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拉槽 | 大陸 裂谷

拗拉槽(英語:Aulacogen),也稱裂塹、裂陷槽、拗拉谷、大陸裂谷,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大陸三叉裂谷系形成初期,由於地函柱的上升,產生了由正斷層組成的三叉斷裂 ...拗拉槽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此條目部分連結不符合格式手冊規範。

跨語言連結及章節標題等處的連結可能需要清理。

(2015年12月11日)請協助改善此條目。

參見WP:LINKSTYLE、WP:MOSIW以了解細節。

突出顯示跨語言連結可以便於檢查。

拗拉槽(英語:Aulacogen),也稱裂塹、裂陷槽、拗拉谷、大陸裂谷,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大陸三叉裂谷系形成初期,由於地函柱的上升,產生了由正斷層組成的三叉斷裂系統,隨著地函柱的不斷隆起,初始的斷裂體系開始擴張,根據同一力學體系應力優先釋放原理,三叉斷裂體系必然有一支斷裂系得不到充分的發展。

其中2支繼續發展成為新的大洋,另一支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的斷裂系就成為拗拉槽。

因此,由地函柱上隆引發的拗拉槽是面對大洋且尾端伸進大陸內部,長期發育、充填沉積的陸內裂谷(Rift)或地塹(Graben)。

其基本的地質特徵是:現代大陸裂谷帶都具有的殼幔過渡層;地函柱上隆形成的三聯點;拉張環境下斷穿地殼部位上的狹長沉陷帶;強烈的火山岩漿活動所形成的雙峰式火山岩組合;與裂谷狹長突變地貌有關的快速堆積、垮塌堆積、低成熟度沉積物及常與火山岩相間的岩石組合特徵;從克拉通的凹角處插入並分割克拉通。

拗拉槽是對術語"aulacogen"的音譯。

出自希臘語aulax(壟溝)。

由蘇聯地質學家尼古拉·沙特茨基於1946年提出.[1][2]拗拉槽的地殼受以前的裂谷活動影響而比較脆弱,多發地震甚至火山活動。

由於拗拉槽的薄弱性,在適當條件下,可能重新活動形成活動的裂谷系。

例如加拿大魁北克與安大略的渥太華-邦尼切爾地塹就是一處古拗拉槽,在盤古大陸破裂時重新活化為裂谷。

大西洋形成時三叉斷裂系,發育為現今的大西洋中脊與貝寧地塹最典型的拗拉槽是在盤古大陸破裂,大西洋形成時,在現今幾內亞灣凹角處地函柱上涌導致三叉斷裂,其中得到充分發育的兩支裂谷形成了大西洋中脊,未得到發育的一支裂谷形成了拗拉槽——西非裂谷系(英語:WestandCentralAfricanRiftSystem)(一直向東北延伸至查德湖、經利比亞延伸到地中海)。

參考文獻[編輯]^NicholasS.Shatski,1946,TheGreatDonetsbasinandtheWichitaSystem;comparativetectonicsofancientplatforms:AkademiiaNaukSSSRDoklady,GeologySeries,No.6,p.57-90.^AulacogensandContinentalBreakup這是一篇地質小作品。

你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閱論編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拗拉槽&oldid=63380010」分類:拗拉槽隱藏分類:自2015年12月連結格式不正確的條目全部小作品地質小作品導覽選單個人工具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命名空間條目討論臺灣正體expandedcollapsed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查看閱讀編輯檢視歷史更多expandedcollapsed搜尋導航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說明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工具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列印/匯出下載為PDF可列印版其他語言AzərbaycancaБеларускаяCatalà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FrançaisעבריתItaliano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КыргызчаNederlandsNorsknynorsk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ТоҷикӣУкраїнськаOʻzbekcha/ўзбекча編輯連結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