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家倫常(上)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7月

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家倫常(上)

作者:
出版社:Airiti Press Inc.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28日
ISBN:9789577528872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78元

  「儒家倫常」(Confucian Ethos)意指儒家的倫理常道,包括理論、規範,亦包括它在世間各領域之實踐與施作之義及其現象。本書旨在關注儒家倫常在「跨文化視域」(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下的新典範之詮釋和理解,探討在跨文化的交流、互動、會通、對話之下,儒家能否自傳統中轉化、創造,以因應既全球化又重視在地的新時代,同時更作出它的人文貢獻。
  臺師大漢學研究團隊精選2012年於國家圖書館舉辦之「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家倫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17篇論文,時間從上古經中世、近世而到當代;地域橫跨了中國、日、韓與越南;學術兼及儒、釋、道以及西哲。既合乎跨文化視域之要旨,亦跨越時空架構以及思想大教來會通儒家倫常之道與學。儒家的創新性和當代性的返本開新,希因此專書出版而得以振興發揚。
作者簡介
潘朝陽
  1951年生於臺灣苗栗,客家人。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兼僑教學院院長及僑生先修部主任、地理系合聘教授;曾任《思與言》編委、《鵝湖月刊》主編,現任《海峽評論》編委、鵝湖月刊社社長,發表論文數十篇,並著有《儒學的環境空間思想與實踐》、《時代憂患與國族思維》……等學術專著多種。
  學術專長為:地理環境思想、思想的區域研究、文化地理、宗教地理、臺灣地理、中國儒學、臺灣儒學等。

序............................................................................................ 潘朝陽 i
【當代新儒家與儒家倫常篇】導言........................................................................................ 胡元玲 003一、 「儒家民主政治」如何可能?  從當代新儒家出發思考................................................ 黃俊傑 007二、 離散與安居  當代新儒家牟宗三的原鄉棲息和異鄉漂泊................ 潘朝陽 021三、 儒家倫常在現代以後的價值重建  以「道德的理想主義」為中心.................................... 黃麗生 073四、 人性何以是善?  梁漱溟在《人心與人生》一書中的論證.................... 胡元玲 141
【東亞儒家倫常篇】導言........................................................................................ 張崑將 173五、 近世東亞儒者對忠孝倫常衝突之詮釋比較.............. 張崑將 177六、 朝鮮王朝儒家倫常之推移和特性.............................. 權五榮 213七、 韓儒田艮齋「性為心宰」的道德實踐涵義.............. 楊祖漢 231八、 日本近世庶民教育中的儒家倫常  以寺子屋教科書「往來物」為探討中心.................... 藤井倫明 261九、 越南南部文化中的儒家倫常觀念之變遷................... 阮玉詩 295漢學研究叢書編輯委員會.................................................................... 314

導言
胡元玲
  本書第一單元「當代新儒家與儒家倫常」收錄的四篇論文,皆涉及對當代新儒家的探討。
  第一篇是黃俊傑的〈「儒家民主政治」如何可能?從當代新儒家出發思考〉,反映出當代新儒家對於五四運動「德先生」的關懷,希冀從儒學傳統中開創民主政治,而這其中當屬徐復觀先生所論最為詳盡。此文以徐復觀對「儒家民主政治」的思考為探討對象,指出徐復觀的理論涉及兩個問題:其一是「道德主體性」如何客觀化而開展出民主政治,亦可說是儒家政治學理論的問題,而徐復觀主張必須進行所謂「主體性的轉換」,從以往的以統治者為起點,轉換為以被統治者為起點;其二是「儒家民主政治」的社會基礎何在,此為儒家政治經濟學的問題,而徐復觀認為就在於自耕農階級。然而,作者進一步析論,以自耕農階級作為儒家民主政治的社會基礎,並不符合現實發展,但「人民主體性」的轉向可以與現代民主政治相接軌,而儒家「仁」的精神亦可補西方民主政治之不足。
  第二篇是潘朝陽的〈離散與安居當代新儒家牟宗三的原鄉棲息和異鄉漂泊〉,以當代新儒家最具代表性的牟宗三先生為討論對象。此文首先分析離散之意涵,並以歷史上著名文人及儒者的離散與安居為例作為說明,融合古代詩文及西方地理學的論述;接著,運用學界甚少注意的牟宗三《五十自述》作為文本依據,細述牟宗三少年時期的經歷,在蒼茫大地上,靜觀四季更迭之美,徘徊於宗廟墓園之間,這是在家園鄉土上的安居。然而,隨著時代變局,青壯年時期的牟宗三由安居轉變為離散,家園遭逢摧殘、祖屋宅舍毀壞、家人分散離析,心中充滿憂憤悲涼。儘管如此,大半生漂泊的牟宗三,內心其實擁有明晰的定盤針,亦即對儒家良知德慧的堅定信念,從而終能於此得到安居。
  第三篇是黃麗生的〈儒家倫常在現代以後的價值重建以「道德的理想主義」為中心〉,此文討論西方學者對於現代、後期現代及後現代的論述,並與牟宗三在五十年代所撰寫而後結集成書的《道德的理想主義》相互對照。近一百年前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知識份子大力引介西學,提倡民主與科學,這是現代性的追求。對於全盤西化及反傳統的高昂呼聲,當代新儒家採取的是融通之道,堅守傳統儒家價值理念的同時,不忘積極面對西學、回應西學,以期建立儒學在當今之世的創造性轉化。在當時看來,新儒家的聲音顯得微弱甚至遭受誤解。然而,於今審視我們週遭及世界其他地方,各式諸如國際政治、國際金融、思想文化、生態資源等危機潛伏欲動,似乎只有後現代的價值轉向方可對治。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之下,五十多年前牟宗三提出的喚醒人之價值意識、文化意識與歷史意識的道德理想主義,其實與後現代論述頗多相呼應之處,此亦可見牟宗三對現代文明危機的先見之明,以及其論點在現今社會的價值。
  第四篇是胡元玲的〈人性何以是善?梁漱溟在《人心與人生》一書中的論證〉,以當代新儒家梁漱溟先生的《人心與人生》一書為探討對象,試圖發掘這本書的價值及蘊藏於其中的主旨。此書向來罕為學界所留意,實則是梁漱溟本人最為看重的著作,可說是對五四運動「賽先生」的回應,企圖以現代科學新知來解釋儒家的性善論。此文討論梁漱溟主張的心所具有的三個特徵,進而歸結於「自覺」,此即人有趨向於善的可能。從孟子的性善到王陽明的良知,道德修養的根基就在於人人皆有向上向善的潛能。每一位以儒自任之士,無不相信人的心靈是可以提升的,他們努力於心靈的提升,也努力讓這個世界更美好。他們願意這樣看自己、看他人、看世界,梁漱溟即是抱持這一理念始終不二之人。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