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部異常-小兒外科-三軍總醫院 | 臍帶異常

幼兒臍部異常(Umbilical Anomlaies). 臍部肉芽. 臍膨出. 前言. 嬰兒出生之後常會被肚臍部位的疾病所困擾。

當臍帶脫落之後,是由肉芽組織所覆蓋,在幾天之內可由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網路掛號看診進度門診時刻醫師介紹:::小兒外科歷史沿革單位簡介醫療團隊門診時刻表衛教資訊本科亮點手術介紹教學研究English:::首頁 /小兒外科 /衛教資訊幼兒臍部異常(UmbilicalAnomlaies) 前言嬰兒出生之後常會被肚臍部位的疾病所困擾。

當臍帶脫落之後,是由肉芽組織所覆蓋,在幾天之內可由表皮細胞所覆蓋,此時受到感染的機會最大,此時可用些消毒劑如三合一藥水、紫藥水等(優碘溶液會造成新生兒篩選時甲狀腺的問題,衛生署已經通令禁止使用),加上乾淨的紗布包紮,即可防止感染。

臍部如果較正常癒合緩慢,而在臍底部出現紅色的肉芽組織時,可以用結紮的方式去除,也可以使用硝酸銀來燒灼,在幾天之內表皮細胞即可長成。

但是發現有異位腸黏膜時,可能胎兒腸道與臍部相通,此時不可以用硝酸銀來燒灼治療,而要檢查是否胎兒的臍部與腸道相通,稱為持續性臍腸系膜導管;或胎兒的臍部與泌尿道相通,稱為開放性臍尿管。

新生兒臍炎時臍部呈鮮紅色、腫脹、發熱,而且持續有膿液、黏液及血液等等的分泌物流出。

細菌學培養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或大腸桿菌居多。

治療以局部傷口處理,加上抗生素的使用,以預防敗血症的發生。

但常因臍部血管在出生後幾個星期之內仍末完全閉合,容易從臍靜脈、門靜脈、靜脈導管到下腔靜脈,而發生敗血症,甚至不幸造成肝門靜脈栓塞。

幼兒的臍部異常,可能由於腹璧筋膜的缺損,或是胚胎時期的遺跡所造成,是有趣而值得學習的疾病,以下簡介幾種常見的臍部異常:臍疝氣(umbilicalhernia)臍疝氣的發生率相當高,大約每6位嬰兒就有1位。

黑色人種的罹患率為白色人種的9倍之多。

對於患有呼吸窘迫症候群、唐氏症、黏多醣症、Hurler氏症候群、突眼大舌症候群(exomphalos-macroglossiasyndrome)、肝臟疾病造成腹水和出生體重低的嬰兒,罹病率也較高些。

它的病因是由於臍環(umbilicalring)的生成有缺陷,大多由原來的臍靜脈遺跡處發生,使疝氣囊的腹膜層直接附著在臍部皮層瘢痕組織之下。

這個環狀小洞可以由觸診檢查到,直徑大小從數釐米到3公分左右。

當病童哭泣、站立或腹部用力的時候,疝氣囊就會突起,疝氣囊較大時小腸或大網膜可以經由此疝氣囊逸出,被推回腹腔的時候可聽到一些氣泡的聲音。

發生箝頓型臍疝氣而造成小腸的壞死的機會非常小,發生率大約每1500個臍疝氣的病嬰才會有1位,而筋膜缺陷的直徑在1.5公分以下的病嬰,卻有著較高的發生率。

臍疝氣是否能自動緩解有兩個重要的因素:小孩的年齡和筋膜缺損的大小。

筋膜缺損的直徑在1.5公分以下的病嬰,大多會在3歲到4歲之間自動消失,約85%會在6歲前消失。

它和腹股溝疝氣不同,因為腹股溝疝氣不經手術治療是不會自動消失的。

有些父母親會試著用錢幣、鵝卵石、膠布或疝氣袋,來防止疝氣囊突出,這些方法並不會使臍疝氣消失,有時用膠布反而會造成嬰兒細嫩皮膚的傷害。

臍疝氣手術治療的適應症包括有箝頓型臍疝氣、4歲時臍疝氣還持續存在,以及如象鼻子型的突出臍疝氣。

臍疝氣的手術治療原則如下:1.小孩並無臨床症狀,臍疝氣筋膜缺損的直徑在1公分以下,到6歲大時臍疝氣還持續存在,則以手術治療。

2.小孩並無臨床症狀,臍疝氣筋膜缺陷的直徑在1公分以上,建議手術治療在3歲到4歲時進行。

3.對於較大的臍疝氣,以及如象鼻子型的突出臍疝氣,則建議在1歲到2歲時以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將疝氣囊切除以後,宜採取橫縫方式,以2-O縫線或3-O縫線來關閉筋膜層,再做一個人造肚臍。

術後並用散紗布或紗布條壓迫止血,來避免傷口下血腫塊的形成。

臍腸系膜導管(omphalomesentericduct)在胚胎早期,臍腸系膜導管連接胎兒的中腸與卵黃囊,應該會在胚兒期第17週時發生阻塞而消失成一索狀組織,假如退化不完全的話,即會發生下列的一些異常:1.當臍腸系膜導管的迴腸端持續存在的話,即會發生Meckel氏憩室,機率為82%。

2.假如臍腸系膜導管在臍部沒有閉鎖,即會產生臍部腔竇,內部可能有胃臟、胰臟或腸黏膜組織,會分泌黏液,機率為2%。

3.假如臍腸系膜導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