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膽囊息肉 | 膽囊息肉

超音波是觀察膽囊的利器,許多無症狀的膽囊病灶就在它的檢視下現形,其中之一就是膽囊息肉。

什麼是息肉呢?息肉是從生物體上黏膜層增生向外突出的組織贅生物 ...首頁>>胃腸肝膽科>>衛教資訊認識膽囊息肉胃腸肝膽科資深主治醫師王蒼恩近年「醫師這是我健康檢查的報告,說是有膽囊息肉,到底要不要緊,是不是需要開刀啊!」年約三十來歲的年輕人,一副緊張的神情。

「像你這個年紀會接受全身檢查的並不多,怎麼會想檢查呢?」一邊看著他遞過來的檢查報告,我有興趣的問著。

「哎!我那未來的岳母說要體檢及格,才答應要將她女兒嫁我。

」這倒是蠻先進的岳母,十分為女兒著想,難怪令人緊張!但是隨著醫療儀器的發展,許多不是病的病也被發掘出來,超音波檢查的方便性,快速,對許多疾病的診斷幫忙頗多,但有時也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困擾。

超音波是觀察膽囊的利器,許多無症狀的膽囊病灶就在它的檢視下現形,其中之一就是膽囊息肉。

什麼是息肉呢?息肉是從生物體上黏膜層增生向外突出的組織贅生物,可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份,大多數生長表皮或是內腔,譬如鼻子、消化道,尤其是大腸更是常見,膽囊內壁黏膜也是常見的部位。

國外對於膽囊息肉的流行病研究,提到在接受超音波檢查的人中發現4.6%的男性與 4.3%的女性有膽囊息肉。

其發生率與年紀、性別、體重、社經地位、運動量、喝酒以及血液裡的脂質無關,在男性與抽煙有些相關。

這些相關因素,與膽囊結石的因素大不相同。

本院過去曾統計數萬例接受超音波的患者,發現有膽囊息肉的比例,也約在3到5%之間。

這些息肉一般都不會有症狀,都是接受超音波檢查時發現。

病理上這些息肉可能是黏膜增生,腺瘤,膽固醇息肉,發炎性息肉或是惡性病灶。

其間的比例,有文獻報告膽固醇息肉佔六成,所謂的膽固醇息肉就是因為膽固醇結晶沈積附在膽囊內側,引起黏膜增生所致。

另外腺瘤與癌症各約在7-8%左右,其它情形約為四分之一。

這比例依國度環境的不同會有差異,但是還是以膽固醇息肉佔絕多數。

此外有相當比例患者合併有膽石症,一篇來自西班牙的研究說有膽囊息肉者有近乎七成的人合併有膽石症。

雖然膽囊上的息肉為惡性腫瘤的機會相當低,但膽囊癌早期與晚期的預後相差非常大,因此如何區別良性與惡性病灶就十分重要,可惜迄今並無百分之百正確、安全的方法來診斷。

不過醫界總有些辦法,來增加正確的判斷。

有人嘗試以以超音波的圖像來作鑑別,一般說來膽固醇性息肉,突出於膽囊內壁,較小、常有好些個,多發性,由於含膽固醇回音也較亮較,息肉形狀一般說來也較規則,息肉底部與膽囊連接處也不會太過寬廣。

較新,解析度更加的機器,有觀察到息肉不會侵入黏膜下,造成膽囊壁的變形。

惡性的息肉則相反表現。

惡性病變者大都是單一息肉,良性者則以多發性絕多數,以三個以上居多。

這些鑑別診斷的原則中,以大小差異最有意義。

在美國外科學誌上報告,膽囊壁上的良性腺瘤直徑大小約在6.00+/-3.39公釐,若是癌症為10.8+/-4.16公釐,97%的膽固醇息肉都小於一公分。

在5到10公釐間的息肉,約有37%屬於增生性,也就是包括腺瘤與膽囊癌。

若以小於5公釐的膽囊息肉來說,僅有6%為增生性。

假使將膽囊息肉擺著,會有什麼變化,會不會有所變化呢?由良性轉成惡性呢?膽囊息肉與膽囊癌間的關係如何,這方面的研究至今仍有所爭議?原來就有癌病變慢慢長大,還是息肉漸漸成長後,才在上面發生癌變,都仍不清楚。

但在對一群糖尿病與膽石症患者的研究裡,發現約有6.7%的人有膽囊息肉,都小於1.2公分,追蹤了二至五年不等,並無一例患者發生惡性變化,表示出它轉化的機會相當相當的低。

極少數的息肉會消失掉,若是有癌細胞在息肉上,通常都會變大,生長較良性息肉也快許多。

因此那些膽囊息肉有潛在性的危險,那些需要處理,就是手術治療切除膽囊,就有些通則可供參考。

假若是有症狀的膽囊息肉,無論大小一律建議手術切除。

若是屬於無症狀的息肉,直徑大小大於一公分者,也是切除較為安全,對於小於一公分的病灶,須細心觀察追蹤,假使有併發症或症狀也應接受手術,對於完全無症狀的人,每隔三到六個月都應當執行超音波檢查,觀察其變化,若兩三年後均無變化,則可慢慢減少檢查次數。

至於如何預防,並無絕對方法,基本上還是避免高膽固醇飲食,補充足夠水分。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