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瘤,多變又難纏! | 腦膜瘤位置

腦瘤的形態多變,當然惡性腦瘤預後較差,不過即便是良性腫瘤,也可能有些會因為生長位置以及壓迫程度,造成肢體障礙、昏迷等惡性結果,甚至導致呼吸 ...健康刊物肝病資訊第47期出刊日:2019-01-15返回上一層腦瘤,多變又難纏!腦瘤的形態多變,當然惡性腦瘤預後較差,不過即便是良性腫瘤,也可能有些會因為生長位置以及壓迫程度,造成肢體障礙、昏迷等惡性結果,甚至導致呼吸衰竭死亡,可說相當難纏。

 諮詢╱曾漢民(好心肝門診中心特聘神經外科教授、臺大醫院神經外科兼任主治醫師)撰稿╱黃筱珮 腦瘤讓人聞之色變!2017年6月,政論節目名嘴陳立宏因不敵惡性度高的「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病逝。

2018年3月,作家李敖也因罕見的腦幹膠質瘤告別人世。

 腦瘤的良性與惡性腦瘤又稱「顱內腫瘤」,泛指長在顱骨腔內的腫瘤,依病理切片鑑別診斷可區分為「良性」與「惡性」。

 良性腦瘤之中,以腦下垂體腫瘤和腦膜瘤最常見;惡性腦瘤則以「神經膠質細胞瘤」為最大宗,隨著國人癌症時鐘不斷撥快,惡性腦瘤除「原發性」以外,由乳癌、肺癌、腸胃癌等部位轉移至腦部的「轉移性」腦瘤比例也不斷攀升。

 常見的良性腦瘤腦下垂體腫瘤腦下垂體位於眼睛後方,是身體控制內分泌的中樞,會產生幾種重要激素,例如分泌促甲狀腺素荷爾蒙刺激甲狀腺產生甲狀腺素;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刺激腎上腺產生類固醇;分泌泌乳激素影響泌乳;分泌生長激素在成人導致肢端肥大症,在青春期造成巨人症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

 腦下垂體腫瘤的成因不明,不過盛行率高,英國曾發表一項大體解剖的研究發現,腦下垂體長腫瘤的比率高達13.6%至17.8%,相當於每6人就有1人,比例驚人。

但許多人終其一生並未有明顯症狀,甚至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由於腦下垂體腫瘤的生長速度緩慢,不易被發現,除非已經壓迫視神經影響視力,造成視力缺損,或頭痛、癲癇症狀;或致使身體荷爾蒙分泌混亂,產生肢端肥大症、庫欣氏症等症狀,才容易「現形」。

 依據臨床上的治療原則,若腫瘤沒有影響荷爾蒙分泌,小於1公分的可先觀察;若超過1公分,這類腫瘤容易繼續變大,因此即使還沒有症狀,也建議開刀切除腫瘤。

 時下的腦下垂體腫瘤的手術,大多採用從鼻孔進去的「經鼻內視鏡手術」,但手術為了力求「愈乾淨愈好」,難免也會切到部分正常腦下垂體,使得荷爾蒙功能缺損,例如抗利尿荷爾蒙不足,會導致小便量變多;促甲狀腺素荷爾蒙不足,導致甲狀腺激素不足,會導致身體虛胖等。

 在手術之後若有這些副作用,可透過相關荷爾蒙補充達到改善,至於劑量以及時間長短則視個人情況而定,並非人人都需要。

 腦膜瘤腦膜瘤多屬良性,發生率約10萬分之6,是盛行率第一高的腦瘤。

與腦下垂體腫瘤一樣,腦膜瘤初期也沒有明顯症狀,多半是腫瘤變大產生壓迫症狀,例如頭痛、頭暈、嘔吐、人格異常及視力減退等,或是壓迫到其他神經,出現肢體偏癱、雙側或單側下肢乏力、步態不穩及癲癇發作等症狀。

例如曾有位科技廠主管,因為耳鳴困擾,就醫才發現是因腦部長了一個大約9公分的腦膜瘤引起。

 由於腦膜瘤腫瘤生長範圍較為表淺,一般會透過傳統腦部手術處理,但少數特殊區域的腦膜瘤可透過經鼻腔的微創內視鏡手術進行切除。

 若小於3公分、20C.C.的腫瘤,或是病人年紀較長、心臟不好,開刀風險較高,可以考慮採用「電腦刀」治療,可有效控制癌細胞,成效相當不錯。

「電腦刀」的原理是以直線加速器產生的高強度X光,精準定位殺死腫瘤細胞,被視為是進化版放射治療。

 「質子治療」對於生長在較表面的腦膜瘤也有不錯的療效,也較不傷害正常組織,是可考慮的另一種選擇,但費用昂貴,一般多用在兒童腦瘤。

 整體而言,良性腦瘤的預後較惡性好,但是若腫瘤包覆住神經或血管難以分割,或是長在運動神經區,手術困難度高,可能造成偏癱、呼吸衰竭及其它後遺症,結果也會比較不樂觀。

 常見的惡性腦瘤神經膠質細胞瘤神經膠質細胞瘤依其惡性度區分為1~4級,其中第4級又稱「神經膠質母細胞瘤」,是最惡性。

 隨著分子醫學診斷技術的進步,根據全基因定序發現「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腫瘤細胞之中,如果帶有「異位檸檬酸去氫酶-1基因(IDH1)」突變者,大部分是由惡性度較低的神經膠質瘤演化而來,所以帶有這種基因突變的患者,平均存活率為30個月,較未突變者的18個月長。

 惡性腦瘤的治療方式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術後輔以放射線及化學治療,延緩復發。

手術採傳統開腦術式,在不傷害正常功能範圍儘量將腫瘤切除乾淨,以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