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美術史綱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4月

台灣美術史綱

作者:劉益昌、高業榮、傅朝卿、蕭瓊瑞
出版社:藝術家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27日
ISBN:9789867034724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618元

  台灣美術史從先民時期至今的統整梳理,為台灣美術的起落,提供細密而具省思的觀察。
  台灣由於地形氣候的多樣和歷史的複雜更迭,澱積了豐富的文化層次。從距今七千至五千年前的「大坌坑文化」有陶器的製作開始,進入農業時期以後的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後來的營埔文化、鳳鼻頭文化,乃至十三行文化、阿美文化等,都證明了台灣的文化發展在數千年前就已有長足的發展,至西元後再經漢人的移入、殖民政權的遞嬗、西方文明的影響,又交切出殊異的文化景觀,最後形成民國以來台灣美術發展的脈理與震央。
  本書從台灣先民的歷史與文化表現開始,以十二章的龐然架構,梳理這段文化長河經漢人文化、殖民體制、政治戒嚴、新藝術運動、鄉土寫實風潮至當代藝術,和多種民族與生活型態沖刷下的起落、特徵與代表,其考證充分、解述分明,為台灣美術至當代的進展,提供了細密而具省思的統整觀察。

序疏通歷史的長河第一節在寂靜的穹蒼下第二節從林本源庭園到台陽美協第三節從現代主義的氾濫到鄉土運動的反擊第四節跨世紀的回顧與前瞻
導論
第一章考古時期的美感映現第一節實用與藝術之間第二節史前文化史概要第三節文化遺物的藝術表現第四節遺跡的藝術表現第五節傳承與變遷
第二章原住民藝術第一節原住民源流第二節身體裝飾第三節飾物與服裝第四節建築與雕刻第五節編器、陶藝與其他工藝
第三章近代歷史圖像與建築第一節版畫形式的歷史圖像第二節西式建築的引入
第四章漢人文化的建立第一節明清時期的文人書畫第二節明清時期的民間工藝第三節明清時期的台灣傳統建築第四節史料中的台灣風情
第五章殖民體制與新美術運動第一節異族入主下的漢人傳統第二節新美術運動的搖籃——台北師範第三節東美、帝展與台展第四節官展之外——個展、畫會與回歸「祖國」第五節日治時期的台灣建築
第六章戰後初期的文化盛況與挫折第一節社會寫實風格的乍現第二節二二八事件的文化影響
第七章戒嚴體制與新傳統的建立第一節台灣省全省美展的成立第二節台陽美展的延續第三節師範體系的美術教育
第八章新藝術的萌芽與現代繪畫運動的展開第一節新藝術運動與紀元美術會、南美會第二節東方、五月與現代繪畫運動第三節藝術論述與現代水墨第四節現代主義與現代建築
第九章現實回歸下的複合藝術第一節現代設計與普普風潮第二節「劇場」與複合藝術
第十章外交困境中的鄉土寫實風潮第一節來自民間藝術的反思第二節魏斯風潮與超寫實主義第三節「前輩畫家」的發掘與再詮釋第四節鄉土建築與古蹟維護
第十一章美術館時代的來臨與解嚴開放第一節低限、材質與裝置第二節陶藝熱潮與國際版畫展第三節雕塑公園與公共藝術第四節後現代建築
第十二章當代議題與多元表現第一節新生代藝術的突顯第二節本土意識的論爭第三節兩性議題的反思第四節都市美學與公共藝術
後記兼論台灣美術史研究


  一九一九年,也就是中國大陸爆發五四運動的那一年,日本成立了帝國美術院主辦官方美術大展,簡稱帝展。帝展成立的第二年(一九二○年),一位來自台北的樸素青年雕刻家黃土水,提出了以原住民為題材的〔山童吹笛〕參加競逐,結果榮獲入選。消息傳出頓時轟動了台灣全島。不啻給島內屈居二等國民的青年帶來了震憾性的鼓舞。
  最難得的是,黃土水啟蒙於本土的民間宗教藝術,首次入選帝展的作品也是取材於本土原住民。而其嘔心瀝血的最後遺作—〔南國〕,也是以最足象徵台灣農耕社會的水牛群像為主題,流露出黃土水濃烈草根性的創作人格特質。另外,黃土水在留日深造時,僅觀摩一位義大利大理石雕刻家的技法,即自請模特兒嘗試大理石的人像雕作,費時三年功夫,而雕創出了具有大匠之風的〔甘露水〕。並以此作再度入選了帝展,如此的敏感及鬥志,足以點出台灣人民潛藏著極為優異的美術創造天賦。
  然而這位光芒四射的天才及其藝術所投射的啟發性意義,卻未隨著時空運轉,經由承先啟後的文化機制而順利傳遞開來,反而歷經橫逆,而渡過了一大段隱晦黯淡的歲月。
  在大戰後,黃土水的〔南國〕及〔甘露水〕淪入陰霾。陳列於公會堂(今中山堂)的〔南國〕是浮雕,不佔立體空間,題材也較無爭議,得以在荒亂中逃過一劫。收藏於教育會館中的〔甘露水〕,則在該館改為台灣省臨時省議會館時,遭到進駐者棄置,理由是裸體雕刻有傷風化,〔甘露水〕從此失蹤,至今不得重見天日。
  一直到鄉土運動洗禮後的八十年代,〔南國〕才被行政院文建會翻模複製,公開展示在美術館。但〔甘露水〕仍然未能與台灣人民見面。同時經過長期的荒廢,有關黃土水的文獻及資料也零碎不堪,遺留的作品更是稀稀落落,加起來僅約三十件左右,以致進行展覽及整理研究都遭到了困難。一九九二年,藝術家出版社推出了《台灣美術全集》時,本應居第一集登場的黃土水,卻無奈的落後為第十九集方得面世。
  黃土水及其藝術的落難不是孤立的個案。其他類似的人物可以舉出如林獻堂、莫那魯道、林呈祿、林茂生、蔣渭水、林秋梧、陳炘、賴和、蔡阿信、張維賢、王井泉……等等一大串名單來,他們都曾長期塵封在歷史陰暗的角落。我們可以在一九九三年台美文化交流基金會舉辦的「台灣近代史顯影」中,窺探到多少傑出人物,隨著台灣命運之坎坷,而備受壓抑與扭曲。如果我們再通過這些逐漸出土的人物,再往前探索到更廣更深的時空,會恍然發覺貫穿幾百年、幾千年,甚至上萬年的台灣歷史長河中,橫梗著多少斷層及荒蕪,從一再被發掘的史前遺址到解嚴後始漸公開的政治檔案,正等待著我們去尋根探源,去拓荒整理。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