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帶絛蟲病 | 牛肉絛蟲

牛帶絛蟲又名牛肉絛蟲、肥胖帶絛蟲、無鉤絛蟲。

成蟲乳白色,扁如帶狀,分節,長約4m~8m。

蟲體前端較細,向後逐漸變寬,約有1000~2000個節片,蟲體肥厚,不透明。

牛帶絛蟲病跳轉到:導航,搜索A+醫學百科>>牛帶絛蟲病牛帶絛蟲病(taeniasissaginate)是由牛帶絛蟲(taeniasaginata)成蟲寄生人體小腸引起的一種腸絛蟲病,又稱牛肉絛蟲病、肥胖帶絛蟲病。

其囊尾蚴由Wepfer於1675年首次發現,1861年Leuckart將妊娠節片感染牛獲得囊尾蚴,1869年Oliver將牛囊尾蚴感染人,從而完成了整個生活史。

無論是國內或國外,牛帶絛蟲病都是被最早記錄的寄生蟲病。

牛帶絛蟲病呈世界性分布,在以吃牛肉,尤其有生食牛肉習慣的地區或民族中可造成流行,一般地區則多為散發病例。

目錄1牛帶絛蟲病的病因2牛帶絛蟲病的症状3牛帶絛蟲病的診斷3.1牛帶絛蟲病的檢查化驗3.2牛帶絛蟲病的鑒別診斷4牛帶絛蟲病的併發症5牛帶絛蟲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5.1牛帶絛蟲病的中醫治療5.2牛帶絛蟲病的西醫治療6牛帶絛蟲病吃什麼好?7參看牛帶絛蟲病的病因(一)發病原因牛帶絛蟲牛帶絛蟲又名牛肉絛蟲、肥胖帶絛蟲、無鉤絛蟲。

 成蟲乳白色,扁如帶狀,分節,長約4m~8m。

蟲體前端較細,向後逐漸變寬,約有1000~2000個節片,蟲體肥厚,不透明。

整個由體由頭節、頸節及鏈體三部分構成。

每一節片均有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

在蟲體內妊娠節片的數量約佔節片總數的10%,其子宮共有15~30個分支數,呈分支狀排列在節片兩側,整齊,裡面有大量蟲卵。

由於其伸縮蠕動可將蟲卵散播在糞便中以及肛門周圍甚至衣褲上。

妊娠節片內約有蟲卵8萬個,50%的蟲卵是已成熟的,只有40%必須要在宿主的體外過半個月才會發育成熟,如此算來,一條牛帶絛蟲一天排卵將近72萬個。

在糞便中發現的蟲卵一般卵殼已經脫落,只有胚膜包被的圓形或近圓形的六鉤蚴,它的直徑介於36~42μm,呈黃褐色。

胚膜3~3.8μm,表面有六角的網狀紋理。

胚膜內側為薄而透明的幼胚外膜,繞著六鉤蚴。

牛帶絛蟲蟲卵對外界的適應能力比較強,在糞便中亦可存活數十天,通常處理污水的方法也不能完全殺死蟲卵,至少可存活168天在-4℃的環境中。

傳染源牛帶絛蟲呈世界性分布,多在喜吃牛肉,尤其有生食或半生食牛肉習慣的地區和民族中流行廣泛,一般地區僅有散在感染。

我國20多個省都有散在分布的牛帶絛蟲病人,但在若干少數民族地區,如新疆、內蒙、西藏、雲南、寧夏、四川的藏族地區、廣西的苗族地區、貴州的苗族、侗族地區,以及台灣的雅美族和泰雅族地區有地方性的流行。

感染率高的可達到70%以上,患者多為青壯年人,一般男性稍多於女性。

牛帶絛蟲病的病原體是牛囊尾蚴,感染了囊尾蚴的牛,是牛帶絛蟲病主要傳染源。

傳播途徑主要與當地人群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有關。

在流行區農牧民常在牧場及野外排便,致使人糞污染牧場、水源和地面。

牛帶絛蟲卵在外界可存活8周或更久,因此放牧時,牛很容易吃到蟲卵或孕節而感染。

有些群體喜歡吃生的或是半生的牛肉亦容易感染。

牛帶絛蟲的惟一終宿主就是人類,中間宿主則有野豬、馴鹿、美洲駝、角馬、牛科動物、野山羊、狐、綿羊等。

人是牛帶絛蟲的終宿主,但不能成為其中間宿主。

牛帶絛蟲卵如被人吞食後一般認為不能發育或產生牛囊尾蚴病(牛囊蟲病),所以這不同於豬帶絛蟲的既以人為終宿主也以人為中間宿主。

因為牛帶絛蟲的蟲卵與妊娠節片隨糞便排出,故它一般寄生在人體小腸上部。

一般的演變過程是這樣的:中間宿主吞食被污染的飼料後,接著六鉤蚴在十二指腸內孵出並借其小鉤及穿刺腺溶解黏膜而鑽入腸壁,隨血流到達身體各部肌肉內,特別是頭部咀嚼肌、舌肌、心肌及其他骨骼肌內出現,經過10周左右發育為有感染性的囊尾蚴。

成熟的牛囊尾蚴呈卵圓形,體積約(7~10)mm×(4~6)mm,半透明囊狀乳白色囊體,隔囊壁肉眼可見白色小點狀頭節,囊內充滿液體。

當人吞食有感染力的囊尾蚴後,經小腸內的膽汁消化作用,頭節翻出並固著在腸黏膜上,長出節片形成鏈體,約經3個月發育為成蟲。

囊尾蚴在牛肉內也可存活3年左右。

成蟲在人體內壽命很長,達30~60年以上。

易感人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