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炎性腸道疾病是免疫系統出問題! 年輕人超危險 | 腸道發炎症狀

台灣小腸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胃腸科主任蘇銘堯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 matory bowel disease,簡稱IBD)是1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因腸道免疫系統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新聞網願景工程橘世代有設計售票網有行旅我的新聞udn/元氣網/科別/消化系統發炎性腸道疾病是免疫系統出問題!年輕人超危險,出現5大症狀須警惕分享分享留言列印A-A+2020-09-0917:14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外電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舊疾復發,決定請辭震撼各界,然而安倍已經是「第2次」因病去職,日前各方揣測小道消息傳出,最後證實安倍是「潰瘍性大腸炎」再次出現,導致身體無法承擔國務重擔。

台灣小腸醫學會表示,莫名腹痛、腹瀉、血便、體重變輕和發燒為發炎性腸道疾病5大警訊,如有上述異狀,應積極就醫。

發炎性腸道疾病是免疫系統疾病 好發在20至40歲台灣小腸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胃腸科主任蘇銘堯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atoryboweldisease,簡稱IBD)是1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因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所引起。

全民健保重大傷病檔資料顯示,國內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約有4千多人,好發於20至40歲青壯族群,依發炎部位和型態,可分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兩者的症狀表現不太相同。

反覆發炎提高大腸癌風險 症狀超過1個月就該就醫蘇銘堯說,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常因反覆的腹瀉、腹痛和血便,而影響生活品質。

如果症狀嚴重,還必須切除腸道,透過靜脈注射補充營養。

並且由於腸道反覆發炎,還提高併發大腸直腸癌的風險。

台灣小腸醫學會提出發炎性腸道疾病5大警訊,但這些症狀特異性不明顯,容易跟其他腸胃疾病混淆,因此還是建議民眾,如果持續上述症狀,超過1個月,就應就醫檢查,接受專業診斷。

類固醇藥物穩定病情 規律用藥定期追蹤病情在治療上,蘇銘堯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無法根治,但症狀較輕者可透過5-ASA藥物、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來穩定病情。

至於症狀嚴重者,則可使用生物製劑,來改善臨床症狀,恢復腸黏膜,以及緩解病理上的發炎反應緩解,進而有效控制病情。

蘇銘堯建議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應遵從醫囑,規律用藥,並定期回診追蹤病情,平常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多多運動,均衡飲食,適時放鬆心情,抒解壓力。

刺激食物最好避免 清淡營養均衡很重要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秉修表示,潰瘍性大腸炎發生原因,大多不是只有1個,可能跟自身免疫力與壓力等因素,都會有關係。

飲食上要注意刺激性食物,尤其辣的、酸的、烤的、炸的,可以的話盡量避免。

吳秉修也補充,潰瘍性大腸炎患者除了刺激性飲食要減少外,均衡營養也相當重要,攝取足夠營養素,才能協助身體運作正常。

吳秉修再次強調,潰瘍性大腸炎一定避免吃刺激食物,讓消化道能夠和緩工作,否則疾病復發或嚴重度恐怕都會上升。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發燒、腹瀉只是腸胃炎?加上6表現恐是「克隆氏症」男大生尿尿漂菜渣竟是免疫系統攻擊腸道惹禍發炎性腸道疾病潰瘍性大腸炎大腸直腸癌常春月刊《常春月刊》自1983年創刊以來,一直以讀者信賴的家庭醫師自詡,內容由醫藥記者專訪各大醫院知名醫師,緊扣趨勢的議題、權威嚴謹的內容,文字淺顯易懂卻又不失專業,不但能讓讀者獲取最新醫藥保健常識與訊息,也深獲醫藥界的肯定。

《常春月刊》官網:https://www.ttvc.com.tw/延伸閱讀余苑綺歷經17小時手術 醒來後崩潰:夢到自己死掉端午節粽子吃太多「脹氣」怎麼辦?腸胃科醫師教你解決辦法兒童IBD及早治療以免影響生長發育IBD發炎性腸道疾病症狀易與腸躁、痔瘡混淆是腸胃炎還是發炎性腸道疾病?觀察這3警訊不是腸躁!發炎性腸道疾病難確診及早警覺防堵病程在前期【講座異動】我是不是發炎性腸道疾病?三大警示告訴你!同類文章胃痛常見5大原因,亂吃止痛藥是其一!醫教4招助改善防疫在家食物沒保存好常感染沙門氏菌醫師呼籲注意大便7種形狀觀察身體健康!肝膽腸胃科權威示警:「加上1情況」罹大腸癌風險狂飆靠藥物效果不佳醫師:飲食控制最能有效挽救脂肪肝肚子不餓卻咕嚕咕嚕叫不停?醫揭「超尷尬原因」:出現1危險徵兆快送醫B、C肝放寬篩檢揪出近3萬例陽性個案2025年消除C肝百萬人篩檢揪3萬陽性C肝患者疫情治療打對折肝硬化確診死亡風險超出3倍懶人包/正確減重怎麼做?醫詳解非藥物治療方式夏天想讓身體有好體態與好體力?營養師教你5招好習慣保養腸道防疫宅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