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8-05 | 腎上腺皮質癌轉移

荷爾蒙篩檢包括血中鈉、鉀、腎素、ACTH、腎上腺皮質分泌的血中皮質醇、留鹽 ... 腫瘤而在腎上腺又發現病灶,則腎上腺病灶有50%是癌症轉移病灶,常見轉移自 ...FDGPET/CT正子電腦斷層在癌症的應用搜尋這個協作平台全文內容學者推薦專家介紹學術活動研究日誌合作夥伴雲舟計畫網站公告首頁‎>‎全文內容‎>‎chapter-18‎>‎chapter-18-05第十八章 FDGPET/CT在腎上腺腫瘤的應用第五節偶然發現的腎上腺腫瘤病灶腎上腺腺瘤的發生率在一般人之中並非罕見(約2~9%),尤其是普遍使用高解析度超音波、CT、MRI造影方法來評估腹部不適時,偶然發現臨床上無症狀的腎上腺病灶[5]。

這些病灶需要進一步確定荷爾蒙是否過度分泌,並確定病灶良惡性。

若有荷爾蒙分泌過多,則必須手術切除。

荷爾蒙篩檢包括血中鈉、鉀、腎素、ACTH、腎上腺皮質分泌的血中皮質醇、留鹽激素、雄性激素、腎上腺髓質分泌的兒茶酚胺、及其代謝物等。

如果受檢者沒有已知的惡性腫瘤,那麼70~94%之腎上腺偶見瘤(adrenalincidentaloma)是非分泌性的良性腺瘤;若受檢者有已知惡性腫瘤而在腎上腺又發現病灶,則腎上腺病灶有50%是癌症轉移病灶,常見轉移自肺癌、乳癌(圖18-4)、消化道惡性腫瘤、淋巴癌等。

其他如腎上腺囊腫的機率為4~22%,脂肪瘤(圖18-5)的機率為7~15%,嗜鉻細胞瘤的機率則為0~11%[9,10]。

圖18-4. 43歲女性,4年前左側乳癌合併左腋下淋巴、肝及骨骼轉移接受手術、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後,以PET/CT造影追蹤發現多處不正常FDG攝取病灶,包括兩側腎上腺(A和B,箭頭)也有侵犯。

圖18-5. 78歲男性FDGPET/CT癌症篩檢受檢者,發現左側腎上腺呈現脂肪密度(B和C,箭頭),CT密度測量為-67HU,病灶沒有攝取FDG,影像診斷為腎上腺脂肪瘤。

嗜鉻細胞瘤是可致命的疾病,典型的症狀包括頭痛、心悸、流汗、血壓增高等,以腎上腺偶見瘤表現的無症狀嗜鉻細胞瘤更需早期診斷。

大約10%的腎上腺嗜鉻細胞瘤是以腎上腺偶見瘤來表現,檢測24小時尿液的腎上腺素代謝物,如VanillylmandelicAcid(VMA)、metanephrines及兒茶酚胺濃度,可以證實為嗜鉻細胞瘤。

根據臨床文獻顯示,無症狀的腎上腺嗜鉻細胞瘤患者,其24小時尿液的metanephrines指數在正常範圍的有7%,另外其24小時尿液的兒茶酚胺指數正常的也有7%。

若同時測量metanephrines及兒茶酚胺濃度,不論其中一項增加,但另一項正常或兩項皆高於正常範圍,99%的無症狀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均可被偵測出來[11]。

在激素分泌過度的腎上腺偶見瘤中,5~20%是屬於皮質醇過度分泌的腺瘤。

目前得知,以往視為無功能的腎上腺偶見瘤,有可能出現輕微皮質醇分泌過度的現象,稱之為顯徵前庫欣氏症候群(subclinicalCushing’ssyndrome),即生化檢查符合庫欣氏症候群的診斷,但臨床理學檢查卻尚未出現典型庫欣氏症候群的症狀。

依據腫瘤分泌皮質醇量的多寡,可從輕微的皮質醇晝夜分泌節律異常,嚴重至對側腎上腺萎縮。

內分泌檢查以隔夜一毫克dexamethasone抑制試驗(overnightlmgdexamethasonesuppressiontest)最為方便可靠。

當血中皮質醇在抑制試驗後,其指數低於3μg/dL以下,即可排除皮質醇過度分泌瘤的可能性[12]。

當腎上腺偶見瘤病患出現有高血壓時,不論其血鉀過低(圖18-6)或正常,必需對原發性多醛酮症的可能性作篩檢試驗。

其中建議使用靈敏度及特異性極高的晨間活動的血漿醛酮素濃度(PlasmaAldosteroneConcentration,PAC)和血漿腎素活性(PlasmaReninActivity,PRA)的比值來作初步的篩檢。

當PAC(ng/dL)/PRA(ng/mL/hr)的比值大於或等於20,或者PAC大於或等於15ng/dL,即可高度懷疑原發性多醛酮症的可能性,此時再進行姿態性刺激試驗,以確定醛酮素過度分泌腺瘤的診斷(圖18-7)[11]。

圖18-6. 48歲男性有4年高血壓病史,FDGPET/CT癌症篩檢發現右側腎上腺低密度、無FDG攝取的腫瘤病灶(A,箭頭)。

MRI亦有相同病灶發現(D,箭頭)。

血液電解質檢查發現鉀離子:2.9mEq/L(正常值:3.3~5.1)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