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樂山療養院,幫助痲瘋病人得潔淨——「台灣痲瘋病治療之 ... | 麻瘋病台灣

〈馬太福音〉第八章記載耶穌治好了那位嚴重的痲瘋病人,我就立志要將痲瘋病消滅。

」 文:盧俊義. 台灣痳瘋病治療之父——戴仁壽醫師. 過去 ...2018/07/29,健康戴仁壽與兒童|PhotoCredit:Unknown@WikimediaCommonsPublicDomain精選書摘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文:盧俊義台灣痳瘋病治療之父——戴仁壽醫師過去,台灣曾有過很嚴重的痲瘋病問題。

這一代的年輕人會知道痲瘋病,可能是因為「樂生療養院」被政府徵收土地作為開闢捷運之用,讓許多年輕子弟開始去瞭解這個日治時代的可怕疾病。

但甚少人會注意到,最早投入全部精神和能力去關心台灣痲瘋病醫療工作的,是一位由英國宣道會差派而來、名叫「戴仁壽」的醫師。

戴仁壽醫師(Dr.GeorgeGushueTaylor)於一八八三年十二月六日,出生在加拿大東部的紐芬蘭島(NewFoundLand)一個叫「羅巴斯灣」(BayRoberts)的小漁村。

父親是衛理公會的「巡迴牧師」(即沒有在固定的教會牧會,而是要四處去幫助沒有傳道者的弱小教會的牧師),戴仁壽醫師出生時,剛好父親在島上舉辦佈道會,他父母都認為這是上帝特別的賞賜,因此,他從小就被教導將來要跟父親一樣成為牧師,四處去傳福音。

這種觀念在十八、十九世紀的歐洲非常興旺,幾乎每個基督徒家庭都會鼓勵孩子當傳道者,到貧困地區傳福音。

如果有青年獻身當傳道,有些教會會在禮拜堂的屋簷上掛燈,只要看屋簷上掛幾個燈,就知道該教會出了幾個傳道者。

有的教會則是用一小片銅牌鑲在禮拜堂內的牆壁上,寫上傳道者的名字以及到哪個地方傳福音的簡單記錄。

在戴仁壽醫師十歲的時候,父親因為積勞成疾,獲得教會准許休養兩年時間。

這段期間,他父親經常讀書,特別是讀一些宣教師到世界各地傳福音的記錄。

他父親常叫年幼的戴仁壽坐在床邊,有時是在書房裡,然後把故事一篇一篇地讀給他聽,於是,這些在外國傳福音的精彩故事便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真正影響戴仁壽醫師後來決定去行醫的,是同樣發生在他十歲那年的一件事。

有一天,一位醫師(同時也是宣教師)正好看見小戴仁壽在路邊玩耍,就問他要不要搭乘自己的馬車,小戴仁壽高興地答應了。

這位醫生要到羅巴斯灣為孩童打牛痘疫苗,但當時加拿大正在流行天花,路上到處都是警告用的告示牌,小戴仁壽就問醫生怕不怕被傳染。

這位醫生告訴他說:「我經常洗手,保持雙手乾淨。

所以不會害怕。

」小戴仁壽聽到「只要常洗手」就不用害怕傳染病,這是多麼簡單的事啊!於是他小小的心靈產生了極大的變化,他隨即問這位醫生:「我將來也可以跟你一樣當個不怕傳染病的醫生嗎?」醫生回答他說:「當然可以,而且可以幫助很多人得到醫治。

」當天黃昏他回到家,馬上跟母親說他將來想要當「宣教的醫生,這樣既可醫治人的病,也可以傳福音」。

他的母親聽了非常感動。

在母親的鼓舞下,戴仁壽醫師堅定了將來要投入醫療傳道的願景,而格利菲博士(Dr.WiffredThomasonGrenfell)的一番話,更是大大堅定了戴仁壽醫師的信念。

這位從倫敦遷居到羅巴斯灣這個小村落的格利菲博士,是當時英國相當有名的外科醫師,他一再告訴這裡的居民,不能以住在一個如同世外桃源的地方而滿足,每個人都領受過上帝賞賜的恩典,領受越多的人,對偏遠地區貧困民眾的負擔要越重,這樣才能回應上帝的愛。

他說:「上帝的愛,不是用來滿足我們自己的需要,而是要與需要的人一起分享。

」格利菲醫師說很多人都懷疑他,認為他是英國出名的外科醫師,怎會想要搬到這種小村落呢?他說,這是因為有一次他在倫敦參加美國著名佈道家慕迪(DwightL.Moody)的佈道會,深受感動而加入了醫療傳道的行列。

他創辦「醫療船」到各地偏遠村落去服務,在一八九二年來到紐芬蘭的另一個小漁村「拉不拉多」(Labrador),發現那是被英國政府所疏忽的貧困村落,因此他決定居住下來,透過醫療去改善村民的生活和醫療衛生。

他組織漁民成立漁會,也聘請有手藝的人到那裡教導漁民在空閒時做手工藝品,再用自己的人脈將漁民的手藝品賣出去,改善漁民的經濟生活。

他說:「我確信這是上帝要我善用祂賞賜在我身上的才能,吩咐我去做的工作。

」格利菲博士的這番話,大大鼓勵了戴醫師正在逐漸長大的心靈,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