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法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6月

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法

作者:王彤
出版社:捷徑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02月03日
ISBN:9789866763991
語言:繁體中文

權威論述.觀點獨到積極落實.養生有理
  獨到1  中醫理論裡認為:人與自然界是「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一個整體,「人類機體的變化」、「疾病的發生」皆與二十四節氣同樣緊密相連的。
  獨到2  人體的肋骨共有24根,這正好是二十四節氣的數。人體的四肢大關節共有12個,每一個關節皆由兩個組成,合起來共24個面。而關節與節氣相關,與天氣變化有關。
  獨到3  人體十二經絡在一年裡面的一進一出。恰好對應著二十四個節氣。經絡上有365個穴位,而自然界一年有365天,這也是人體與自然相聯繫的一個表現。
  本書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結合二十四節氣養生知識,提出了二十四節氣中,現代人需要注意的養要點和養生方法。
本書特色
治病養生也有最佳時間
  現代人身體病痛求診找醫生是最普遍的醫療方法,過程中再用科學儀器判斷疾病來源,但您知道嗎?依先人經驗,求診治病或是養生道理如能依節氣進行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諸如:
  陽氣鬱積易上火,立春養陽助生髮  春三月,此謂發陳。發是發散的意思,陳,就是陳舊的意思,《黃帝內經》把萬物發芽的姿態不叫發新而叫做發陳,是因為這些植物的嫩芽具有將植物陳積物質發散掉的功效。
  春來“痔”不來,春去痔無蹤  民間素來就有“春發”的說法,意思是許多老毛病一到春季就容易復發。春天剛到,痔瘡就迫不及待地“登場”了,之所以春天的時候痔瘡冒出還是因位吃惹的禍。冬天寒冷攝取過多肉類,而中醫說“冬主藏”,在嚴冬中人體毛孔處於閉合狀態,加上運動量很少,於是熱量無法發散出去,便在腸胃堆積起來。等到春季到來時,毛孔張開,陽氣開始向外散發,蓄積的內熱也“蠢蠢欲動”。
  處暑,孕育健康的寶寶的有利時機  處暑節氣有三侯,鷹乃祭鳥,天地始肅,禾乃登。「禾乃登」說明的就是這個時節各種水果蔬菜、五穀雜糧都紛紛成熟,五穀豐登。對於一類人是個喜訊,因此準備孕育寶寶的夫妻們說明了一件事,就是這個季節是懷孕開始的最佳季節。
  師法古人養生道理,但不繁複難懂、肯定平易近人
  全書附有中醫古籍中關於節氣養生的保健要法,從衣食住行上為讀者分析春夏秋冬的養生智慧,簡易說明容易執行:
  例如:【附錄】  正月立春保健法:  「以立春日清晨煮白芷、桃皮、青木香三湯沫浴,吉。」…《雲笈七箋》本法出自宋《雲笈七箋》。白芷和青木香都是芳香化濁、祛風、燥濕之藥,桃皮即桃樹的枝皮或根皮。《本草綱目》有桃枝“辟疫竊”的記載。《貴州民間方藥集》有:“煮水洗可治風濕;外用消痛腫。的記載”
  因此,將三藥煎水洗浴對身體有益。文中的“吉”也就這種意思,尤其是在春季應用,對防病治病有一定意義。
作者簡介
王彤
  中國四大名醫孔伯華學術傳人;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 3+3 專案工程孔伯華名家研究室研究員;孔伯華傳人孔少華弟子。
  中醫執業醫師,近代名醫楊浩如先生親眷。幼承家學,曾侍診於針灸泰斗賀普仁先生,對於經絡穴位,針法運用頗有心得。
  從事臨床工作多年。曾遊歷中國各地地,探訪高人,研習中醫。諳熟醫家經典和治病之道,熟精中國傳統文化,通易經、讀二十五史,在經絡養生保健方面造詣深厚,見解獨到。善於針藥並用治療內科、婦科、運動損傷等疾病,對治療兒科常見疾病也有獨到之處。

前言二十四節氣表和二十四節氣歌五體與人體五臟體系結構圖
第一篇  春季養生法一、立春—立春助陽生發 二、雨水—雨水謹防濕邪 三、驚蟄—驚蟄順時養陽 四、春分—春分要防舊疾發五、清明—清明當防高血壓六、穀雨—穀雨適時調情志
第二篇  夏季養生法七、立夏—立夏養心正當時八、小滿—小滿除溼正當時九、芒種—芒種謹梅雨傷 十、夏至—夏至日吃補 十一、小暑—小暑避暑溼 十二、大暑—大暑防中暑
第三篇  秋季養生法十三、立秋—立秋脾胃十四、處署—處暑防溫燥十五、白露—白露當養陰 十六、秋分—秋分防燥涼 十七、寒露—寒露防寒涼 十八、霜降—霜降宜進補 
第四篇  冬季養生法十九、立冬—立冬養陽補腎精二十、小雪—小雪溫腎陽 廿一、大雪— 廿二、冬至—冬至護陽氣廿三、小寒—小寒宜養腎廿四、大寒—大汗潤肺除惡燥
附錄一:二十四節氣坐功採氣去病法附錄二:孫思邈十二月修養法

前言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這首《二十四節氣歌》都是耳熟能詳的。遠在春秋時代,我們的祖先就測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西元前 104 年,鄧平等制定《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 15 度所經歷的時日為一個節氣。太陽每年運行 360 度,共經歷二十四個節氣,每月兩個,依次稱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二十四個節氣。根據自然界的氣象、物候的變化來為農事活動提供了科學依據。
  而實際上二十四節氣不僅是指導農業生產的「聖經」,同時也是指導人們養生保健的「秘笈」。中醫理論認為,人與自然界是「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一個整體,人類體內的變化、疾病的發生與二十四節氣是同樣緊密相連的。
  以人體的生理結構而言,人體的肋骨共有二十四根,這正好是二十四節氣的數。另外人體的四肢大關節共有十二個,每一個關節由兩個組成,合起來共二十四個面。而關節與節氣相關,與天氣變化有關,這也已經被醫學實踐證實了。
  另外,人體十二經絡在一年裡面的一進一出。恰好對應著二十四個節氣。人體經絡有 365 個穴位,而自然界一年有 365 天,這也是人體與自然相聯繫的一個表現。我們知道每隔四年的二月份就會潤一天,那麼全年就變成 366 天,而人體也會相應的每四年就會出現一次「膏肓穴」,這個膏肓穴就是第 366 穴。在人患病的過程中,如果生病四年都還沒有痊癒。那就會危及生命,這就是「病入膏肓」的來源。在治療的過程中,膏肓穴出現的這一天也是很關鍵的,利用二月份的第二十九天,利用膏肓穴對人體的調整可有效治療調節疾病。由此可見,中醫學的博大精深。
  本書以《黃帝內經》理論為基礎,將人體的身體變化與二十四節氣互相對應,詳細解說了人體的生命節律和規律: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養生要訣和養生方法。全書不僅為廣大讀者提供了一項全天候身體健康調理法,還告訴人們治病養生的最佳時間和養生祛病方法,做到「大道至簡」,讓應時養生、擇時養生的中醫養生思想和智慧真正走進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日前得知了台灣的捷徑文化出版社即將要發行《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法》這本書,出版的時間甚至比中國出版的速度還要更早、更快,這讓我感到非常的高興。希望台灣的民眾能夠將利用書中所提到的二十四節氣養生法,以此保養自己的身體。
2010年02月王彤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