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歧視的歷史】中古歐洲地位獨特的「活死人」 痲瘋病患者 ... | 麻瘋病

NPOst公益交流站TopMenuMainMenushareNEWS【被歧視的歷史】中古歐洲地位獨特的「活死人」──痲瘋病患者Poston:2月26,2018NPOst編輯室圖/HoshinoAi@Unsplash編按:NPOst與「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合作,推出第一季專題:被歧視的歷史。

主角從中古世紀歐洲的痲瘋病(現稱「漢生病」),到日本明治維新後開始被劃分出的「低能兒」、「白痴」與「瘋子」,以及在歷史中以各種不同面貌出現的顏面損傷者等。

這些「非常人」的族群是從何時開始被定義、被隔離、集中管理,又是到何時開始出現機構扶助? 文/吳曉恩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作家1525年左右,法國不列塔尼地區的一個教堂外,破獲了一樁造假案。

教堂門前有個乞丐,臉上布滿膿瘡,面色不正常的發紅,手裡拿著痲瘋病人用的響板,並用毯子遮掩臉部,彷彿害怕旁人的眼光。

來到教堂的人們看了,出於同情,都施捨了一些金錢。

正好在現場的外科醫生JehanParé見狀,上前詢問乞丐他罹病的緣由。

乞丐用粗啞的破嗓子回答道,他的父母都是痲瘋病患者,已經死於痲瘋病,他本身則是因為父母的關係,生來就有痲瘋病。

交談過程中,醫生發現這名乞丐一面講話,一面用身上的毯子緊緊勒住脖子,使自己臉部更紅、看起來更像病人。

於是這位聰明的醫生持續和乞丐講話,直到乞丐自己喘不過氣,不得不將毯子鬆開呼吸,臉色也立刻不再如此潮紅。

患痲瘋病的乞丐。

圖/(c.1425);BrtishLibraryMSLansdowne451,fo127r在確定自己的懷疑後,醫生向當地的官員舉發此事。

官員於是將乞丐找來,讓醫生用水將他的臉洗淨,果然只見臉上的瘡一顆顆掉下來,顯露出健康的皮膚;再將乞丐的衣服脫下後,發現他的身體完全沒有痲瘋病的痕跡。

經過審問,乞丐供稱自己懂得偽裝各種疾病的症狀,以博取人們同情。

至於為什麼要選擇扮成痲瘋病患呢?乞丐說,痲瘋病的外表最容易讓他討到錢。

 痲瘋患者:中古社會的活死人一般人對痲瘋病患的印象常常是:被社會厭棄、隔離的一群人。

在基督教傳統下似乎更是如此。

舊約聖經對於痲瘋病的認定和處理有特別詳細的規定:無論男女,一旦在皮膚上出現了疑似痲瘋病的症狀,就得來到祭司處接受檢查,並須隔離7天,觀察病情是否發散,以判斷這些症狀是否確實為痲瘋病。

一個人若由祭司確診為痲瘋病,就要「定他為不潔淨的」。

從此,根據摩西律法規定,「身上有長大痲瘋災病的,他的衣服要撕裂,也要蓬頭散髮,蒙著上唇,喊叫說:『不潔淨了!不潔淨了!』災病在他身上的日子,他便是不潔淨;他既是不潔淨,就要獨居營外。

」(利未記13:45-46)值得注意的是,中古時代通用的拉丁文聖經譯本中,「祭司定他為不潔淨的」這句話為「contaminabititaqueeumsacerdos」,而 contaminator這個動詞則有汙染、褻瀆之意。

因此,也可以說,在中古歐洲的宗教文化中,痲瘋病被視為一個不潔的疾病。

圖/ElisabettaFoco@Unsplash事實上,現代人所知的痲瘋病並非聖經中指的大痲瘋。

然而,因為皮膚發紅、潰爛這些共同的症狀,中古時代的人們並不知道這是2種不同的疾病。

除此之外,由於痲瘋病有特別多從外觀上非常顯眼的症狀或是後遺症,例如皮膚潰爛、五官變形扭曲、手腳受損而截肢等,這些都使患者在人群中與一般人明顯有別。

中古手稿裡痲瘋病患的形象其實和舊約聖經沒有很大的區別。

他們臉上、身上有帶著發病的痕跡,一手拿手杖幫助行走,一手拿著響板或是鈴鐺,以告訴周遭的人「痲瘋病人來了」。

在宗教文學中,痲瘋病也常被視為罪汙的象徵。

從中古早期開始,歐洲許多地區針對確診痲瘋病的患者會舉辦「隔離」儀式(separatioleprosorum),和葬禮很相似。

首先患者被放在一個空墳墓中,接著少許的土被灑在患者身上,並由教士宣告患者已死,等待末日審判時復活。

最後,參與的親友給予患者金錢食物,並將其引領至城門或是聚落外,正式將這名患者驅逐出聚落,使他也不再具有法律上一個活人所擁有、繼承財產的權利。

從此,這個患者成為中古社會中的活死人。

痲瘋病人所使用的響板。

圖/@WikimediaCommons在實際的執行面上,痲瘋病患者是否真的從此被隔絕於社會之外呢?


常見健康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