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 | 發熱病

長期發熱的病因在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區有所不同,但主要的有感染、惡性腫瘤、結締組織病三大類,大約佔長期發熱病因的90%。

感染引起最為常見,目前惡性腫瘤引起發熱的比例有 ...發熱跳轉到:導航,搜索A+醫學百科>>發熱正常人的體溫受體溫調節中樞調控,並通過神經、體液因素使產熱和散熱過程呈動態平衡,保持體溫在相對恆定的範圍內。

發熱是指致熱原直接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體溫中樞功能紊亂或各種原因引起的產熱過多、散熱減少,導致體溫升高超過正常範圍的情形。

每個人的正常體溫略有不同,而且受許多因素(時間、季節、環境、月經等)的影響。

一般為36~37℃,判定是否發熱,最好是和自己平時同樣條件下的體溫相比較。

如不知自己原來的體溫,則腋窩體溫(檢測10分鐘)超過37.4℃可定為發熱。

  目錄1病因1.1長期「不明原因」的發熱1.2超高熱1.3反覆發熱2分類2.1發熱程度2.2按體溫曲線形態分型2.3按程熱分型3診斷3.1診斷學視頻:發熱3.2病史與體格檢查3.3區別感染性發熱與非感染性發熱3.3.1感染性發熱3.3.2非感染性發熱3.4實驗室和輔助檢查3.5不明原因發熱4處理4.1退燒5中醫6參看7參考文獻8健康問答網關於發熱的相關提問9症状查詢專題病因參看:致熱源引起發熱的疾病很多而且複雜,是臨床鑒別診斷中重要課題。

急性短期發熱的原因很多,絕大多數由感染引起。

以下分別就長期「不明原因」發熱、長期低熱、超高熱、反覆發熱做簡要介紹。

長期「不明原因」的發熱長期發熱的病因在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區有所不同,但主要的有感染、惡性腫瘤、結締組織病三大類,大約佔長期發熱病因的90%。

感染引起最為常見,目前惡性腫瘤引起發熱的比例有所增加,在中國主要是原發性肝癌、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病、白血病等,而結締組織病則主要是系統性紅斑狼瘡、風濕熱、類風濕病等。

感染:如粟粒性結核與播散性結核;傷寒與副傷寒;敗血症與感染性心內膜炎;肝膿腫;膽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統感染;腹腔內膿腫等。

正因為感染時導致長期發熱的最主要原因,所以任何一個長期發熱的病人都首先要考慮是否有感染病灶。

惡性腫瘤:原發性肝癌;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病;白血病;肺癌;腎癌;結腸癌等。

對於年紀較大的中老年人,不能忽略惡性腫瘤的可能性。

尤其是合併近段時間消瘦史的時候。

結締組織病:成人少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變應性亞敗血症;系統性紅斑狼瘡;結節性多動脈炎;皮肌炎等。

其他:肉芽腫性肝炎、藥物熱、假熱、體腔積血等,及一些內分泌性疾病,比如甲亢。

超高熱超高熱是指發熱超過41°C以上,主要見於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有以下原因:中暑或日射病;腦部疾病(嚴重腦外傷、腦出血、腦炎、腦腫瘤等);輸血、輸血污染引起嚴重熱原反應與敗血症;麻醉藥引起的惡性高熱;臨終前超高熱等。

反覆發熱幾乎所有引起感染的疾病都可引起反覆發熱,但以下列疾病較為多見:傳染病(瘧疾、回歸熱、黑熱病、布氏桿菌病、傷寒複發等);細菌性感染(間歇性膽管熱、泌尿道感染、支氣管擴張合併感染等);腫瘤(淋巴瘤引起反覆發熱與周期熱)分類臨床上各種感染性疾病具有不同的熱型在病程進展過程中,熱型也會發生變化。

因此了解熱型對於診斷、判斷病情、評價療效和預後均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發熱程度以口腔溫度為例,發熱程度可劃分為:低熱37.3~38℃(99.1~100.4F)中熱38.1~39℃(100.6~102.2F)高熱39.1~41℃(102.4~105.8F)超高熱41℃(105.8F)及以上腋窩溫度分為低熱型(<38℃)中熱型(38-39)高熱型(39~40℃)、超高熱型(>40℃)。

人體最高的耐受溫度為40.6~41.4℃(100.4~102.0F),直腸溫度持續升高超過41℃,可引起永久性的腦損傷;高熱持續在42℃以上2~4H常導致休克以嚴重併發症。

體溫高達43℃則很少存活。

按體溫曲線形態分型如稽留熱弛張熱、間歇熱、雙峰熱、消耗熱、波狀熱、不規則熱等熱型的形成機理尚未完全闡明。

大多認為熱型與病變性質有關。

決定病變性質的因素為內生致熱原產生的速度量和釋放人血的速度,這些均影響體溫調定點上移的高度和速度。

按程熱分型根據熱程熱型與臨床特點,可分為:急性發熱(熱程小於2周);長期發熱(熱程超過2周且多次體溫在38℃以上)長期高熱長期低熱反覆發熱(周期熱)。

診斷一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