桿菌性痢疾 | 桿菌性痢疾

記得從小學的自然課就告訴我們,細菌依形狀大可分為桿菌、球菌、螺旋菌,這桿菌性痢疾又是什麼?難道所有桿菌引起的腸胃炎都“有那麼嚴重嗎?“。

其實這裡的 ...腹瀉、血便、發燒--從桿菌性痢疾說起 繼大腸桿菌O157之後,新竹地區又出現桿菌性痢疾,再次吸引住了大家的眼光。

當然這事沒有年底選戰精彩,也沒江澤民訪美來的刺激,但對關心健康的升斗小民,卻就是發生在身旁,厲害即見的問題,能不去留意嗎?記得從小學的自然課就告訴我們,細菌依形狀大可分為桿菌、球菌、螺旋菌,這桿菌性痢疾又是什麼?難道所有桿菌引起的腸胃炎都“有那麼嚴重嗎?“。

其實這裡的桿菌性痢疾就是專指志賀桿菌引起的痢疾,注意是用的名稱是痢疾,不是一般的腸炎,它是全球常見腸道感染的病原之一,也是國內的法定傳染病之一。

(就是要通知衛生署啦!)痢疾桿菌屬,一般可分成四群:A(痢疾志賀菌屬)、B(副痢疾志賀菌屬)、C(鮑氏志賀菌屬)、D(宋內志賀菌屬)。

在以開發中國家以D群居多,在開發中國家以B群居多,台灣地區B、D兩者皆有,由這衛生情況而言,台灣也實在無法列入以開發中國家。

它們在一般環境生活力並不強,分布也不如其它細菌廣泛。

但是在溫度、溼度適宜的季節與地方,也可以存活多時,例如37℃的水中可生存20天,蔬菜上可有一到二週。

偶爾乾燥環境中也可生存7-10天。

它不耐熱,加熱一陣即可殺死。

因此這類疾病的傳播也顯示衛生環境的不佳,與衛生觀念的不足。

人是桿菌性痢疾的唯一宿主,主要侵的部位是在大腸。

細菌會侵入至黏膜細胞,很少穿入內層至血流裡。

感染一、兩百隻細菌就有可能發病,臨床症狀從急性症狀如腹痛、發燒、水樣性腹瀉、血便,到非急性之輕度胃腸症狀都有可能發生。

大多數的人僅會有腹瀉和下腹疼痛。

但極少數會發生嚴重併發症,例如毒性巨結腸症。

病患或帶菌者的排泄物是主要的傳染來源。

其傳播是經由食物、糞便、手指與蒼蠅等,因此環境衛生是最重要的一環。

因其有高度的不顯性傳染,即某些人被感染並不會有症狀,卻會傳播細菌。

這也是這類桿菌性痢疾不易根除的原因,但若是較衛生的環境,與較具水準的大眾,發生率應會極低。

因此這類桿菌性痢疾病例的增多,反應的是什麼?就是環境衛生的惡化。

當然有人說報告病例數的增加,是由於大家的警覺性增高,發現病例時報告比率增加,而過去發生率並未較低,是由於低報,使得近年來的病例數似有增加現象。

說來似乎言之成理,但要了解各種醫療統計在台灣低報的情況,隨著時代進步改善並不多,不少次傳染疾病的流行都是流行開來,引起媒體注意,報告的病例數才增加。

依衛生署防疫處的資料,也觀察到1993至1996幾年間,台灣地區痢疾感染事件確實有升高的趨勢。

我們的環境似乎真的在變差了!有時不禁要問,隨著經濟發展,醫院也愈蓋愈大,似乎在進步著,但是為何傳染性疾病卻愈來愈多!過去標榜根除好些傳染疾病的成果不知哪裡去了?我們居住的地方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周遭的衛生究竟如何了?台灣人真的不在乎生活品質?央求高堂諸公,汲汲營營仕途政權之際,多多關心小老百姓切身的問題,因為誰來當家,不會大於能讓大家免於恐懼,免於飢餓,免於疾病安然生活的問題來的重要,否則歷史怎會有改朝換代的事呢!該讓所謂的桿菌性痢疾病例數逐年下降吧!不是用報表造假,於是真正的減少。

台灣地區84年與85年報告桿菌性痢疾病例數  資料來源--衛生署86年至9月底報告病例:262例,確定病例:190(不包括部份近日新竹的病例) 作者:王蒼恩醫師1997.11.12回馬偕醫院馬偕紀念醫院消化系內科(胃腸肝膽內科) 消化系內科首頁系統維護人:GImasterCopyright(c) 1997-2012;MMHAllrightsreserved.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