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都忽略植體周圍疾病- 人工植牙的殺手 | 植體周圍炎

植體周圍疾病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植牙周圍初期的牙齦發炎稱為「植體周圍黏膜炎(peri-implant mucositis) 」,這類別的治療較簡單,把植體周圍加強口腔清潔, ...醫療新知首頁/醫療新知一般人都忽略植體周圍疾病-人工植牙的殺手By 奇美醫院劉昱菁│牙醫部牙周病科主治醫師對於缺牙的病人,人工植牙已成為牙醫師在訂立重建治療上不可或缺的選項之一。

多數人誤認為置入人工牙根和裝上假牙後,金屬的牙根不會蛀牙,且無後顧之憂。

其實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植體和自然牙一樣需定期清潔維護,如同新車需定期進廠保養和更換零件,若長期清潔維護不當導致植牙周圍細菌附著和增生,亦會如同自然牙一樣,形成植體的牙周病,導致植體周圍牙齦發炎或是齒槽骨地基流失,稱為植體周圍疾病(peri-implantdisease)(圖一)。

植體周圍通常遇到的問題有周圍牙齦紅腫、流血、化膿、植體動搖、甚至X光片上呈現植體周圍骨頭流失。

囊袋深度8~9釐米、探測時流血、化膿、植體無動搖,口腔衛生不佳,植體周圍角化牙齦不足。

圖一、口內臨床檢查植體周圍疾病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植牙周圍初期的牙齦發炎稱為「植體周圍黏膜炎(peri-implantmucositis)」,這類別的治療較簡單,把植體周圍加強口腔清潔,大部分的植體周圍軟組織發炎大多可以改善。

第二類則是植體慢性發炎已經破壞到骨頭,稱為「植體周圍炎(peri-implantitis)」,這類型的治療,相較於植體周圍黏膜炎更複雜,嚴重時可能需要將人工植體整個移除。

造成植體周圍疾病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關鍵性因素還是細菌,例如:牙周病厭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屬和消化鏈球菌屬。

此外,具有牙周病病史、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抽菸、植體周圍角化黏膜不足、製作不適當之贋復物、咬合過重、假牙黏著後殘留之黏著劑(residualcement)等都是可能造成植體周圍疾病的危險因子(圖一)。

對於植體周圍疾病的治療,主要在移除致病因子來恢復周遭組織的健康,必要時進行手術重建原有的周圍組織,然而破壞的程度不同,治療的方式亦有所不同。

目前對於植體周圍疾病的治療在臨床上已有成功案例,治療方式可分為非手術性治療及手術性治療:非手術性治療有下列幾種方式:包含了機械式清創、殺菌治療、抗生素治療和雷射治療。

機械式清創包含了教導病人使用牙刷、牙間刷和牙線徹底將附著於植體周圍的食物殘渣和細菌清除,此外牙醫師也會利用專業的超音波洗牙機器和牙周刮刀將植體表面結石和牙菌斑去除,常常可以明顯改善植牙周圍紅腫、發炎的情形。

殺菌治療是以含0.2%CHX(Chlorhexidinegluconate)的漱口水沖洗植體周圍降低牙齦發炎的情況。

抗生素治療則是使用於有化膿的情形。

對於侷限在軟組織之植體周圍黏膜炎,非手術性治療幾乎都可解決。

然而治療後1至2個月,如果發炎情形一直沒有獲得良好的改善,這時就需考慮進入手術治療。

手術性治療跟牙周手術治療方式非常相似,目的是徹底移除感染源,並重建一個乾淨的環境。

包括了植體周圍清創,植體表面去除感染源,植體周圍引導骨再生手術、植體周圍骨修整手術。

植牙周圍經過手術翻瓣清潔後、可透過噴砂將植體表面消毒去除大部分的細菌,再放置骨粉和再生膜重建植體周圍的骨頭。

然而植體表面有許多螺紋,要清潔到完全乾淨困難度比較高,可適度地去除植體表面螺紋達到一個光滑面來減少細菌堆積。

一旦植體周圍炎的周遭骨破壞嚴重,無法或不易手術重建,以及植體的位置不適當或者植體周圍炎反覆發生,此時移除植體,亦是治療的選項之一(圖二)。

放置骨粉放置再生膜術後X光片圖三、手術前和手術後的比較臨床成功案例分享王先生,48歲,因左側下顎植牙頰側牙齦腫脹和左側臉腫脹約一個星期而來院尋求治療。

詳細詢問病史、口內檢查和拍攝X光片發現病人於5~6年前於診所在左側下顎第一大臼齒和第二大臼齒植牙,並以黏著式假牙進行贋復重建,按壓植牙頰側牙齦處會疼痛合併頰舌側牙周囊袋深度8~9mm並且有化膿的情形。

病人的口腔衛生習慣不佳,口內可見菜渣和牙結石堆積,植牙周圍角化牙齦嚴重缺乏,並且長年的抽菸習慣。

當時,先以切開引流並且搭配抗生素治療控制感染,約兩星期過後牙齦腫脹和化膿的情形明顯改善(圖一)。

接著告知病人正確的潔牙習慣並且安排植體周圍引導骨再生手術。

翻瓣之後發現第二大臼齒植體周圍有殘留的黏著劑,而在第一大臼齒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