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肉怎麼辦?會不會變成癌症? | 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大概是肝膽超音波最普遍的異常之一了,和脂肪肝、肝臟囊腫(也稱作囊泡或「水泡」)都是報告上紅字的常客。

受到大腸癌的影響, ...2017年12月31日星期日膽囊息肉怎麼辦?會不會變成癌症?女人,內科,老年人,男人,消化系統,腹內癌症,葉人豪,癌症專區,膽囊癌,醫師膽囊息肉大概是肝膽超音波最普遍的異常之一了,和脂肪肝、肝臟囊腫(也稱作囊泡或「水泡」)都是報告上紅字的常客。

受到大腸癌的影響,許多人聽到長了息肉都會很緊張,深怕它會變成癌症,迫不及待想把息肉處理掉。

不過也有人覺得,膽裡面的息肉不痛不癢,而且既然那麼常見,應該可以不用管它!面對膽囊息肉,到底哪一種說法較正確?究竟該怎麼追蹤和處理膽囊息肉?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膽囊息肉是什麼?膽囊息肉主要的形式有三種,最常見是「膽固醇沉積(cholesterolosis)」,這些膽固醇和脂肪堆積在膽囊壁上,就會形成一球一球的突起。

會不會產生膽固醇沉積主要由體質決定,並非比較胖或血脂肪較高就容易產生,跟膽結石也沒有直接相關。

膽固醇沉積的息肉是完全良性的,並不會產生惡性變化,只是偶爾會造成和膽結石一樣的上腹痛,極少見的狀況還可能引起膽道阻塞。

然而有些人的膽囊息肉屬於「腺瘤(adenoma)」,大家都知道腺瘤這兩個字代表未來可能有惡性變化,下面會向各位介紹醫師分辨的方式。

第三種同樣很常見的形式叫做「膽囊腺肌瘤(adenomyomatosis)」,和腺瘤並不相同;它主要因黏膜與肌肉層的增生與憩室造成,在超音波下會有很典型的外觀:彗星尾巴(Comettailsign)。

膽囊腺肌瘤也是良性的變化,對於它是否會隨時間癌化,目前還沒有定論,但如果有合併局部膽囊壁增厚,最好還是小心追蹤。

膽囊息肉會有什麼變化?如前面所說的,腺瘤之外的膽囊息肉除了偶而會引發症狀,原則上不影響身體,也不會演變成惡性腫瘤。

但問題在於,光從外觀很難辨認,到底超音波下的息肉是膽固醇沉積還是腺瘤;不過前者因為本身的性質,很難愈長愈大,因此目前的共識認為「息肉大小」是最好的依據。

簡單來說,超過一公分的膽囊息肉都可能變成惡性腫瘤,而大於兩公分的息肉,幾乎都已經轉成惡性。

而且在所有癌症中,膽囊癌預後相對較差;所以大多數的專家會建議一公分以上的膽囊息肉應該要接受外科的膽囊切除(通常可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萬一真的等到已經變成惡性,就不好處理。

依筆者的經驗,很多有類似情形的患者在初次發現超過一公分大的息肉時,都沒有任何症狀;大部分人也會希望能「再追蹤、再看看」。

通常我會再次看過檢查圖像,或考慮其他檢查確認息肉大小;接下來我會說明癌化的風險,以及膽囊手術可能的併發症。

一般我也會建議仍然猶豫的患者,可以到一般外科的門診詢問外科醫師手術的細節再做考慮。

如果最後決定先不手術,我會確認患者充分理解可能變化的風險後,每三個月安排超音波密切觀察。

另外如果是有症狀的膽囊息肉(典型腹痛、黃疸),或是合併膽結石(息肉併結石癌化風險較高),都應該考慮外科手術切除。

至於比較小的息肉仍然是看它的尺寸。

通常可能會變化的,都是0.6-0.9公分的息肉;因此會建議六到十二個月追蹤超音波。

過去的研究告訴我們更小的息肉(小於0.5公分),在後續的追蹤幾乎不會產生變化,一年追蹤一次就可以了。

膽囊息肉能不能「用內視鏡」切掉?有些患者會問起膽息肉能不能像胃腸息肉一樣用內視鏡切掉就好呢?目前的答案是不行。

最大的理由是技術還不成熟,因為膽囊並沒有和胃腸道直接交通,要進入膽囊必須要藉助內視鏡超音波(EUS)的引導,成功率和併發症完全不能和相當成熟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相比。

近年內視鏡超音波發展十分快速,筆者曾在學術會議上聽到國外專家以內視鏡進行膽囊息肉切除。

雖然目前還遠遠無法當作常規治療,但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可能成為另一種治療選擇也不一定,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畫線重點記起來●超過一公分的膽囊息肉有癌化風險,建議與醫師討論,並接受外科手術切除膽囊。

●0.6-0.9公分可以六到十二個月追蹤一次。

●0.5公分以下可以一年追蹤一次。

搜尋附近的診所: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超過78萬人追蹤,值得信賴的照護線上!追蹤照護線上超過79萬好友,值得信賴的照護線上!熱門文章蛋白質這樣吃!這樣算!一次圖表攻略(懶人包)BMR、TDEE-減重必讀!基礎代謝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