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症狀有哪些?如何治療及預防?醫師圖文完整解說! | 腸病毒多久會好

Skiptocontent腸病毒通常會在夏季及秋季開始流行,而且麻煩的是,5歲以下的孩童或新生兒是容易感染腸病毒的族群,某些種類的腸病毒會導致玫瑰疹,在一年中的發生率有時可達近4成之高[5],再加上腸病毒傳染方式多樣,自然成了爸爸媽媽們最感到頭痛的疾病之一。

腸病毒症狀有時會與一般感冒、流感或是其他病毒感染疾病互相重疊,一般民眾很容易搞混,另外許多網路資訊流傳著許多腸病毒的治療偏方,誤導民眾效仿,這些做法常常會讓症狀緩解不成,還可能延誤治療,增加併發症的風險,這些偏方真的是讓醫療人員感到非常困擾。

為了增進大家對腸病毒的正確認識,MedPartner美的好朋友團隊醫師們整理了相關文獻,希望透過這篇文章來完整分析腸病毒如何感染我們人體?腸病毒症狀有哪些?以及腸病毒如何預防及治療?希望大家可以花幾分鐘看完,讓自己能夠更有能力保護及照顧自己的孩子。

 腸病毒是怎麼傳染的?會導致什麼疾病?腸病毒其實廣泛來說,不是單純的一種病毒,而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可再細分為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伊科病毒(echovirus)、腸病毒(enterovirus)、A型及B型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等類型。

其中小兒麻痺病毒因為疫苗施打的關係,在台灣不太會再發生,但其他種類的腸病毒,就有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流行起來。

腸病毒會被叫做腸病毒,主要是因為它會在腸道繁殖,如果單從字面上來解讀,很容易讓人覺得腸病毒只會入侵我們腸胃道。

而事實上,腸病毒在人傳人之間的傳播力很強,不僅能藉由腸胃道感染,還能透過各種方式來感染我們人體。

有關腸病毒的感染途徑,我們整理如下:腸胃道傳染(如糞口、被污染的食物)呼吸道傳染(如打噴嚏或咳嗽)接觸患者的皮膚水泡裡的液體新生兒可能會透過胎盤、孕婦分娩過程中感染腸病毒通常腸病毒症狀出現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是最高的。

而且腸病毒被從患者身上釋出的時間很長,如果從患者的上呼吸道釋出腸病毒的時間,可長達1-3週,而經消化道釋出病毒的時間則可長達8週之久[3]。

所以真的不能小看腸病毒的傳播能力喔。

腸病毒感染好發年齡以5歲以下的孩童為主,其中1歲以下的嬰兒更是比年紀高的孩童及成人高出7倍的感染機會[2]。

雖然80%的成人體內有能對抗腸病毒的抗體[2],但還是有可能會感染腸病毒。

所以不時也會發生家中小孩大人通通一起中獎的慘況。

而且懷孕婦女如果感染腸病毒,腸病毒也可能透過胎盤傳染腹中的胎兒,不可不慎。

在台灣,腸病毒疫情通常於3月下旬開始上升,5月及6月是腸病毒流行的高峰期,疫情之後會有所下降。

但接下來,正逢開學的9月份又會出現另一波的腸病毒疫情高峰。

這就是為什麼新聞上會一天到晚報導腸病毒疫情的原因了… 腸病毒常見症狀有哪些?什麼時候要緊急送醫?如同上述提到的,腸病毒的傳播媒介廣泛,且5歲以下的孩童容易感染腸病毒。

這些孩童患者通常會以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的症狀來表現,而手足口病發生的機率,比皰疹性咽峽炎的比例來得高。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常發生在孩童身上的傳染疾病,主要症狀有發燒、口腔內及手腳皮膚出現多處水泡或潰瘍。

常由腸病毒類型中的A型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所造成的。

其中腸病毒71型侵犯能力較強,所侵犯的部位不只有四肢及口腔,甚至有可能會入侵心臟、腦部等重要器官,進而引發嚴重併發症。

這就是為什麼你會在電視上聽到「腸病毒71型重症」這類的名詞的原因。

手足口病常見的症狀如下:輕度發燒(體溫一般不超過攝氏38度)口腔內兩側或舌頭可發現小水泡或潰瘍(使患者在咀嚼食物或喝水時感覺疼痛,進而造成食慾不佳及不想喝水的情形)四肢及臀部皮膚會有小水泡產生有近8成的手足口病患者會同時出現口腔及皮膚的病灶,一般病程會在7天到10天左右。

在這種狀況下,原則就是支持性地治療,由醫師開立緩解症狀的藥物,並觀察是否出現重症的症狀。

另外要提醒大家,近年台灣也出現腸病毒D68型的病例,這種腸病毒如果發生重症,可能導致肺炎或肢體麻痺…等併發症,最嚴重的狀況如果傷及神經系統,可能影響孩子的呼吸能力造成死亡,甚至是終生需要使用呼吸器。

 皰疹性咽峽炎皰疹性咽峽炎主要由A型克沙奇病毒所引起的,常見症狀有突發性高燒、嘔吐、咽峽部會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等。

當年齡較低且無法清楚表達症狀的孩童得了皰疹性咽峽炎時,常見的症狀如下:發高燒(體溫會在攝氏39-40度左右)食慾不振嘔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