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足人生】多了一塊骨頭?!別誤以為是骨折碎片 | 小腿骨頭凸一塊

所謂的「附生骨」是指軟骨在骨化過程中,沒有跟附近的骨骼結構黏合成一塊正常骨頭,反而分離為一塊獨立硬骨的現象,有可能發生在人體許多地方,但只要附生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天下網路書店康健好書雜誌訂閱康健雜誌訂閱每日報首頁看文章醫療其他疾病【好足人生】多了一塊骨頭?!別誤以為是骨折碎片收藏瀏覽數123,2592009/06/01·作者/彰化秀傳醫院足踝中心主任朱家宏·出處/Webonly放大字體【關於本專欄】不喜歡和人競爭,喜歡做別人不要做的事情,於是在生命中,挑一條沒有人要走的道路,深入專研、發展。

一個累的要死,但又不甘寂寞的醫師,朱家宏的網路專欄,分享專攻足踝醫學的生活點滴。

您知道有20%的人在腳裡面會多了一塊骨頭嗎?這塊骨頭是怎麼來的?又會對我們人體有什麼影響呢?什麼是「附生骨症候群」?顧名思義就是這類病人,他們的腳中都多了塊「附生骨」,因為合併其他足部疾病,使附生骨的結構不穩定,造成了發炎、疼痛的症狀,這就稱為「附生骨症候群」。

所謂的「附生骨」是指軟骨在骨化過程中,沒有跟附近的骨骼結構黏合成一塊正常骨頭,反而分離為一塊獨立硬骨的現象,有可能發生在人體許多地方,但只要附生骨在骨骼系統中的結構穩定,其實有附生骨的人在行動方面,跟一般人並沒有什麼兩樣,所以長有「附生骨」並不是一種疾病,充其量只能稱之為一種現象而已;況且「附生骨」中的「副舟狀骨」與「三角骨」分別都有約20%與10%的機率會出現在我們身上,不能說是一種罕見的「不正常」現象。

那是不是這一塊「多出來」的骨頭挖掉,我們就可以一勞永逸地遠離「附生骨症候群」呢?當然不是!「多出來」的骨頭≠「多餘」的骨頭正如我上面所說,有「附生骨」的人,他們除非合併有扁平足、高弓足…等足部疾患,否則他們在一般生活中行動如常,可能一輩子也不知道在他們腳ㄚ子中,竟然還有一塊「多出來」的骨頭,直到他們照了X光片… 「醫生,我這邊有一塊骨折的碎片,幫我把它挖掉吧。

」在急診或門診中,常會看到扭傷病人指著自己的X光片這樣對醫師說。

其實這塊碎片有可能是原本就在病人體內的「附生骨」,因為病人扭傷造成「附生骨」的不穩定而感到疼痛,到醫院照了X光才發現了它的存在,卻誤以為是扭傷造成的骨折,要是治療的醫師也不明就裡就把這塊「附生骨」挖掉,那事情可能就大條了! 因為「附生骨」通常都是所謂的「種子骨」,而所謂的「種子骨」就是位於肌腱或韌帶中的小骨頭,換句話說,這塊看似「多出來」的骨頭,其實是有功能性的!廣告舉例來說:足踝中僅次於跟腱的第二大肌腱─後脛肌,大部份附著在舟狀骨上,這附著點也分布至旁邊的附生骨─「副舟狀骨」上,如果把這塊「副舟狀骨」挖掉而沒有修補,後脛肌腱附著在舟狀骨上的部份就會減少,而導致後脛肌力低下,撐不住足弓,形成「醫原性扁平足」,或者使本來有扁平足的人,症狀更加惡化。

避免誤診:不只專科,還需要次專科那我們該如何避免把「附生骨」誤診為骨折碎片的狀況產生呢?簡單的辦法就是觀察X光片上這塊小骨頭的邊緣。

骨折的碎骨與「附生骨」相比,邊緣較不規則、有破碎感,不像「附生骨」有完整的骨皮質。

還有一個名詞叫「拔起性骨折」,這是指部份骨頭在腳扭傷時候被肌腱「拔起來」,從X光片上看來容易與一般的附生骨產生混淆,這種情況不只需要骨科專科醫師,可能還需要受過專業訓練的足踝科醫師,才有辦法清楚分辨,以避免誤診。

先保守療法,再審慎評估既然「附生骨」可能有部分的功能,那當它合併其他因子而造成「附生骨症候群」時,我們的治療就需要相當謹慎。

廣告一般來說,我們都會先建議病患針對不同的「附生骨症候群」嘗試不同的保守治療,以最常見的「副舟狀骨症候群」與「三角骨症候群」為例,前者應該先嘗試穿著適合的足弓墊,以減輕後脛肌的拉扯與負擔,後者則可以嘗試局部的類固醇注射,以減輕疼痛。

 如果保守治療無效,或者患者是一個專業的運動員或舞者,對於運用生有「附生骨」的部位,有高度的運動要求,那可能針對「附生骨症候群」,就必須透過手術來治療。

 但是「附生骨症候群」的手術絕對不是只把不穩定的附生骨挖掉就好,以「副舟狀骨症候群」為例,一位有生物力學概念的醫師在進行手術時,不但要把副舟狀骨拿掉,還要利用縫合或鋼釘固定後脛肌,確認肌腱的附著點與舟狀骨結合為一體,術後還要以石膏固定至少6周,或者穿著足弓墊以減輕後脛肌負擔,整個治療才算完整。

 另外還有一點必須強調,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