痲瘋病(Leprosy) @ 快樂小藥師Im pharmacist nichts glücklich ... | 麻瘋病

麻瘋病(Leprosy),又稱為漢生病或韓森氏病(Hansen's Disease),是由麻風桿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

漢生病或韓森氏病之稱由來 ...快樂小藥師Impharmacistnichtsglücklich跳到主文快樂小藥師在此提供醫藥訊息、醫藥知識,還有很多小藥師的生活點點滴滴……部落格全站分類:醫療保健相簿部落格留言名片快樂小藥師本部落格為介紹醫藥相關知識部落格,並沒有販賣藥品。

此外文章部分內容可能會引起您的不安或是心理不適,在按下繼續閱讀前,請先自我評估,謝謝(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先告知)左右水平廣告輪播-語法//如果你希望圖片繼續多一點,那就自己再複製增加<>Dec02Wed200911:08痲瘋病(Leprosy)麻瘋病(Leprosy),又稱為漢生病或韓森氏病(Hansen'sDisease),是由麻風桿菌(Mycobacteriumleprae)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

漢生病或韓森氏病之稱由來,則係出於麻瘋桿菌的發現者-挪威學者漢生(GerhardArmauerHansen)之名。

發現史第一例痲瘋病記載出現在西元前600年的印度宗教典籍中,描述了病人手指和腳趾喪失感覺的症狀。

當時的病人往往受到殘酷對待,被遺棄在荒野中任其生滅,甚至被燒死。

麻瘋病自古是絕症,一直到了1940年代,抗生素問世後,痲瘋病才可以治癒。

然而,至今為止,在世上一些醫藥貧困的地區依然有痲瘋病在流傳。

中國歷史的情況麻瘋病在中國已經流行了2000多年。

黃帝內經·素問·長刺節論:「病大風,骨節重,須眉墮,名曰大風。

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須眉生而止鍼。

」臨床特徵主要傷害皮膚、粘膜和周圍神經,也能侵害深層組織和器官。

在世界範圍內流行很廣,估計約有病人約一千萬人左右。

他們主要分佈於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

麻瘋病按五級分類法分為:結核樣型麻瘋(TT)、界線類偏結核樣型麻瘋(BT)、中間界線類麻瘋(BB)、界線類偏瘤型麻瘋(BL)、瘤型麻瘋(LL)。

各類麻瘋病的早期階段為未定類麻瘋(I)。

結核樣型麻瘋(TT)臨床上本型較多見,損害常局限於外周神經和皮膚。

皮損為紅色斑疹、紅色或暗紅色斑塊,呈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清,表面乾燥無毛,有時有鱗屑,局部感覺障礙出現早且明顯。

界線類偏結核樣型麻瘋(BT)常見皮損為斑疹、斑塊和浸潤性損害,基本特點似結核樣型,但損害多發。

典型皮損中央有明顯的"空白區",周圍常有小的衛星狀損害,周圍神經損害多發,皮損感覺障礙明顯。

中間界線類麻瘋(BB)典型皮損為斑疹與浸潤性的雙型損害,基本皮損呈多形性和多色性。

可見有特徵性的倒碟狀、靶狀或衛星狀損害。

面部皮損呈蝙蝠狀者,稱"雙型面孔"。

皮損大小不一,數量較多;神經損害多發,但不對稱。

皮膚與神經的損害和功能障礙介於結核樣型和瘤型之間。

中間界線類麻瘋可向結核樣型或瘤型麻瘋轉化。

界線類偏瘤型麻瘋(BL)皮損有斑疹、斑塊、結節和瀰漫性浸潤等,分佈廣泛,不完全對稱,少數皮損邊緣可見。

有的瀰漫性浸潤中央可見空白區。

淺神經腫大,多發但不對稱。

晚期患者皮損融合成片,面部深在性浸潤可形成"獅面",鼻中隔潰瘍或鞍鼻。

病變還可以侵犯內臟。

瘤型麻瘋(LL)早期瘤型皮損多為斑疹,呈淡紅色或淺色,邊緣模糊,形小數多,分佈對稱。

無明顯感覺障礙和閉汗,可有癢和蟻行感等感覺異常。

病程長者可出現溫覺、痛覺遲鈍。

中期瘤型可出現斑疹、瀰漫性浸潤和結節等損害,邊緣不清,表面光亮呈多汁感,分佈廣泛,局部可出現輕度淺感覺障礙。

晚期瘤型麻瘋瀰漫性浸潤更加明顯且向深層發展,體表皮膚絕大部分都有浸潤。

面部皮膚瀰漫增厚,額、顳部皮紋加深,鼻唇肥厚,耳垂肥大。

四肢和軀幹廣泛深在性浸潤,有明顯的感覺障礙與閉汗。

神經損害早期不明顯,摸不到神經粗大。

中、晚期可出現廣泛而對稱的神經幹粗大,可導致嚴重的殘廢畸形。

早期眉毛外側對稱性稀疏。

隨着病程的進展,眉毛睫毛都可全部脫光。

頭髮等也可逐漸脫落。

粘膜損害出現早而明


常見健康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