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心臟有破洞,怎麼辦? | 新生兒 心臟 破 洞 保險

新生兒心臟破洞之所在,不外乎左右心房及左右心室之間的中膈,分別稱為心房中膈缺損(以下簡稱ASD)及心室中膈缺損(以下簡稱VSD)。

前者因為心房壓力較低(左心房約5-10 ...:::兒童專欄:::新生兒心臟有破洞,怎麼辦?內容下載: 年輕的爸爸、媽媽聽到自己新生的寶寶心臟有破洞,第一個反應是天塌下來了,該怎麼辦?免驚!拜科技之賜,及婦產科、新生兒科及小兒心臟內外科醫師的努力,現今治療的結果已有長足的進步。

尤其當產前即可得知寶寶心臟的狀況時,就可幫寶寶安排較適當的出生環境,並能立即接受適當的照護與治療。

新生兒心臟破洞之所在,不外乎左右心房及左右心室之間的中膈,分別稱為心房中膈缺損(以下簡稱ASD)及心室中膈缺損(以下簡稱VSD)。

前者因為心房壓力較低(左心房約5-10毫米汞柱,右心房約2-5毫米汞柱),所以因壓力差所造成的左向右分流有限,單純心房中膈缺損除非破洞非常大,類似單一心房或合併其他的心血管異常,很少會在嬰兒期造成問題而需要立即處理,一般大約在學齡前處理即可。

ASD可分為四種型態,第一型又稱為部分房室中膈缺損或心內膜墊缺損,常合併二尖瓣前葉及三尖瓣裂隙併有瓣膜逆流,除非二尖瓣膜逆流嚴重,才需要手術修補缺損及瓣膜,但不能使用經導管封堵器關閉ASD。

第二型為卵圓孔型,為最常見的ASD,它其實在胎兒期是必要的孔道,讓左側心臟經由此孔洞來得到母親的臍帶血,供給胎兒的全身血液循環所需,出生後理應關閉。

但如果孔洞太大則殘存為ASD,除非殘存分流量很大才需要處理,大部分會自行癒合,且多數可以用經導管封堵器關閉;但如果合併其他嚴重心血管異常則可能是小朋友存活的必要孔道,不可隨意關閉,必須由小兒心臟內外科醫師做詳細評估。

第三類為腔靜脈竇型,因為ASD破損點靠近上下腔靜脈的入口,常合併右側肺靜脈回流的異常,造成肺血流量的增加,必須手術修補,不能使用經導管封堵器關閉。

第四類為冠狀靜脈竇型,常合併存開性左側上腔靜脈(以下簡稱LSVC)(本來應該在出生前關閉)及冠狀靜脈竇頂蓋缺損,而使LSVC或冠狀靜脈竇血流進入左心房造成小朋友輕微發紺,是四種ASD中唯一會有血氧較低的一種,部分沒有LSVC者可用經導管封堵器關閉,有LSVC者則需手術治療。

家長們請特別注意,一般單純的ASD因為是左向右的分流(即左心房含氧紅色的血,流入非含氧血的右心房),不會發紺但會造成慢性肺高壓,如果小朋友有發紺,必須注意是否已發生不可逆的肺高壓反應。

ASD最容易被忽略的是因為症狀不明顯,雜音又小,所以不容易及早診斷,以前常常在男性當兵時體檢及女性懷孕時才被發現,現在拜兒童健康篩檢及科技的進步,在胎兒期或出生後即可診斷追蹤,於適當時機接受適當方式的治療。

一般大分流,若不及時治療,在青春期後即會有明顯的肺動脈高壓甚至不可逆的變化,造成肺部損害及右心衰竭,嚴重者可能需心肺移植,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ASD的治療不外乎開心手術修補,包括可使用機器人微創手術,或經導管封堵器關閉,但其選擇必須經詳細評估,絕對不可人云亦云。

修補時機則最好在學齡前,可減少同儕異樣的眼光。

過去大型的研究,發現20歲以前修補其生活品質及壽命可與正常人無異;但在20至40歲後修補,壽命可能比正常人少10年,且生活品質較差;40歲之後症狀會愈發嚴重,右心衰竭的情形明顯壽命較短,所以及早就醫才是良策。

單純心室中膈缺損(VSD)為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分為四個類型:第一型位置較高,就位於主動脈瓣及肺動脈瓣下方,幾乎不會自行癒合,且常因左向右分流的拉力,造成主動脈瓣的脫垂,進而發展成瓣膜變形閉鎖不全,嚴重時於修補VSD的同時必須整修或置換主動脈瓣膜,對於小朋友是相當不利的情況,因為可能沒有適當的瓣膜可用,且隨年齡增長常需再更換瓣膜,尤其當其主動脈瓣脫垂嚴重時常蓋住部分VSD,使分流變小,肺充血的情況減輕,表面上似乎病情進步了,其實變得更糟糕,家長們不得不小心,此型VSD宜及早修補較好。

而且這種VSD在西方人較少,東方人較多,約占VSD的三分之一,更需特別小心。

第二型稱為膜性室中膈缺損,位於三尖瓣室膈瓣的下方,靠近主動脈瓣膜,因其被三尖瓣包覆的機會大,所以自行癒合的機會高,一般在出生後六個月左右,但如果分流量很大,併肺動脈高壓或右心室出口贅肉,產生而造成阻塞或主動脈瓣膜脫垂,則建議及早手術,目前雖然有在嘗試用經導管封堵器關閉,但尚未得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認可,仍在臨床試用階段。

第三型為房室中膈缺損或心內膜墊缺損型,常合併三尖瓣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