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菌門 | cyanobacteria中文

藍菌門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藍藻門化石時期:2100–0Ma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顯生宙Anabaenasphaerica科學分類界:細菌界Bacteria演化支:陸生菌Terrabacteria門:藍藻門CyanobacteriaStanier,1973綱藍菌門之內的分類大多地位未定參見IJSEM藍菌門(學名:Cyanobacteria),也被稱為藍綠藻,是一類能透過產氧光合作用獲取能量的細菌,但有些也能透過異營來獲取能量[1]。

屬於原核生物界。

藍綠藻植物菌門下物種又稱藍細菌、藍綠菌、藍藻或藍綠藻及藍菌,當中包括藍鼓藻、藍球藻等生物。

過去曾長期被歸於藻類,但實際上藍菌與真核生物非常不同,例如沒有核膜,沒有細胞器,其遺傳物質DNA也不構成染色體,這些都是細菌的特徵,因此現時已被歸入細菌域。

[1]藍綠菌在地球上已存在約21甚或27億年[2],是目前以來發現到的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對地球表面從無氧的大氣環境變為有氧環境起了巨大的作用。

通過刺激生物多樣性和導致厭氧生物接近滅絕,顯著的改變了在地球上生命形式的組成。

根據內共生學說,在植物和真核藻類發現的葉綠體是從藍細菌祖先通過內共生進化而來的。

目錄1形態2分布3分類4危害4.1毒素4.2污染水質4.3螺旋藻、螺旋菌5參見6參考文獻7外部連結形態[編輯]從衛星圖片亦可以看到於阿蒂特蘭湖生長著大片藍藻。

藻體為單細胞或群體,或為細胞成串排列組成藻絲狀的絲狀體,不分枝、假分枝或真分枝,不具鞭毛,不產遊動細胞,一部分絲狀種類能伸縮或左右擺動;細胞壁缺乏纖維素,由肽聚糖組成,壁外常形成膠質鞘;無真正細胞核,核的組成物質集於細胞中央,無核膜及核仁;細胞內除含有葉綠素和類胡蘿蔔素外,尚含有藻藍素,部分種類含藻紅素;色素不包在質體內,而分散在細胞質的邊緣,藻體因所含色素種類和多寡而呈現不同的顏色。

分類和細菌同屬細菌界,無膜狀胞器,體內作用易互相干擾。

分布[編輯]藍菌主要分布在含有機質較多的淡水中,部分生於海水中、潮濕和乾旱的土壤或岩石上、樹幹和樹葉上,溫泉中、冰雪上,甚至在鹽滷池、岩石縫中都可以發現藍菌;有些還可穿入鈣質岩石或介殼中(如穿鈣藻類)或土壤深層中(如土壤藍藻);也有同真菌共生形成地衣,或生於植物體內形成內生植物,少數種類能生活於85℃以上的溫泉或終年積雪的極地。

藍菌已知約2000種。

目前藍菌的系統發育分類仍未確定,根據色素種類可單分出類似植物的葉綠體,含有葉綠素a和葉綠素b的原綠藻類,根據形態可分爲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寬球藻目(Pleurocapsales)、顫藻目(Oscillatoriales)、念珠藻目(Nostocales)和真枝藻目(Stigonematales)。

但以上分類可能除真枝藻目以外均非單系群,有待進一步研究。

形態分類可參見細菌分類表。

是發現年代最早的化石。

分類[編輯]《GenerelleMorphologiederOrganismen》(1866)中的生命之樹。

注意帶有藻類而不是細菌的念珠藻屬(Nostoc)的位置(原核生物界)歷史上,細菌最初被分類為植物,包括裂殖菌綱(Schizomycetes)[3],連同裂殖菌類(Schizophyceae)[4],共同組成了裂殖植物門(Schizophyta;亦作分裂植物門或分裂藻類)[5][6]。

後來裂殖植物於1866年被恩斯特·海克爾歸入原生生物界(Protista)的原核生物門(Monera),包括有Protogens、Protamaeba、Vampyrella、Protomonae及Vibrio,但不包括Nostoc及其他藍菌,因為當時其他藍菌被分類為藻類[7]、然後再被Chatton(英語:ÉdouardChatton)於1925年分類到原核生物域(Prokaryotes)[8]。

傳統上藍綠菌歸於藻類,以往稱為藍綠藻門(Cyanophyte),最新研究早已將它排除,因為其和藻類差異甚大。

藻類是有膜狀胞器的真核生物成員,藍菌是缺乏膜包圍的胞器(膜狀胞器)的原核生物,含有單一環狀DNA分子,細胞壁含有肽聚糖,核糖體大小、成分和真核生物不同。

[9][10]藍綠菌在特化摺疊的原生質膜(稱為葉綠囊膜)上行光合作用。

因此,它們即使擁有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