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muh.org.tw/www/kmcj/data/9706/11.htm | Q 熱 檢驗

如何診斷出Q熱的病人?感染控制室   張科主任(小港院區)(97年6月)Q熱是貝氏考克斯菌(Coxiellaburnetii)所引起之人畜共通疾病。

人類感染Q熱主要是因為吸入被病原體污染的塵土或因為飲用病畜的乳汁而造成。

此病原存在於有蹄類家畜的胎衣及羊水、尿液、糞便、乳汁中。

故此病的高危險群包括農夫、獸醫、屠宰場員工、畜牧業者等,尤其是需經常接觸牲畜(山羊、綿羊)的工作者。

臺灣在1993年出現第一份Q熱病例報告後,臨床醫師開始注意到Q熱的存在而使病例數逐年增加。

2002~2006年確定病例共371人。

主要在20歲以上成年人,41-50歲病例數最多。

據疾病管制局指出,全臺灣全年均有個案發生,病例數主要集中在4月至9月。

確定病例主要分布於南部的高雄縣市、屏東縣、臺南縣及中部的彰化縣。

筆者曾將南部109位Q熱個案做分析,發表在Diagnosticmicrobiologyinfectiousdiseases雜誌上,在文中提及這些個案主要分布季節為六月至十月,以七月份和十月份個案數較多,依氣象局南部平均氣溫和發生個案數做回歸分析,發現氣溫越高時個案數越多。

這些Q熱個案和動物接觸史有相關者約有八十例,其中有46例(58%)可回憶起職業暴露或從事休閒娛樂活動事件有關,但有近四成無法回溯起相關病史。

臨床表徵仍以發燒、頭痛、乾咳、肌肉痠痛為主,出現紅疹的比率不高。

在抽血方面,白血球大多是正常或是偏低,約有10%左右是大於12,000/mm3或小於4,000/mm3﹔血小板方面約有12.6%的病患小於十萬,大多數患者血小板略低於平均值。

肝功能檢驗約有85%個案GOT≧60IU/L或GPT≧78IU/L,故肝功能正常者要下Q熱的診斷要很小心。

此外alk-p(Alkaline-phosphatase),LDH(Lacticaciddehydrogenase)值約有71%及77%上升的現象,總黃疸指數(totalbilirubin)檢驗值超出正常標準值1.4mg/dL者約有36%﹔另外有一指標為aPTT(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與prothrombintime,前者約有75%Q熱的病人會有凝集時間延長的現象,後者只有18%。

至於anticardiolipinantibody有84%的病患會有上升的現象。

另外有一種臨床表現稱為相對性緩脈,約有73%Q熱病人在來院時會有此表現,此類病患平均發燒天數約兩個禮拜,不同於登革熱的一個禮拜,以上這些特殊的表現可做為診斷Q熱病人的參考。

在查閱這些Q熱個案的病歷時,發現有些個案來就診時被診斷為登革熱,由於南部地區登革熱並不少見,而登革熱與Q熱在臨床的表現上確實很像,容易造成誤判。

一般而言,登革熱以七八月份較多,若該名病患鄰居感染登革熱或是病患最近出國剛自東南亞回國者,猜登革熱機率較大;又登革熱患者接受抽血檢查,若有一系列的抽血資料,可以發現白血球與血小板均會有下降趨勢,在白血球與血小板下降到最低點後,白血球會先回復至正常值,而血小板則約晚個一至兩天才恢復至正常值。

若是該地區無登革熱疫情時,病患又是Q熱高危險群,有動物接觸史,相對性緩脈、身上無登革熱典型的紅疹(由四肢向軀幹集中、發燒四五天後產生疹子),也無任何出血的現象、發燒超過七天以上、肝功能異常、黃疸指數稍高、aPTT是延長的,可先考慮是否有Q熱的可能性,以doxycycline先行治療,若是反應良好,可通報疾管局並抽血檢驗,做進一步的確診。

【回本期目錄】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