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長庚胃腸肝膽科 | polypectomy中文

electrocautery snare polypectomy). 圖一c 病理報告顯示為管狀腺腫合併局部黏膜內腺癌診療服務項目診療服務項目特色醫療無痛內視鏡B、C肝炎的診斷與治療肝纖維化掃描儀肝癌射頻消融術治療腸胃道早期癌症的診斷與治療小腸病變的診斷與治療內視鏡超音波逆行性膽道胰道攝影術大腸息肉淺談大腸息肉基隆長庚醫院肝膽胃腸科張家昌醫師大腸癌是已開發國家常見的癌症,但是在開發中國家(如臺灣)因為飲食習慣西方化,大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現在因為內視鏡技術的進步,許多人被檢查出有大腸息肉,可經由內視鏡息肉切除術加以切除,根據國外(如美國全國息肉研究;NationalPolypstudy)大型而長期追蹤研究結果顯示內視鏡息肉切除可降低50-70%大腸癌的發生率。

因此能夠早期發現大腸癌,或者更早發現大腸癌的前驅物-大腸息肉即加以切除,才能有效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大腸息肉會產生惡性變化的現象已為醫學界所知已將近一世紀,但大多數的臨床資料的收集仍是近三十年來的事,過去臨床資料的收集大多來自死後的人體解剖,近幾年則因於大腸鏡檢查的發展,因此有關於大腸息肉資料的收集及觀察更是突飛猛進。

“息肉”可以定義為任何大腸黏膜上面的突出物。

大多數的息肉都是所謂的增生性息肉(包括更小型的息肉,其組織學上幾乎與正常黏膜無法區分,即所謂黏膜墬飾[mucosaltags]約佔15%)大約佔了70-80%,通常不會產生惡性病變。

但腺腫(adenoma)則有潛在產生惡性變化的可能,有証據顯示腺腫就是大腸癌的先驅物(adenoma-carcinomahypothesis),最主要是來自於下列証據:大腸癌的高危險與低危險發生處與腺腫相同。

大腸癌與大腸息肉常發生在近端及遠端大腸,但較少發生在中段大腸。

年輕人較易發生在左側(遠端)大腸,老年人較易發生在右側(近端)。

大腸腺腫的尺寸愈大,有絨毛狀變化及分化異常(dysplasia)發生大腸癌的機率愈高。

大多數大腸癌組織附近的黏膜下層(submucosal)會有腺腫組織(60-85%)。

多發性家族型大腸息肉症(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FAP)的患者,如果未施行全大腸切除幾乎100%,會產生大腸癌。

息肉的盛行率會隨年齡的增加與增加,在高盛行率地區每增加十歲,發生率提高50%,低盛行率地區也有10-15%的增加,男性的發生率也比較高。

大多數的息肉都是非腫瘤性息肉(Non-neoplastic)。

根據過去的文獻報告,43%切除的息肉為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polyp),23%是黏膜隧飾(mucosalfags)兩者幾乎占了四分之三比例。

息肉的尺寸也與發生惡性變化有關,有報告指出,息肉小於1公分,很少產生惡性變化,但息肉大於2公分有50%產生惡性變化(表一)。

息肉的病理組織型態也與惡性變化有關,通常管狀腺腫的4-5%會產生惡性變化,而絨毛狀息肉則有40-50%產生惡性變化。

病理組織分化異常(dysplasia)的程度也與惡性變化有關,從輕度分化異常(lowgardedysplasia)的6%,增生到高度分化異常(highgradedysplasia)的35%。

大腸息肉的危險因子,年齡及性別是重要因素。

肥胖(bodymassindex[BMI]高),不好運動,抽煙、高脂肪(熱量)飲食得大腸息肉的機會較高。

但高纖飲食,vitaminA,vitaminB6,vitaminC,葉酸、鎂、鋅及鐵的攝取是可降低息肉發生,而定期Aspirin的使用,也可以降低息肉的發生率。

在美國全國息肉研究(NationalPolypstudy)清楚顯示在年老患者息肉有高度分化異常(highgradedysplasia),以及有中及大型息肉都會增加產生大腸癌的機會,但多發性息肉則非單一的危險因子。

過去曾有以鋇劑攝影研究大於1公分以上的息肉在平均追蹤7年,其中第5、10及20年大腸癌的累積發生率為2.5,8及24%,在追蹤過程,有37%息肉變大,24%息肉產生侵入性大腸癌,11%在其他大腸位置產生大腸癌,只有4%息肉消失。

息肉的病理表徵通常包括下列四項:一、大小;二、外觀(廣基型,半廣基型,有莖型,或平坦型);三、組織生長型態(管狀、混合管狀絨毛或絨毛狀);四、分化異常的程度(低度或高度)。

增生性息肉(Hyperpl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