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 | 肝細胞癌第一期

台灣肝癌醫學會根據美國肝臟醫學會(AASLD),歐洲肝臟醫學會(ESLD),亞太肝臟醫學會(APSLD)分期加入台灣情況,常需加入肝整體功能方能做一完整判斷。

第八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汐止國泰新竹國泰內湖國泰診所霖園集團網站導覽LanguageEnglish日本語简体中文搜尋按鈕搜尋:::首頁 Menu ▾肝癌上一頁首頁民眾服務癌症防治癌症簡介肝癌返回癌症防治返回癌症簡介肝癌肝臟中心 胡瑞庭主任、楊賢馨教授一般外科 戴鋒泉主任、連恆煇醫師 前言肝細胞癌,又稱為肝癌,是肝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也是全世界最常見癌症的第五位,而致命癌症的第二位,在台灣、中國及日本等亞洲國家的發生率比較高,西方國家的發生率相對較低。

它的主要成因與B型肝炎、C型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及肝硬化有關。

 肝癌致病原因最主要的肝癌高危險因子是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其中最常見的是病毒性B及C型肝炎。

由於台灣病毒性肝炎盛行率高,肝炎防治對肝癌之預防相當重要。

另一個重要的致肝癌因子為黃麴毒素,台灣位於亞熱帶,潮濕及高溫的環境有利黃麴菌生長,各種穀類及豆類都可能因儲藏運輸過程不當,而遭受黃麴毒素汙染。

黃麴毒素可高度致癌,其他毒素如化學汙染及農藥殘存也都可能,環境及食品衛生的重要不可忽視。

酒精也可增加B及C型肝炎對肝臟之傷害。

隨著國人飲酒量增加及飲酒習慣西化的影響,酒精性肝病日漸增加。

酒雖然是一種美好的食品,但最重要的問題是應如何去享用它,微量的酒的確可促進血液循環,也增進生活的情調,但酒喝多了或飲酒方式不好就可能導致酒精性肝病,最常見的就是脂肪肝。

有肝癌家族史的民眾也是高危險群。

流行病學研究煙及檳榔合併B型肝炎可使罹患肝癌機會比單一B型肝炎增加約二倍。

 臨床表現肝癌大多數病人臨床上似乎都非常健康,幾乎無早期徵兆或症狀。

由於肝臟位於肋骨後面,所以無法摸到細小的腫瘤硬塊。

且在腫瘤未變大時是很少有疼痛症狀,有些大塊的腫瘤並不會引起痛楚或其他症狀。

但有些肝癌惡化得非常快。

肝癌後期時,當腫瘤變得很大,損害到肝臟功能。

這時才有較顯著的症狀,例如,腹部右上方疼痛,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眼晴和皮膚呈黃色(黃疸病)及腹部腫脹。

由於後期才被診斷出來,所以診斷後通常只可以活三至六個月。

亦由於這情況,對高危險群的B型肝炎帶原者,和為那些因慢性B型肝炎或C型肝炎或任何原因引起肝硬化的病人定期(每隔三至六個月)篩檢肝癌,作出早期診斷。

這才是唯一改善治療效果的有效的方法。

肝癌的臨床症狀大致可分為:無特殊臨床症狀型:大部份的小型肝癌在被診斷時幾乎都沒有特殊的臨床症狀,或只是輕微的易倦怠、上腹部不舒服,同樣的,有少部份的大型肝癌雖然腫瘤很大,但臨床上病人也可以沒有特別的臨床症狀存在。

明顯型:患者甚至可自己摸到腹部腫塊,且常合併有倦怠、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疼痛。

肝硬化型:大多有長期的慢性肝炎史或早已被診斷為肝硬化,突然在短期內病情惡化,如黃疸加深、產生腹水等。

其他的臨床表徵:病人有肝炎病史而出現類似急性肝炎的黃疸、噁心之後,才被診斷;或是因肝癌太大,破裂出血導致急性腹痛;或腫瘤太大造成阻塞性黃疸,才被確定診斷;也可因肝癌轉移出去的器官產生了症狀,如肺部會呼吸因難、骨頭會疼痛,之後才被發現有肝癌;剩下相當少數的病例可以生前沒有症狀,而是在死後屍體解剖時才被發現。

 肝癌診斷與檢驗在童年早期受感染的B型肝炎帶原者,無論患有肝硬化與否,均有罹患肝癌的高危險性。

男性帶原者及有肝癌家族史的危險性更高。

B型肝炎帶原者要有定期的肝癌檢驗計劃,這是很重要的。

患肝癌的年齡是由四十歲左右開啟提升。

適宜在二十歲至四十歲之間,便要開始作定期的肝癌檢驗和及早肝炎治療以減少肝硬化、肝癌機會,這個測試包括每三至六個月驗血,檢驗胎兒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的指數及肝臟超音波檢查(ultrasound)。

若患有肝硬化,我們建議病人要作約三個月一次的檢驗。

生化方面有SGOT(AST),SGPT(ALT),Albumin,TotalBilirubin,Cholesterol,γ-GT,Alkalinephosphatase,胎兒蛋白(AFP)。

其他如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