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癌治療】症狀,成因及治療方法 | 皮膚癌癢

此外,患者會感到該處痕癢。

這類型的皮膚癌一般生長速度較緩慢,絕少擴散到其他部位,如患者及時發現,通常可治理。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了解皮膚癌首頁癌症種類皮膚癌這篇文章中發病及死亡統計常見症狀​疾病成因風險因素​診斷方法治療方法個人護理閱讀更多請即向醫生求診皮膚癌發病及死亡統計香港夏季長、溫度高,加上全球暖化加劇,陽光越來越猛烈,皮膚癌逐漸成為備受關注的疾病。

在本港,2016年共錄得1147宗新個案,佔癌症新症總數的3.6%,當中1,063宗屬於非黑色素瘤皮膚癌,另外84宗屬黑色素瘤皮膚癌。

若以每十萬人口計算,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的發病率為14.5%,而黑色素瘤則為1.1%。

綜觀由1983年至2016年共34年,以年齡標準化計算,每年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的發病率大致呈上升趨勢,但黑色素瘤皮膚癌的發病率則每年相約。

死亡率方面,以每十萬人口計算,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的死亡率為0.4%,而黑色素瘤皮膚癌的死亡率則為0.7%。

於2017年,本港共有78人死於皮膚癌,佔因癌症死亡的個案總數的0.5%,當中非黑色素瘤及黑色素瘤皮膚癌分別佔26宗及52宗。

比較1981年至2017年合共37年間,以年齡標準化計算,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的死亡率呈下降趨勢;然而,黑色素瘤皮膚癌的死亡率則呈上升趨勢。

身體反應皮膚癌常見症狀​非黑色素瘤及黑色素瘤皮膚癌,各有不同病徵。

先談非黑色素瘤,大致可分為兩種。

第一種名為基底細胞癌,個案佔皮膚癌總數大約7成,通常在頭部、頸部及上身,出現小塊光滑、色澤猶如珍珠般皮膚,表面帶有油光,或像隆起的紅色硬塊,偶爾會出血,亦有可能長出看似鱗狀扁平的紅痂。

此外,患者會感到該處痕癢。

這類型的皮膚癌一般生長速度較緩慢,絕少擴散到其他部位,如患者及時發現,通常可治理。

第二種非黑色素瘤皮膚癌,名為鱗狀細胞癌,個案佔皮膚癌總數大約3成。

患者的臉部、頸部、前臂、手背、小腿等部位,均有可能出現隆起的鱗狀硬塊,偶爾會出血。

除非病徵出現在耳朵或嘴唇,否則癌細胞生長速度較慢,一般不難治理。

至於黑色素瘤皮膚癌,患者的皮膚通常會冒出新的黑斑,或者原有的膚斑或痣逐漸變大、變形或變色,過程長達數星期以至數個月。

跟正常的膚斑或痣不同,黑色素瘤形狀不規則,甚至表面凹凸不平,沒有既定顏色,可能呈啡、黑、白、藍、紅、灰等顏色。

另外,部分患者可能患有結節型黑色素瘤皮膚癌,黑色素瘤貌似隆起的小圓包,呈黑色、紅色甚至粉紅色,增生速度高,亦會擴散至其他部位,需要儘快切除。

長期曝曬皮膚癌疾病成因皮膚癌通常與長期接觸紫外線有關。

正常來說,皮膚需要吸收紫外線來製造維他命D,促進骨骼成長,然而在烈日當空下長期曝曬,會感到皮膚通紅及灼熱疼痛,然後脫皮,亦有可能傷及皮膚的基因,形成基因突變,令細胞失控增長,釀成皮膚癌。

請即向醫生求診皮膚癌風險因素人人都不應忽視皮膚癌的威脅,然而擁有下列特徵的人士,一般有較高患病風險:身體多痣有近親曾患黑色素瘤曾經長時間曝曬皮膚白晢、曬不黑但容易灼傷紅髮或金髮眼球呈藍色或綠色免疫系統較弱,例如曾經接受器官移植,或愛滋病毒測試呈陽性反應工作上常接觸砷〔註1〕、瀝青、焦煤等油類化學品曾經患有皮膚癌,或曾接受放射治療防範皮膚癌最有效的方法,當然是避免長期曝曬。

與此同時,自我檢查也是可行方式之一,首先拍攝全身皮膚,此後不時再度檢查,與最初版本比較,檢查位置包括腳底、腳趾間、腳甲等。

如發現皮膚冒出新膚斑,長得跟附近其他斑點不相似,或者有膚斑或斑點變大、變形或變色,或者有傷口久未癒合,都應該拍攝下來,記下日期。

倘若一個月後仍未消除,就應盡快求醫。

請即向醫生求診皮膚癌診斷方法皮膚癌的診斷方法,因種類而異。

黑色素瘤皮膚癌顏色較深,加上通常在皮膚最外層的表皮生長,一般憑肉眼就可作初步判斷。

不過,某些情況就不能單憑外觀來分辨細胞屬良性或惡性,需要進行活組織切片。

醫生會在懷疑有癌細胞生長的部位,進行局部麻醉,再用小型手術刀切除一小片組織,送到化驗室,在顯微鏡下觀察相關細胞屬良性或惡性。

由於大部分皮膚癌都顯露於皮膚表面,而且增生較慢,較少擴散到其他身體部位,故毋須作更深入的測試,為癌症分期。

然而,如患者皮膚癌治癒後又復發,則較大機會擴散,醫生會用手輕觸癌腫附近的淋巴結,檢查有沒有腫脹情況,甚至作切片檢查。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