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歧視、誤解多年的痲瘋病-漢生病 | 麻瘋病疫苗

關閉廣告daddy-poppy's藥學跟動物世界跳到主文提供醫藥知識、動物百態、英文小補帖、其它有關飲食、文化、心理學等逗知識,希望大家會喜歡^_^部落格全站分類:生活綜合相簿部落格留言名片Apr22Wed202010:19被歧視、誤解多年的痲瘋病-漢生病如果你曾經路過新莊迴龍的樂生療養院,會不會好奇裡面是收容什麼類型的病患?樂生療養院全名是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是台灣第一間作為痲瘋病傳染病的專門機構,因為早年對痲瘋病的誤解和無知,認為它無藥可醫、具有高度的傳染性,採取將痲瘋病患「強制收容、絕對隔離」的政策,只要是痲瘋病患,政府就要強制你住進樂生療養院,住進療養院的病友幾乎就是在裡面度過餘生;日治時期時,收容人數達到高峰,樂生療養院內有近千張的病床,院所甚至還架設鐵絲網、進駐軍人安排站崗哨,就是要避免病患逃跑,導致收容的病患與世隔絕了數十年,究竟痲瘋病是什麼樣的疾病,讓當時的醫療人員束手無策、聞風喪膽呢? 💀 疾病介紹  痲瘋病(leprosy)是一種由麻風桿菌(Mycobacteriumleprae)、瀰漫型麻風分枝桿菌所引起的慢性傳染病.近年為了消除民間對疾病的誤解和歧視,採用發現致病菌的挪威醫師名字,將疾病名稱正名為漢生病(Hansen'sdisease) 流行病學  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公衛提升,全球漢生病的盛行率越來越低,目前盛行的國家包含非洲的安哥拉、剛果、莫三比克、坦尚尼亞、馬達加斯加等地區,還有巴西、印度、尼泊爾等國家,台灣每年通報案例大約十個上下 傳染途徑  詳細的傳染途徑還不是很清楚,至少要跟患者有長時間的密切接觸才會被感染,例如長期碰觸到病患的潰瘍處、黏膜分泌物、傷口,或是大量吸入含有致病菌的鼻腔分泌物,而且大約有>90%的成年人具有先天性免疫力,就算真的感染到痲瘋病,只要藥物治療幾天後就會失去傳染性 ➝  漢生病的傳染力極低!▶ 沒有治療或是疾病復發的病患,才具有傳染力,只要治療就可以大幅降低傳染力▶ 漢生病不會遺傳給下一代 ❏ 漢生病會經由食物傳染嗎?漢生病不會經由食物傳染,可以跟病患共桌吃飯,餐具也不需要特意分開或是特別消毒 ❏ 感染漢生病的危險族群?▶ 本身是兒童或是免疫力低下族群,如果跟漢生病患者有長期、密切接觸的話,被傳染的機率會提高▶ 從高盛行率地區回國的民眾,例如巴西、印度▶ 接觸過痲瘋感菌的動物宿主,例如九節犰狳、黑猩猩、白瞼猴等哺乳動物披著盔甲的哺乳動物-犰狳 潛伏期  從數個月到數十年不等,最短2.5個月就發病,最長可以達到40年,平均2-5年就會發病疾病分類  可以根據皮膚病變和組織抹片中的細菌數量來分類,將漢生病分成 ➝ 類結核型(TT)、雙態類結核型(BT)、雙態型(BB)、雙態癩腫瘤型(BL)、癩腫瘤型(LL),每一種漢生病的早期階段,可以歸類成未定類漢生病(I)▶ 類型跟病友的免疫活性相關,例如類結核型患者的免疫反應很強,皮膚會出現一個或是極少個邊緣明顯的病灶;癩腫瘤型患者的免疫反應很弱,全身各處的皮膚會出現邊緣不明顯的病灶▶ 細胞免疫反應:類結核型>雙態類結核型>雙態型>雙態癩腫瘤型>癩腫瘤型(對於各種漢生病的病灶或是病程差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上網估狗) --- 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為了方便治療和預後評估,將漢生病簡化分類成少菌型、多菌型兩種,少菌型指患者身上的病灶少於五個,超過五個病灶則稱為多菌型 症狀、病徵  漢生病主要傷害病患的皮膚、神經、黏膜、身體溫度比較低的部位(臉頰、耳垂、膝蓋、睪丸等),也可能波及到深層組織或器官皮膚病灶  早期時會出現顏色不深的斑塊、丘疹、小結節,病灶會漸漸失去感覺;偏向類結核型的病灶數量較少,分布不對稱、邊緣明顯、中央平坦、色淡、無毛髮、乾燥脫屑,偏向癩腫瘤型的病灶數量較多、對稱分布、較厚、呈現油膩的感覺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可能會出現獅樣臉、腿部魚鱗癬、眉毛或眼睫毛脫落等症狀,因為頭皮溫度比較高,頭髮比較沒有影響 (獅樣臉,leoninefacies) (眉毛、眼睫毛脫落,madorosis) 神經症狀  研究顯示>90%的案例,神經症狀會早於皮膚病灶早期可能會因為過度敏感而有壓痛感,不過隨著病程進展,神經會漸漸受損而失去感覺,首先失去的是冷熱感覺,接著是輕觸覺、疼痛感,最後連深壓的感覺都消失了,因為失去知覺,手腳末端受傷後不自覺,容易有手腳潰爛的情形;神經嚴重受損的患者,可能會影響到運動功能,甚至有癱瘓、肢體末端變形(爪形手)等症狀因為神經會變粗大,摸起來就好像埋在皮下的管子,有時候連肉眼都可以清楚看見 ➝ 神經粗大的常見位置:橈表皮神經(A)、尺神經(B)、總腓神經(C)、後脛神經(D) ➝ 耳大神經也是會變粗大的神經 (漢生病後期,患者的手腳末端會變形) 其他晚期症狀  虹膜炎、眼皮無法閉合、失明、耳聾、鼻樑塌陷、耳垂變厚等…▶ 需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