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卵黃囊瘤 | 卵巢卵黃囊瘤

卵巢卵黃囊瘤病因尚不明了。

(二)發病機制. 1.大體卵黃囊瘤幾乎均為單側性,右側略多見;雙側者多為 ...卵巢卵黃囊瘤跳轉到:導航,搜索A+醫學百科>>腫瘤>>卵巢卵黃囊瘤卵黃囊瘤(yolksactumor)是卵巢惡性生殖細胞瘤(OGCT)中最常見的一種腫瘤。

目錄1卵巢卵黃囊瘤的病因2卵巢卵黃囊瘤的症状3卵巢卵黃囊瘤的診斷3.1卵巢卵黃囊瘤的檢查化驗3.2卵巢卵黃囊瘤的鑒別診斷4卵巢卵黃囊瘤的併發症5卵巢卵黃囊瘤的預防和治療方法5.1卵巢卵黃囊瘤的中醫治療5.2卵巢卵黃囊瘤的西醫治療6卵巢卵黃囊瘤的護理7卵巢卵黃囊瘤吃什麼好?8參看卵巢卵黃囊瘤的病因(一)發病原因卵巢卵黃囊瘤病因尚不明了。

(二)發病機制1.大體卵黃囊瘤幾乎均為單側性,右側略多見;雙側者多為轉移所致。

腫瘤通常體積較大,直徑多超過10cm;呈圓形、卵圓形或分葉狀,表面光滑,有包膜;有時可與周圍組織粘連或浸潤。

切面以實性為主,粉白或灰白色,濕潤質軟;常伴有含膠凍樣物質的囊性篩狀區,呈蜂窩狀;出血、壞死常見。

2.鏡下卵黃囊瘤具有多種不同的組織學結構,包括:(1)微囊性結構:又稱網狀結構,最多見。

由扁平或星芒狀瘤細胞形成疏鬆的網狀和小囊或微囊結構,低倍鏡下似蜂窩狀(圖1),但高倍鏡下瘤細胞的異型性明顯,核分裂多見。

(2)內胚竇樣結構:又稱Schillei-Duval小體。

由立方或柱狀的瘤細胞呈單層排列,包繞毛細血管、薄壁血竇或小靜脈樣血管,形成血管套樣結構,橫切面很像腎小球。

雖然這種特殊結構具有診斷意義,但在有些腫瘤形態並不典型,北京協和醫院的材料中僅54.2%可找到典型的Schiller-Duval小體。

(3)實性結構:由小的多角形上皮樣細胞聚集而成。

瘤細胞胞質空,核大,核仁突出;核分裂活躍,類似胚胎癌。

(4)腺泡狀結構:又稱迷路樣結構。

扁平、立方或星芒狀瘤細胞構成彎曲多變的管道狀或囊狀結構。

(5)多泡性卵黃囊結構:扁平、立方或低柱狀瘤細胞形成大小不等的囊,其間隔以緻密的梭形細胞間質或疏鬆的黏液樣間質。

這種結構與胚胎髮育過程中初級卵黃囊變成次級卵黃囊的結構相似。

以上各結構中均可見數量不等的嗜酸性玻璃樣點滴,但並不是卵黃囊瘤所特有的,因為很多分化差的惡性腫瘤都能見到。

這種點滴PAS和AFP染色陽性,由瘤細胞分泌產生並在胞質內聚積,而後破裂進入周圍組織。

另外還有5種不常見的組織學結構,有時可構成腫瘤的主體成分。

包括:黏液瘤樣、乳頭狀、巨囊性、肝樣和原始內胚層結構。

乳頭狀結構的結締組織軸心常有明顯的玻璃樣變,腫瘤廣泛壞死時血管周圍殘留的瘤組織亦可形成乳頭樣結構。

肝樣結構是實性結構的一種亞型,又被稱作肝樣卵黃囊瘤;診斷時需與轉移性肝癌鑒別,臨床上患者的年齡、腫瘤的分布均有不同特點,組織學上找到膽汁是後者的有力依據。

原始內胚層結構是由原始內胚層細胞形成腺樣和實性團塊,其間有結締組織分隔。

腺腔內常含濃縮的分泌物,很像分泌黏液的腺癌;有時腺體的形態與分泌型子宮內膜癌相似。

上述各種結構常互相混雜並移行,以1~2種為主。

最常見的是微囊結構,其中夾雜實性團塊或腺泡樣結構;多囊性卵黃囊肝樣和腺樣或原始內胚層樣結構很少見,但多以單一成分形成腫瘤。

卵巢卵黃囊瘤的症状由於卵巢卵黃囊瘤增長快,又易有包膜破裂及腹腔內種植,故常見症状有腹部包塊(76%)、腹脹、腹痛(50%)及腹水(86%)。

腫瘤壞死、出血可使體溫升高,而有發熱症状(50%)。

少數患者尚因有胸腔積液而氣憋,但胸腔積液並不意味著胸腔轉移。

有的於手術後10~14天消失,有的死後屍檢也找不到胸腔器官內有轉移,似為麥格征。

患者的卵巢功能一般都很正常,少數患者有短期閉經或月經稀少。

病前生育功能一般也正常,已婚者多數有過妊娠分娩。

有個別患者發現腫瘤時同時合併妊娠。

由於腫瘤惡性程度高、病情進展快,故從開始有症状至就診時間都很短。

45%不超過3個月,64%不超過半年。

患者就醫時腫瘤局限在卵巢者僅為50%。

曾報導的41例卵黃囊瘤中,臨床Ⅰ期、Ⅱ期及Ⅲ期者分別佔51%、12%及37%。

卵巢卵黃囊瘤在臨床表現方面具有一些特點,如發病年齡輕、腫瘤較大、很易產生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