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癬菌病 | 皮癬

皮癬菌病(Dermatophytosis)是由角蛋白特異性皮癬菌感染角蛋白組織引起的皮膚真菌病。

... 皮癬菌是一組進化上相對保守的分節癬菌科致病真菌,其共同特徵是角蛋白特異性, ...皮癬菌病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此條目可參照外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0年2月21日)若您熟悉來源語言和主題,請協助參考外語維基百科擴充條目。

請勿直接提交機械翻譯,也不要翻譯不可靠、低品質內容。

依版權協議,譯文需在編輯摘要註明來源,或於討論頁頂部標記{{Translatedpage}}標籤。

沒有或很少條目連入本條目。

(2019年1月9日)請根據格式指引,在其他相關條目加入本條目的內部連結,來建構維基百科內部網絡。

皮癬菌病Dermatophytosis同義詞Ringworm,tinea腳上的皮癬菌病症狀皮膚發紅、發癢、脫屑圓形皮疹[1]類型dermatomycosis[*],癬肇因真菌病[2]風險因子公共淋浴,有肢體接觸的運動、過度出汗、與動物接觸、肥胖以及免疫功能低下[3][4]診斷方法基於外觀和症狀、微生物培養(英語:microbialculture)、顯微鏡檢[5]相似疾病或共病皮膚炎、銀屑病、玫瑰糠疹、花斑癬[6]預防保持皮膚乾燥,不要赤腳走路,也不要共用個人物品[3]治療抗真菌藥膏(英語:Antifungalcream)(克催瑪汝)、咪康唑[7]盛行率約人口的20%[8]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皮膚病學真菌病學傳染病學ICD-9-CM110.9、110、110.8DiseasesDB17492MedlinePlus001439eMedicine787217PatientUK(英語:PatientUK)dermatophytosis-tinea-infections皮癬菌病Dermatophytosis[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皮癬菌病(Dermatophytosis)是由角蛋白特異性皮癬菌感染角蛋白組織引起的皮膚真菌病。

[2]皮癬菌是一組進化上相對保守的分節癬菌科致病真菌,其共同特徵是角蛋白特異性,通過分節角蛋白玩兒獲得營養。

人體的角蛋白組織包括皮膚表皮的角化層、毛髮與指甲。

皮癬菌病不是單一的疾病,依據受累皮膚部位與致病菌種類不同而有不同的皮損、症狀、治療與預後。

通常它會導致皮膚發紅、發癢、脫屑圓形皮疹[1],受影響的區域可能會脫髮[1],感染後四到十四天開始出現症狀[1]。

皮癬菌病的因感染不同區域的皮膚而有不同名稱,如頭癬、足癬、手癬、體癬、股癬、甲癬等,國際疾病分類ICD-10中還包括肉芽腫性皮癬菌病(Majocchi’sGranuloma(英語:Majocchi’sGranuloma),馬約奇肉芽腫)和播散性皮膚癬菌病。

[9]大約40種真菌會引起皮癬[2],主要病原菌是毛癬菌、小孢癬菌(英語:Microsporum)或表皮癬菌類[2]。

危險因子包括使用公共淋浴,有肢體接觸的運動(如摔跤)、過度出汗、與動物接觸、肥胖以及免疫功能低下[3][4]。

皮癬菌病可以在人與動物或人與人之間傳播[3]。

診斷通常依據外觀和症狀[5],確診需要通過微生物培養(英語:microbialculture)和刮取病灶樣本進行顯微鏡檢確認[5]。

預防方法是保持皮膚乾燥,不要赤腳走路,也不要共用個人物品[3]。

治療通常使用抗真菌藥膏(英語:Antifungalcream),如克催瑪汝或咪康唑[7],如果頭皮也受到感染,可能需要口服抗真菌藥如氟康唑[7]。

在任何時間點,高達20%的人口都可能被癬感染[8],腹股溝感染在男性中更為常見,而頭皮和身體的感染在兩性中均相同[4]。

頭皮感染在兒童中最常見,而腹股溝感染最常見於老年人[4]。

古代史中即有癬的描述[10]。

目錄1ICD-10分類2相關條目3參考資料4外部連結ICD-10分類[編輯]B35皮膚癬菌病[9]包括:(1)黃癬;(2)由表皮癬菌、小孢子菌和毛癬菌引起的任何傳染病;(3)除分類在ICD-10B36以外的其他類型的未分類癬。

B35.0須癬和頭癬:膿癬、頭皮癬、真菌性須癬B35.1甲癬:皮癬菌指甲病、指甲癬菌病、指甲真菌病、指甲園癬B35.2手癬:手部皮癬菌病、手園癬B35.3足癬:香港腳、運動員腳、足部皮癬菌病、足園癬B35.4體癬:體園癬B35.5疊瓦癬:托克勞病B35.6股癬:杜比癢、腹股溝癬、運動員癢B35.8未歸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