymphovascularinvasion或是癌細胞侵犯至tunicavaginalis,侵犯至精索為T3,侵犯至陰囊為T4。

N:N1為轉移之淋巴結小於或等於2cm,N2為2-5cm,N3為大於5cm。

M:M1a為非區域性淋巴結或是肺部轉移,M1b為M1a之外的遠處轉移。

S:S0指AFP,bhCG及LDH皆在正常值之內;S1指AFP上升但在1000ng/ml之內或bhCG上升但在5000mIu/ml之內或LDH上升但在正常值1.5倍之內;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