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08/14]陽明團隊重要突破:發現「思覺失調症」潛在特徵 | 思 覺 失調症 遺傳

記者會由梁校長主持,他在引言中指出,相較於其他疾病,思覺失調症並沒有很清楚的徵兆或生物特徵,只能依靠臨床上的症狀來診斷;過去雖有很強的證據顯示思覺失調症與遺傳有 ...[104/08/14]陽明團隊重要突破:發現「思覺失調症」潛在特徵陽明團隊重要突破:發現「思覺失調症」潛在特徵[104/08/26]陽明團隊重要突破:發現「思覺失調症」潛在特徵左起:羅畯義博士、林慶波教授、梁校長、林峻立研發長、蘇宗偉主任 由本校神經科學研究所林慶波教授所領導的研究團隊,歷時四年的研究,終於揭開「思覺失調症」(原名精神分裂症)大腦功能網路系統的「內在表現型」(endophenotype),將有助於作為未來早期診斷或預測的重要指標。

這項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已於7月6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美國國家研究院院刊》(PNAS)本校特地於8月12日在行政大樓舉行記者會,由林慶波教授研究團隊說明研究成果。

記者會由梁校長主持,他在引言中指出,相較於其他疾病,思覺失調症並沒有很清楚的徵兆或生物特徵,只能依靠臨床上的症狀來診斷;過去雖有很強的證據顯示思覺失調症與遺傳有關係,患者的兄弟姐妹罹病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十倍以上,但一直未能找到此一病症的「內在表現型」;此次陽明團隊利用磁振造影(MRI)技術找出「內在表現型」,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若通過後面的驗證,將會是很重要的突破。

本校神經科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也是本研究論文第一作者羅畯義博士指出,近年來,由於MRI技術的蓬勃發展,使我們能藉由非侵入的方式偵測腦區之間的運作與連結關係;而當我們將大腦描繪成由點與線所構成的網路系統,並透過圖型理論分析,發現一般健康人的大腦處於最佳化網路的連結狀態,同時具有高度群聚性(連結關係緊密,表示各腦區分工完善)及高效率連結(傳遞訊息快)的特性;然而,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大腦神經網路,則趨向於連結較雜亂的架構,具有「較低的群聚性和過高的連結效率」特性,而由於有異常的神經連結,因此造成思考與感覺的混亂,而出現幻聽、幻覺及妄想等症狀。

羅畯義博士表示,他們的研究團隊運用靜息態功能性磁振影像,在台灣進行收案、取像與分析,發現黃種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大腦網路同樣呈現較為隨機的架構,與過去以白種人為主體的研究結果相吻合,這說明「大腦網路隨機化」為跨人種在思覺失調症皆會出現的重要標記。

他們的研究進一步發現,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大腦網路,在主要神經網路節點受到攻擊時(如受其他疾病影響導致腦區無法運作),有較高的整體網路抵抗力;而且,在思覺失調症患者的一些健康近親(包括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的大腦網路中,也有相似的隨機化連結情形,也就是比一般健康受試者的神經網路雜亂;同時,患者近親的大腦網路架構受到攻擊時,亦有較高的抵抗性。

羅畯義博士解釋說,在病人與健康近親身上都發現這些相同的特徵──大腦網路隨機化以及對於網路架構受攻擊的抵抗力較高,表示它們不是單單由疾病引發,而是由基因所調控,也就是呈現為一個『內在表現型』(即潛在特徵)或者遺傳風險標記。

林慶波教授補充說,目前思覺失調症患者只能依靠醫生個別主觀的判斷,他們的研究利用影像方式,所找到的這一大腦互相溝通協調的連結狀態,可作為客觀與量化的指標,藉以診斷與評估病人的治療效果,甚至可預測有類似基因的家屬是否會發病,「事實上,家屬常常擔心他們會不會發病,能夠早期預測就是最重要的貢獻,因為越早干預越好。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樂生療養院精神部蘇宗偉主任也補充說,本研究重要的價值就是找到此病症的『內在表現型』,可以在未發病前就預測發病的可能;因為在剛發病,只有隱微症狀出現,還未發病成為思覺失調症之前,如果能夠介入治療,其實可以阻止病症變成很嚴重的狀況,「也就是說,如果可以早期介入,病人的大腦功能就不會再往後退化,而能維持原有的生活能力;因此,早期發現和治療對於病人是非常重要的。

」本研究結合了臨床、影像以及計算模型等領域,團隊成員還包含本校大腦連結實驗室黃楚中博士、台中榮總藍祚鴻主任、洪嘉均醫師、陳韋伶醫師,以及英國劍橋大學精神科EdwardBullmore教授。

研究成果無論在神經科學領域以及臨床醫學上,皆具有相當大的意義與貢獻。

 相關媒體報導:中央社:思覺失調遺傳新發現大腦網路隨機化蘋果日報:思覺失調症患者腦部網路 陽明大學解密中央廣播電臺:研究:思覺失調患者大腦連結較混亂聯合報:思覺失調患者親屬MRI助預測發病中國時報:醫學研究-核磁共振揪出思覺失調病患自由時報:陽明新研究觀察大腦網路可診斷精神分裂 林慶波教授接受媒體訪問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