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上皮內瘤變 | 外陰上皮內 贅 瘤

外陰上皮內瘤變(英語: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VIN)是外陰癌的癌前病變,是一組外陰疾病的統稱,包括外陰上皮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外陰上皮內瘤變不是 ...外陰上皮內瘤變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外陰上皮內瘤變顯微鏡下的外陰上皮內瘤變三期類型上皮瘤病變[*],外陰疾病[*],rarevulvovaginaltumor[*]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腫瘤學ICD-10D07.1(ILDSD07.120)ICD-9-CM233.32Orphanet137583[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外陰上皮內瘤變(英語:Vulvarintraepithelialneoplasia,VIN)是外陰癌的癌前病變,是一組外陰疾病的統稱,包括外陰上皮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外陰上皮內瘤變不是癌症,在一些婦女體內也存在未經治療而自愈;但一些嚴重案例中,瘤變也會加劇並成為癌前病變[1]。

目錄1分類2病因3診斷4治療5參考6外部連結分類[編輯]對於外陰上皮內瘤變的定義始終存有爭議。

1989年[2],國際外陰疾病研究會(英語:InternationalSocietyfortheStudyofVulvarDisease)(InternationalSocietyfortheStudyofVulvarDisease,ISSVD)與國際婦科病理學家協會(InternationalSocietyofGynecologicalPathologists,ISGYP)對外陰疾病進行了分類,分為:外陰上皮內非瘤樣病變:外陰硬化性苔癬(英語:Lichensclerosus)鱗狀上皮增生(英語:Squamoushyperplasia)其他皮膚疾病混合腫瘤及非腫瘤病變上皮內瘤變(英語:Intraepithelialneoplasia)外陰鱗狀上皮內瘤變(VIN)VINI,瘤變一期(輕度不典型增生)VINII,瘤變二期(中度不典型增生)VINIII,瘤變三期(重度不典型增生,包括原位癌)非鱗狀上皮內瘤乳房外柏哲德氏病非侵襲性黑色素瘤侵襲性疾病(外陰癌)病因[編輯]引起外陰上皮內瘤變的原因並未精確明了。

一些研究表明引發此疾病的因素包括:人乳頭瘤病毒[3]單純皰疹病毒二型吸菸免疫抑制(免疫功能低下)外陰慢性皮膚病外陰硬化性苔癬等條件診斷[編輯]顯微鏡下的外陰上皮內瘤變三期外陰上皮內瘤變的診斷標準與宮頸上皮內瘤變(CIN)的診斷類似,是以細胞非典型增生的程度及範圍為依據,分為輕、中、重三期。

在VIN三期患者中有20%至40%伴有陰道或宮頸的異形增生或癌[4]。

患有VIN的發生率較低,約為千分之二,多見於40至60歲婦女。

病人通常沒有症狀感覺,或者僅僅是瘙癢、發燒或疼痛等非特異性症狀。

診斷需要對外陰進行仔細檢查,比如切片檢查法。

常見有色素沉澱和白斑,略隆起於皮膚、黏膜表面。

皮膚表面呈白色、灰色、深棕色、赤褐色等,黏膜上呈粉紅色或紅色疹斑,病變分布有單個或多發等[4]。

VIN一些會伴發宮頸上皮內瘤變,伴有會陰、肛周的上皮內瘤變的VIN稱之為「多灶性上皮內瘤樣病變」,年輕婦女常為多發病灶[4]。

治療[編輯]對外陰上皮內瘤變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甚至外陰切除術),其次是雷射治療(包括二氧化碳雷射氣化和二氧化碳雷射切除術)。

其主要取決於病變範圍、程度、病灶位置等。

VIN一期可以採用藥物和雷射治療;VIN二期可局部病灶切除;VIN三期的年輕患者進行擴大局部切除,老年患者可進行外陰單純切除[4]。

參考[編輯]^Vulv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VIN).MacmillanCancerSupport.[2010-06-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26). ^RidleyCM,FrankmanO,JonesIS;等.Newnomenclatureforvulvardisease:InternationalSocietyfortheStudyofVulvarDisease.Hum.Pathol.May1989,20(5):495–6.PMID 2707802.doi:10.1016/0046-8177(89)90019-1. 引文格式1維護:顯式使用等標籤(link)^FDAApprovesExpandedUsesforGardasiltoInclude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