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強烈建議你買的保險:醫療險、癌症險、意外險、長照險……買什麼險才真正有保障?突破業務員暗黑話術,靠自己買對保險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0月

醫生強烈建議你買的保險:醫療險、癌症險、意外險、長照險……買什麼險才真正有保障?突破業務員暗黑話術,靠自己買對保險

作者:後田亨永田宏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03月02日
ISBN:9789579654524
語言:繁體中文

  ◎醫療險、癌症險、意外險、長照險……對一個家庭來說,最需要的都不是這些。

  ◎保了住院給付金,一旦住院就可領錢?別傻了,醫院根本不讓你住院。

  ◎罹癌、開刀後,卻發現保險不理賠?癌症險真的必要嗎?醫生用數字告訴你。

  ◎大多數人買的長照險,將來用不到;投資型保單?幾年後都賠錢。

 

  醫療險、癌症險、意外險、長照險……保險這麼多種,我到底該買什麼險?

  專業醫生告訴你:你最需要也最好的保險,其實只有四個字。

  教你突破業務員暗黑話術,靠自己買對保險。

 

  本書由日本保險界傳奇後田亨、醫學博士永田宏兩位共同執筆,

  以醫學數據、常見險種制度,首度揭露保險公司不說的31個真相,

  更直指:根本沒有保障一輩子的保單,

  那些讓你有去無回、不理賠、解約變慘虧的無用保險,關鍵就在這裡。

 

  ◎最好的保險,就是全民健保

 

  ‧最花錢的不是醫藥費,你卻買了醫療險

  許多醫生都支持,無論什麼疾病,只需自備50萬日幣左右的醫療費就足夠,

  其他都在健保給付範圍內,患者甚至可依輕、中、重度,獲得不同程度的補助。

  萬一醫療費超出怎麼辦?目前臺灣自費上限僅3萬至6.5萬元。

 

  ‧住越久領越多?別傻了,醫院根本不讓你住

  醫療進步,疾病住院日數皆大幅減少,平均為11.1天,

  糖尿病、心肌梗塞等重大疾病,也降到只有9至13天;

  75歲以上患者的醫療費用更大幅下降,為什麼?因為醫院直接幫你轉安養機構。

  醫生更自爆:唯有提高病房迴轉率,醫院營收才會增加。

  所以,住院險已經越來越沒有必要。

 

  ◎用不斷增加的罹癌人數,嚇你

 

  這幾年人人談癌色變,所以癌症險保單賣得嚇嚇叫,

  但醫生卻用數據打臉:罹癌人數的確增加,但死亡率卻下降;

  開刀和住院其實花費不大,最花錢的是標靶藥物,但你的癌症保單可能根本不理賠。

  本書附加臺灣標靶藥物費用表、癌症新舊版對照,告訴你哪些保單是超級地雷。

  

  ◎連政府都搞不定的長照險,你我怎麼面對?

 

  ‧商業長照險,機率數字不告訴你的事

  市面上的長照險年繳2萬、理賠額度高達百萬元,所以早買最好?小心這些陷阱。

  因為長照最大病因──失智症多半保險罩不到,為什麼?

  本書附臺灣長照2.0與商業長照險的比較。

 

  ‧拒絕長照的另類選項

  據統計,臨終病人過世前一個月,有52.9%屬於無效治療,

  費用更占了加護病房總費用的80%,不僅大幅增加醫療費、長照費,

  更可能連照顧者自己都倒下。

  所以你需要的是拒絕延命治療的生前遺囑,不是長照險。

 

  ◎突破業務員暗黑話術,靠自己買對保險

 

  ‧「比定存好、具有強迫儲蓄功能、可當作計畫性支出的準備金……」

  為什麼儲蓄險反而導致你落入保險貧窮?

 

  ‧「萬一發生意外」、「需要住院」、「會動用到存款」、「老後沒保障」、

     「現在解約,你會損失更多……」買還是不買?看「這些金額」,你就能判斷。

  

  哪些保險產品連業務員自己都不買?

  保險公司會怎麼幫自己的員工保退休金?年輕人到底該不該繳國民年金?

  附加整理臺灣健保、勞保的給付項目,光用健保就能取得最大保障。

 

  31個陷阱、4個關鍵字,

  本書教你秒砍無用保單,用最少金額,換到人生最高保障。

 

各界推薦

 

  財經專家/邱正弘博士

  「淺談保險觀念」粉專版主/大仁

  說書YouTuber/NeKo嗚喵


作者簡介

 

後田 亨

 

  「保險諮詢室」代表。生於1959年,長崎大學經濟系畢業。從事保險業務員長達十年,而後轉戰代理數家保險的實體店鋪。

自2012年起,因業務與客戶之間的利益衝突問題,而獨立創業,成立「保險諮詢室」。以其獨特的立場與觀點,提供保險規劃諮詢。

著有《保險專家不買壽險的重要原因》(青春新書出版)、《人壽保險的陷阱》(講談社+α文庫出版)等作品。

 

永田 宏

 

  現為長濱生化大學生物醫學系教授、學科主任。

  

  1959年出生於東京都。1985年,取得筑波大學理工學研究科碩士學位;2005年,取得東京醫科齒科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專長為醫療情報學、醫療經濟學。

 

  曾任職於奧林巴斯光學工業、KDDI研究所。而後,於鈴鹿醫療科學大學醫學工學部擔任教授。著有《連業務也不知道的醫療險機率》(光文社出版)等書。

 

譯者簡介

 

林佑純

 

  淡江大學應用日語系畢業,曾在日商企業擔任祕書,現為專職譯者。

  譯有《LINE的好感對話術》、《怎麼睡還是累?因為你吃錯了》、《把興趣變收入》(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等書。


推薦序一  用辛苦錢買保障?先理好財務/邱正弘

推薦序二  花小錢,換到最大保障/大仁

推薦三 保險不是拿來投資的/NeKo嗚喵

作者序 保險的真相,醫生最知道

 

序章 世上沒有「保障一輩子」的保險

1.大多數的人,都會活得比自己想的還久

2.百歲高齡即將成為常態

 

第一章最好的保險,就是全民健保

1.醫療給付實況大調查,買多少才夠?

2.最花錢的不是醫藥費,你卻買了醫療險

3.住越久領越多?別傻了,醫院根本不讓你住

4.重大手術比例越來越少,繳保費卻領不到手術給付

5.錢,與其買高額保險,不如增加存款

6.你繳的保費,三成被當營運經費

 

第二章 用不斷增加的罹癌人數,嚇你

1.真正需要的保險:一家之主壽險

2.癌症不需長期住院,花費都在不理賠的標靶藥物

3.買先端治療保險?小心幾年後變廢紙

4.帶薪休假+傷病給付,保癌症險前仔細問

5.自費診療的真相:醫生開價高、限制多

6.對抗癌症的最好方法:將保費存起來

 

第三章 連政府都搞不定的長照險,你我怎麼面對?

1.商業長照險,機率數字不告訴你的事

2.失智症的長照關鍵在「儲蓄習慣」

3.拒絕長照的另類選項

4.八十歲以後才需要關心長照問題

5.不會累的長照小幫手:機器人輔具

 

第四章  靠保險儲蓄、投資,只會讓你變窮

1.保險致窮:解約金、返還金,讓你慘虧

2.是保險還是投資?你只能擇一

3.業務員自己偷偷買起來的保單

4.向保險公司喊話

5.改革國家年金:還有工作收入就先別領,越晚領越多

 

第五章 突破業務暗黑話術,靠自己買對保險

1.四個關鍵字,秒懂保險該買什麼

2.如何評估保險?保費要低以及「如果我離開了」……

3.失能險:家庭或單身的基本保障

4.不甘心解約的損失,讓你賠更多

5.保險經理人、獨立理財策劃師,背後可能有金主

 

終章 保險無法保障你的人生

1.保險公司員工怎麼買退休保單?

2.把「擔憂」變需求,你的腦波就變弱

 

結語 買對保險,你還有第二人生




 

保險的真相,醫生最知道

 

  未來,即將邁向百年人生時代,這絕不是危言聳聽。現在50歲以下的人都將迎向百歲人生;對於六十幾歲的人來說,也可能高齡超過90歲。

 

  由於平均壽命的延長,因此有不少人會有所考量:「以後若有住院、癌症、長照等風險,希望至少能有一輩子的保障」;另一方面,也有人覺得「雖然對國民年金沒信心,卻也不敢放手投資。但是,保險好像也無法增加財富……」。

其實,上述都是常見的保險迷思。

 

  本書後文將提到的保險精算師(按:Actuary,專於計算人壽保險及損害保險等相關保費的保險數學專家)就曾斷言:「對於高齡化社會來說,最好的保險就是全民健保。」知名保險業的管理者也建議即將退休的中老年人:「唯一必要的保險,就是當你的孩子還無法自立時,或許可以幫他保人壽保險。」對於上述說法,筆者也深有同感。

 

  事實上,頗具爭議的險種不勝枚舉。畢竟保險在防範青壯年猝死這類重大事故上(按:指家庭經濟支柱發生意外可獲理賠),才能明顯發揮效用;對於意外事故頻率較高的高齡者而言,一般額度的保險多半無法提供充足的保障。

 

  更確切的說,現有的保險制度並無法保障人們一輩子。舉個例子來說好了,「現在買的衣服,幾十年後還跟得上流行嗎?」保險同樣也是如此。在時代變遷下,契約內容沒有任何改變,將帶來相當大的風險。

 

  此外,為了規避投資風險,利用儲蓄型保險進行理財規劃,也並非明智選擇。因為保險公司收了保費,會透過長期投資來操作債券基金,所以如果保戶購買了儲蓄型保險,等於是付了高額手續費,透過他人投資債券。此舉別說是儲蓄了,對保戶來說,根本是本末倒置的投資(按:隱藏中途解約不保本、利率變動、保險公司倒閉等風險)。

 

  條件較佳、風險也較低的方法,反而是活用個人或企業型的「確定提撥制年金」(按:指雇主每年或每月提撥一定金額的退休金,日後支付給員工;員工也可另行提撥)、「日本個人小額投資免稅儲蓄帳戶」(NISA,鼓勵民眾及早開始累積個人資產)等制度,或是不透過保險公司,以個人名義購買國債等較保守的投資理財手段。

 

  各位讀者或許很少接觸到這類情報,畢竟現在各大媒體及金融業的贊助商大都由保險公司壟斷,因此少有雜誌或網路媒體敢揭露真相;而且保險業務員的教育訓練課程當中,也是以追求個人業績為主。

 

  那麼,什麼才是最聰明的做法?我想,有一半答案已之欲出:別為了老後生活感到惶恐,應該在充分理解全民健保等社會保險制度之後,將加入的險種控制在最低限度。

 

  我在過去十幾年當中,就不斷提及「越是了解保險的人,就越不會買保險」的觀念。有趣的是,當我推廣這樣的想法後,陸續接收到不少同業朋友的認同及迴響。

 

  令人甚感欣慰的是,有些找我諮詢保險的醫療人員,也開始主動表示「就算罹患了癌症,病患大概也只需自付50萬日圓。」(按:新臺幣約14萬)、「先端醫療不過是實驗性質,很多療效都還沒有被證實。我不希望公司利用這種保險來做生意。」這讓我更確切的感受到,那些保險業務員不說的真心話,正是我們重新省視各式保單的關鍵所在。

 

  本書還邀請到日本醫療經濟學博士、醫學博士永田宏共同執筆,提供一些我們平常比較接觸不到的保險業現況及相關見解。永田先生現任日本長濱生化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醫療情報,以及商業醫療險體制的分析考察,著有《連業務也不知道的醫療險機率》(光文社出版)。

 

  在本書中,永田對終身醫療險提出了許多相關見解,以及對於現今保險制度一針見血(絕對是好的方向)的卓越觀點。這也讓我重新認識到,商業保險並非解決高齡問題的萬靈丹。

 

  在了解保險的真相之後,相信許多讀者都能大幅縮減不必要的保險費用,也比較不會因資訊過多而不知如何選擇。

  長壽本是件好事,對於邁入花甲之年的我們而言,反倒希望自己能輕鬆以對。

 

  此外,個人也希望藉由工作歲數的延長,從不同的年齡層立場,為人們提供各種保險的相關建議及協助。非常希望本書能助各位讀者一臂之力。


推薦序

 

用辛苦錢買保障?先理好財務

 

財經專家/邱正弘博士

 

  絶大部分的人都有買保險的經驗,但似乎只有在缴保費的時候才記得它的存在。細究買保險的初衷,不是為了降低對未來的不安嗎?怎麼反而變成不安的源頭?我發現,癥結點就在於:保險,是一種存在感很低的金融商品。

 

  保險不像股票或基金,價格每天變動,讓人心情也跟著七上八下。保險,只有在收到繳費通知單的時候,才會讓人有種辛苦錢被搬走的心痛感。

 

  其次,是因為保險內容太複雜。很多人拿到保單時,會認為原本擔心的風險已經有了保障,而根本不想細讀那密密麻麻的條款,轉身就收進櫥櫃。於是,它就像女人的衣櫥,不止永遠少一件,還會讓人忘記,到底有沒有那一件。

 

  可想而知,對未來越是不安,保單買得也越多;重複買、多買,甚至買錯的機率也越大。買了一堆保單,結果換來更多的迷惘和不安。

 

  其實,買保險之前要先「理心」。購買保險的前提是做好家庭財務規畫,並且了解「風險保障」在你的人生財務規畫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保單可以幫你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換言之,應該是用保險來轉移人生財務風險,而不是透過它來賺錢。因為保險最好的作用是,用小錢創造大錢,解決不可預測的財務風險。

 

  保險是解決風險頻率低(發生機會),但損失幅度大 (財務損失)的工具。例如,意外傷殘或重大疾(傷)病,就一般人來說,發生的機率並不高,但只要一出事,龐大的醫療費用及復健費用,都是家庭難以承受之重。更別說家庭收入因此而中斷的財務壓力。

 

  一個小家庭,年輕夫妻加上剛出生的寶寶,最開心的不外乎一路陪著孩子成長,為孩子準備好所需的撫養及教育費用。而最擔心的莫過於夫妻早逝、病得太久或者殘得太重,無法順利完成心願,買保險的目的就是用來彌補這未盡的責任。

 

  總而言之,保險真正的用途就是為了要彌補財務損失,既然是財務損失,那麼保障的重點當然就是在經濟來源身上。買保險的首要認知,就是要保對人,許多人把大部分保費花在幼小的子女身上,父母自己反而買得很少,這是不對的;再來,則是保額要夠,因為保險不是有買就好,而是要在事故發生後,還有能力繼續照顧心愛的家人無憂的生活下去,才叫做安心。其三是要買到好的保險,所謂好的保險就是保費相對便宜,保額相對高,讓父母在肩負家庭責任期間可以獲得足夠理賠的保險。

 

  如此釐清保險本質,才能進一步的建立SOP,幫助你買到對、夠、好的保險,步驟如下:確認家庭追求的核心價值與人生目標→盤點家庭財務能力→排序出最擔心的風險類型→執行「需求分析」→認識風險→買對保險→買夠保險→買好保險→實戰規畫。

 

  用這樣的流程和思維所做的保險規畫,才能花最少的預算、規避最擔心的風險,以及避免瞎買、錯買、多買,而且兼顧家庭追求的夢想與目標。

 

  然而,再多的理解及理論,也不一定能讓我們買對保險,但從避免錯誤著手不外乎也是一種方法。

 

  《醫生強烈建議你買的保險》這本書藉由反向思考,認清保險的本質;從高額保費陷阱,了解目前醫療體系健保給付的實際情況;從保險儲蓄及投資讓你我更貧窮的實例說明,到業務員行銷話術的破解,來幫助自己買對保險,也是不錯的切入點。這是一本値得推薦的好書。
 

  (本文作者為安睿宏觀理財規劃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之共同創辦人、總經理,為國內同時嫻熟法務、財務、稅務、保險等專業財務顧問的財經專家。)

 

花小錢,換到最大保障

 

「淺談保險觀念」粉專版主/大仁

 

  《醫生強烈建議你買的保險》,本書作者為專業醫生,勇敢挑戰了許多保險盲點,例如「不用為癌症做任何準備」、「最好的保險,就是全民健保」等。內容實在太過辛辣,讓我看了不禁冷汗直流。

 

  而我身為一個從業多年的保險業務員,對書中的部分內容也深有同感。在實務上,我看過太多人因為恐懼行銷,買了很多不合適自己的保單,支付了負擔過重的保費。

 

  保險很好,但你花了太多的保費,那就有問題了。

 

  讓我們用一個很簡單的邏輯來思考,當你投保越多的保險,當然就會得到越高的保障。不過相對的,你得付出越高的保費。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有很好的保障,卻不一定願意支付很高的保費。

 

  太多的保險或太少的保險,都是不對的。

 

  正確的保險觀念應該是,在我們風險承受能力低(還沒累積足夠的資產時),花少許的保費,去換取較大的保障。然後,趁年輕時保費還很便宜的這段時間,盡可能的靠理財好好累積資產。當你的資產累積越高,風險承受的能力就越高,就越不需要保險。

 

  舉個例子,你認為郭台銘需要買醫療險嗎?不需要,因為他的風險承受能力很高,醫療花費對他而言根本無法造成任何損傷。但如果你不像郭董那樣有錢,當然就得依靠保險來轉嫁風險。

 

  在規畫保險時,很多人沒想到的一個盲點是:「當你在保險多支出一塊錢,相對的,資產就減少一塊錢」。支出越高的保費,就代表你越存不到錢,往後更無法擺脫對保險的依賴。

 

  這個時候你肯定有疑問,意思是不要買保險嗎?那也不是,凡事不用這麼極端。不是不要買保險,而是要買適當的保險。也就是剛才提到的:「用你可以接受的保費,取得可以接受的保障」。

 

  過高的保費,會讓人無法順利累積資產,擺脫對保險的依賴。過低的保障,則會讓人在面臨風險時,無法順利轉嫁損失。所以,保險買太多跟買太少,都是不正確的。

 

  當你在思考保險需求之前,記得思考一下保費繳交是否超出平衡。在保障與保費之間,試圖取得你可以接受的平衡點,這才是正確的思考方式。

 

  本書作者提出相關數據,說明重大疾病的花費沒有想像中可怕,只要存有約50萬日圓(按:約新臺幣14萬元)就足以應付大多數的情況。關於這點,我也來分享一下過去所觀察到臺灣的保險理賠數字。

 

  過去有統計數據,台灣平均每件醫療險理賠大約落在新臺幣1.1萬元左右。而近年大家最關注的實支實付,則有某保險公司統計出理賠數字約新臺幣1.2萬元左右,這兩個數字相去不遠,應該可以作為對照及參考。也就是說大多數人很擔心的自費風險,可能就落在新臺幣一萬塊左右。

 

  不過,上述是平均數字,可能出現99件理賠新臺幣5000元的,就出現一件理賠50萬的,這樣一百件平均起來也是理賠1萬。但你怎麼自己是那99件理賠新臺幣5,000元的,還是高額花費50萬的呢?所以,保險就是一種轉嫁風險的工具。

 

  作者提到「越是了解保險的人,就越不會買保險」。我想將這段話修正一下:「越是了解保險的人,就越知道什麼保險才是必要的」。

不管你買不買保險,都需要去了解保險。當你了解保險以後,自然會知道什麼保險才是必要的,就不用買那些不合適的保險。這本書提供了

  很多的例子與說明,相信可以讓讀者激盪出很棒的反思。希望大家能透過此書,了解保險,買對保險。

 

  (本文作者為「淺談保險觀念」版主,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廣受大眾歡迎,目前於《商周財富網》、《CMoney》保險小學堂、《MONEY錢雜誌》從事專欄寫作以及保險相關諮詢。)

 

保險不是拿來投資的

 

說書YouTuber/NeKo嗚喵

 

  從小我媽就幫我買好各種保險,幸運也是不幸運,我從來不需要去了解保險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投資。

 

  是的!在我以為保險是一種投資方式的時候,就已經踏入了巨大的陷阱裡,由於母親大人的聰明才智,我從小就被叮嚀不需額外多買什麼,直到父親過世,我才知道我媽根本不知道自己買了什麼。

 

  以致於我陷入了一陣恐慌,立刻聯絡了在網路上找到的保險經理人,於是我買了人生中第一個和第二個保險,儲蓄險和終身長照醫療險,而且一次就是長達20年的保約,儲蓄險自然不用說,一定是繳完才能領回。

 

  風靡一時的美金儲蓄險看似很美好,但政府一聲令下把宣告利率鎖住,原先將近四%的宣告利率,降到3.5%,一下子少了好幾萬臺幣,加上20年的通膨,陷入解約也不是、不解約也不是的窘境。

 

  以為是保本的穩定存錢方式,一瞬間變成錢被卡死在保險公司20年的傻事,還好買的是美金儲蓄險,對比臺幣宣告和預定利率都還算高,現在美金走弱至少不會賠掉匯差。

 

  另一個終身長照醫療險聽起來更美好,只要陷入無法工作的狀態(3級殘障),每個月保險公司會還我兩萬塊,照顧我到老死。

 

  當然,30歲壯年的我實在無法想像自己不能動彈的樣子,但看著也算是壯年的父親說倒下就倒下,一病就是兩、三年,因中風而無法動彈,我也是怕了、昏了、想不開了就買了。

 

  說真的,這40萬(每年2萬,要繳20年)說多不多,說少不少。放在股市裡投資可能可以賺更多的錢,光是傻傻買ETF配息(按:指數型證券投資信託基金),不知道就能滾出多少住院費用。

 

  你可能會說,既然我都知道為什麼還續約?說來慚愧,我真的是耳根子軟的人,幾次約了保險理專、堅定的想解約,總是會被大量的表格以及她真誠的演說打動。「現在買不到妳這麼好的條件了,妳要不要看看我現在賣的都是些什麼鬼東西!但還是很多人在投入」接著,她又要拿其他保險給我看,嚇得我連忙搖手說我相信她。

 

  就算我表態我可能繳不出一年三萬多的保險,她還是給我信心,並且建議我調整自己的收入和投資比例:「保險跟投資不一樣,它是一個本金的概念,就算一無所有,這裡還有一筆錢可以靠」。

 

  對!但這筆錢要我殘廢才能拿,或是我得認命繳完20年(美金儲蓄險)。

 

  如果我今天是完全不會理財的人,儲蓄險是最笨也是最安全的一種理財方式。偏偏我看透了這一切還是跳進去了,讓我買帳的,不是保險公司開出來的條件,而是我的理專很專業、很真誠,而且很會說話。

 

  就當作認識一個很厲害的朋友吧,我是這麼安慰自己的。

 

  因此,書中不少值得參考的保險觀點,有如醍醐灌頂,一次解決我多年的疑惑。那些曾經猶豫「是不是不應該下手」的瞬間,都在這本書找到解答!尤其是第四章「靠保險儲蓄、投資,只會讓你變窮」,看了差點胃食道逆流(這還不在保險給付範圍內)

 

  作者用豐富的醫學常識告訴你,真的不用太杞人憂天啦。


住越久領越多?別傻了,醫院根本不讓你住 說得直白一點,商業醫療險充其量只是寄生在健保上的生意手段。而且契約內容,是以健保既有的保障為前提,也就是以簽約當時的醫療體制為基準。因此,健保制度若有所改變,契約中原有的保戶權益,很可能也會受到影響。其中,風險最高的就是「住院給付金」。這個制度主打住院一天可領取5千到1萬日圓的保險金,可說是商業醫療險的一大賣點。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給付金終究來自保戶每個月所支付的保費。更重要的是,無論罹患什麼疾病,只要沒有住院就領不到保險金,這不禁令人重新思考購買醫療險的必要性。(按:臺灣住院保險金分日額給付及實支實付,金額從2,000到7,000元不等。) 為什麼呢?因為自從進入21世紀之後,幾乎所有疾病的住院天數都有大幅減少的趨勢。(按:臺灣平均為11.1天,糖尿病、心肌梗塞等重大疾病,也只有9至13天) 而且,平均住院天數未來會繼續減少。為了縮減不斷膨脹的全民醫療費用,政府正積極推廣減少病患的住院天數及不需要的門診。說得更簡單一點,就是希望能透過住院天數的減少,提高病房的迴轉率,進而增加醫院營收。 也正因如此,部分症狀較輕的患者,院方就會盡量避免安排住院,轉而引導病患擇日回診,或是以居家醫療的方式進行治療。即使是需要動手術的患者,也會盡量以回診的方式來進行術前檢查等步驟。在這些情況下,不用住院,也就等於領不到醫療險的住院給付金。 重大手術比例越來越少,繳保費卻領不到手術給付 手術保險金可說是商業醫療險的第二賣點。但近年來,也開始為人所詬病,主要原因在於醫療手術本身制度上的改變。一般來說,醫療險的手術保險金,一天大約是住院給付金的10至40倍。假設患者一天的住院給付金是5,000日圓,手術保險金就會依開刀類型給付5萬至20萬日圓。當然,20萬日圓僅限於腹部、胸腔、頭部等大型手術(保險公司定義的重大手術)(按:於臺灣,依手術等級不同,手術保險金的金額從1萬至2萬元不等)。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