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寶寶骨折的大小事,爸媽再也不慌亂! | 寶寶 手 折到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骨科主治醫師林心畬說明,懷疑寶寶骨折時,可先觀察寶寶願不願意活動,像平常小寶寶的手都會揮來揮去、腳會踢來踢去,如果骨折就 ...嬰兒嬰兒健康與疾病了解寶寶骨折的大小事,爸媽再也不慌亂!2020/09/03跌倒嬰兒骨折嬰兒健康與疾病健康與疾病嬰兒健康與疾病幼兒1-3歲(2020.09更新)爸爸媽媽殷切期盼著寶寶出生後,能夠平安健康的長大,不過由於寶寶自身對於危險的識別度和判斷能力不足,加上時常是照護者的疏失,很容易使其發生意外傷害,而剛出生的寶寶一旦發生跌倒外傷,父母都會手忙腳亂,難以辨別是否骨折及緊急處理方式,更擔心是否會影響未來骨骼發育成長,本篇將一一解析關於寶寶骨折的大小事。

如何判斷寶寶是否骨折?精力旺盛的寶寶,生性活潑好動,尤其在學習如何爬跟走路時,更是加倍好動,喜歡到處玩耍,但在玩耍途中,若家長未加以照護,一不小心就可能發生骨折意外,一、兩歲以內的寶寶,此時還不會說話表達自己的不適,只會用不動或哭鬧來強調情緒,因此還需仰賴家長觀察寶寶的一舉一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骨科主治醫師林心畬說明,懷疑寶寶骨折時,可先觀察寶寶願不願意活動,像平常小寶寶的手都會揮來揮去、腳會踢來踢去,如果骨折就會不願去動受傷的部位,通過反應及肢體語言,來初步辨別;再判斷局部是否有腫脹、瘀青,碰觸時是否會因疼痛和壓痛感而哭鬧,或受傷部位出現活動功能喪失,甚至是肢體已經出現扭曲、旋轉或能聽到骨頭斷掉部位的摩擦聲等情況。

家長還可用雙手或雙腳加以對照,傷肢多半會與對側肢體比較不對稱,藉此進一步確認是否有異常,如果有以上任何一種情況,就代表可能已經有骨折,必須儘快就醫求援。

 骨折後的緊急處理.復原時間林心畬主治醫師建議,當發現寶寶骨折後的第一時間,只需要適當包覆即可,譬如說還不會爬或走的嬰幼兒都會使用包巾裹起來,當發現有某一隻手或某一隻腳不願意活動,就將其包覆起來與身體靠攏,用寶寶自己身體做為固定,將受傷肢體綁起來,使其不會亂動,但切記包裹時要小心,不要包裹得太緊,以免導致移位、壓迫而造成更大傷害。

較大的寶寶若已學會走路,則可以用夾板固定受傷的肢體。

林心畬主治醫師補充說明,受傷初期不建議熱敷,寶寶若有明確外傷,可以用冰敷來減輕寶寶的不舒服。

 送到醫院後,門診或是急診醫師就會詳細檢查寶寶的疼痛及腫脹部位,明確定位出不舒服的位置,再針對可疑的部位單獨安排X光檢查,但檢查過程可能造成不適而哭鬧。

林心畬主治醫師表示,家長在此時不宜過度干涉醫師檢查或自行要求全身進行X光檢查,因為這樣反而會讓孩子暴露不必要放射線劑量的傷害。

而寶寶治療方式多半都使用保守治療,上肢骨折使用三角巾或是石膏固定、下肢骨折則多半用石膏固定,特定受傷部位甚至可以完全不用包紮,且多數兒童骨折都不需要手術。

 由於寶寶處於生長發育期,血液循環旺盛、可塑性強,年紀越小的骨折癒合速度越快,無論在任何部位,大多數4到6週就可恢復,若較為細小的骨頭,甚至只需要2至3週就能好,恢復時間只需成人的一半,但也因此需要密集的追蹤,追蹤密度比成人多一倍,初期每週都需要找醫生報到,以免遇到需要矯正的骨折,若未及時處理就會癒合在錯誤位置。

 林心畬主治醫師更強調,寶寶的骨骼具有自我矯正的能力,;骨骼關節系統在女生13至15歲或男生15至17歲生長板閉合前會持續成長,成長過程中骨頭會自行修正形狀,而寶寶1至2歲骨折時,骨頭還有很多年能夠自我矯正,因此醫師不需要做過頭,只需要把「非常歪」矯正成「不太歪」,殘餘的輕微變形會在生長過程中自我矯正。

如此一來就能用最少的麻醉劑量跟最少的傷害,使其恢復正常狀態,家長不用過於緊張擔心其無法復原。

 寶寶骨折要看小兒骨科!兒童的骨頭構造雖然與大人類似,但在生長板關閉前因為尚未完全骨化,有很多部位仍然是X光檢查上不會顯示出來的軟骨,所以在X光檢查的判讀上與成人有極大的不同,因此寶寶骨折時,應找尋專門負責小兒骨科領域的專任醫師,小兒骨科醫師對於寶寶的治療方式較為精細專業,且更懂得如何辨別不明確的骨折。

 寶寶骨折的類型無論是任何的骨折,都可藉由骨頭是否有刺穿皮膚,與外界接通相連,來分類為「開放性骨折」或「閉鎖性骨折」。

林心畬主治醫師解釋,開放性骨折相對來講難以治療,由於骨頭要完全骨折至刺穿皮膚前,會將骨膜、肌肉、脂肪層和皮膚層都破壞掉,才有辦法成為開放性骨折,形成嚴重的傷害,受傷當下不宜試圖自行矯正,緊急處理措施則只需找乾淨的布料蓋住,將患部隔絕起來避免細菌感染並做適當的固定之後送醫處理。

 幼兒的骨骼的兩端具有生長發育用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