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muh.org.tw/www/kmcj/data/9712/18.htm | 腦水腫 類固醇

類固醇在腦神經外科扮演的角色腦神經外科   蔡泰欣主治醫師(97年12月)臨床上常見患者主訴坐骨神經痛或脊椎壓迫長骨刺,痛到睡不著!經他人告知某種中藥黑藥丸或成藥,吃了之後全身通體舒暢,酸痛有明顯的改善,但長期服用後造成體重增加、水腫、高血糖、消化性潰瘍、骨質疏鬆、水牛肩、月亮臉、傷口癒合不良、皮膚脆弱、白內障及感染等問題,經檢查得知後,常發現是類固醇服用過量所造成的。

經媒體大量報導其所併發的副作用,間接造成民眾對於類固醇藥物的誤解。

讓民眾現在聞聲色變,只要一說到類固醇,就像是說到毒藥,但實則不然。

類固醇又稱「腎上腺皮質素」,是存在於體內正常的賀爾蒙,除了控制身體代謝及電解質平衡外,當有壓力存在時還會大量分泌,讓身體可以應付緊急狀況,所以又稱作「壓力性賀爾蒙」。

既然是體內既有的賀爾蒙,當然它就不可能是對身體有害的「毒藥」,之所以讓大眾排斥,完全是因為過去被濫用所造成。

類固醇可治療的疾病及症狀相當廣,其具有相當多的作用,包括:穩定細胞膜,阻止疼痛神經纖維傳遞,抑制前列腺發炎物質生成的消炎作用等,故又被俗稱為「美國仙丹」。

當腦部或脊髓有不正常病變或手術時,常會用來減輕腦腫脹及炎症反應,其主要作用如下:(一)腦部方面:(1)腦腫瘤引發的腦水腫:可以降低因腫瘤細胞本身產生的發炎反應,穩定細胞膜並降低腦膜之通透性,同時可促進病灶處之血流供應及保存其自動調節機制,縮小腫瘤體積,進而降低顱內壓,使神經功能獲得改善。

(2)腦外傷引起的腦水腫:以往類固醇相當廣泛使用在頭部損傷引起的腦水腫,但近年來從一些臨床研究發現,類固醇對於頭部外傷引起的腦水腫是不一定有其臨床療效,故現在已較少使用在這一類患者身上。

(二)脊椎方面:(1)脊髓損傷:在脊髓損傷(尤其頸椎損傷)的前八小時內使用大量類固醇,因類固醇本身具對抗脊髓水腫的特性,加上可保護脊髓損傷神經,有助於減輕脊髓二度傷害。

(2)癌細胞骨轉移及脊椎神經壓迫:常造成肢體麻木無力及疼痛,除了給予止痛藥外,可合併口服或靜脈的類固醇,降低發炎狀況,減輕脊髓腫脹及發炎,改善患者臨床症狀,進而減少止痛藥用量。

(3)肌筋膜症候群及小面關節症候群:針對痛點作局部的注射,減緩關節發炎及肌肉僵硬狀況,進而緩解疼痛。

(4)神經根病變或周邊神經損傷:主要是利用類固醇本身有穩定細胞膜的特性,讓被壓迫的神經或者受傷的神經降低反應,來減輕疼痛。

目前本科由李昆興醫師,在電腦斷層導引下將類固醇等藥物直接打入患部,再搭配上脈動式射頻電磁波治療,不論是下背痛,坐骨神經痛或五十肩等各式疼痛問題,皆無所遁形,針到病除。

類固醇對於腦神經外科而言,在使用上相當頻繁,不論是用在腦部或脊椎方面。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對於類固醇而言真是最佳寫照,適量使用就是藥,而濫用就有可能變毒,故須在專業醫師及藥師的嚴格把關下按照劑量使用,使副作用減到最低,而治療能達到最大效果,進而造福所有使用的患者。

【回本期目錄】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