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我們的星球(Netflix同名紀錄片):世界級自然學家見證地球一世紀的變遷與展望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7月

活在我們的星球(Netflix同名紀錄片):世界級自然學家見證地球一世紀的變遷與展望

作者:大衛・艾登堡 喬尼・休斯
出版社:高寶
出版日期:2021年09月15日
ISBN:9789865062040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78元

【Netflix同名紀錄片】
森林大火、北極融冰、暴雨洪水、氣溫高到跳電連連……
第六次大滅絕即將來臨?
人類大反省!
一位百歲老人,用行動想要挽救年輕人的明天。
這是我們生活的地球,我們的明天只能靠自己守護。

  ★英國國寶級自然科學主持人、歷史學家、地球歷史見證人
  ★榮獲英國女王頒發爵士勳章
  ★IMDb前十名影集中,有四部是他的作品
  ★打破金氏紀錄,4小時IG追蹤人數破百萬
  ★兩次獲選艾美獎最佳旁白
  ★一生跑遍39個國家、拍攝650個物種
  ★全世界有十幾種動植物以他的名字命名

  「我今年95歲,拍攝自然紀錄片超過60年,一輩子都在見證地球的變化。
  目睹了地球從美麗的大地到今日的衰落,看著海洋、荒原、雨林、冰川棲地消失與破壞,如果選擇忽視,我一定會內疚不已。」

  2020年之後,我們未來會經歷以下情況──
  2030年,亞馬遜雨林面積少75%無法製造水氣、吸收二氧化碳,北極海首次迎來無冰夏天。
  2040年,北方的永凍土融化,釋放1400兆噸的二氧化碳,加速氣候變遷。
  2050年,海洋吸收過多碳導致酸化,生態嚴重破壞、魚類數量降低。
  2080年,因人類過度使用,地力耗竭、農耕失敗,全球陷入糧食危機。
  2100年,地球溫度上升4度,大多數地區已不適合居住,國家邊界消失、爆發戰爭。
  ──第六次大滅絕即將來臨。

  本書是大衛‧愛登堡一生所見聞的經歷,講述了我們如何犯下這個滔天大禍、眼前的困境以及未來的願景。

  但我們還算幸運,若是現在採取行動,做出改變,還來得及修正一切。

  活在我們的星球,然後,讓它變得更好,
  還有時間,還有最後的機會來恢復這個美好世界,
  書中會教你採取行動,地球需要的是你的意願。

  ※本書採用FSCTM認證紙張印刷

 

作者簡介

大衛‧艾登堡(David Attenborough)

  全球知名自然科學家,在英國被譽為國寶級人物,為BBC金牌自然科學主持人。1985年榮獲英國女王授與爵士功勳,貢獻一生拍攝自然、歷史紀錄片,獲獎無數,2020年被選為「英國百大人物」之一。

  1926年出生,是一名自然科學廣播員與歷史學家。與英國廣播公司自然歷史組(BBC Natural History Unit)合作,撰寫了9部關於地球上動植物的全面調查紀錄片,其紀錄片有4部名列IMBD前10名。2018、2019年榮獲艾美獎最佳解說員獎項,2020年製作《活在我們的星球》紀錄片,記載他這一生對地球的見證與未來展望,備受世界矚目。

喬尼.休斯(Jonnie Hughes)

  科學作家、紀錄片導演,他為BBC、Discovery、國家地理和Netflix製作科學和自然歷史電影,參與了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的BBC連續劇《The Hunt》以及獲得艾美獎的《我們的星球》。

譯者簡介

陳思華

  銘傳大學應用英語學系畢業,興趣為閱讀和寫作,現為自由譯者。
 

引言:我們最大的錯誤
 
第一部:我的見證
 
第二部:眼前要面對的事
 
第三部:未來的展望:如何讓世界回歸自然 
 
結論:我們的良機
 
詞彙表
銘謝
照片出處
注釋
索引

引言

我們最大的錯誤

  烏克蘭的普里皮亞季市(Pripyat)不像我去過的其他地方,這裡充斥著深深的絕望。

  乍看似乎是座宜人的城鎮,有街道、旅館、廣場、醫院、遊樂場、中央郵局和火車站;數所學校及游泳池;咖啡廳、酒吧、河畔餐廳、商店及超市;美容院、劇院、電影院、舞廳、體育館及設有田徑跑道的足球場,所有人類發明的便利設施,提供我們舒適而安逸的生活——這些全是構成我們自己建設的棲息地的元素。

  這座城鎮的文化和商業中心四周公寓環繞,一百六十棟高樓大廈以特定的角度沿著精心設計的網狀道路建蓋。每間公寓都有自己的陽臺,每棟大廈也有各自的洗衣設備;最大一棟將近有二十樓高,每棟大樓最上層都有一個偌大的鐮刀與鎚子相交的標誌,象徵這座城鎮的創造者。

  普里皮亞季市是在繁忙的一九七○年代,由蘇聯一手打造的城鎮。為了近五萬人設計的完美住宅,適合東方集團(Eastern Bloc)中最優秀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居住的現代主義烏托邦,及其才組建不久的家庭。一段一九八○年代早期的影片拍下他們滿臉笑容與人交談、推著嬰兒車走在寬闊的林蔭大道上、上芭蕾舞課、在奧林匹克規格的泳池中游泳並在河上划船。

  然而如今的普里皮亞季市杳無人跡,牆壁崩落,窗戶都破了,上方的橫梁塌陷。當我進入一片漆黑、空蕩的屋子裡探勘時,必須小心注意自己的腳步。美容院的椅子倒在地上,四周散落著蒙上灰塵的電棒燙和玻璃碎片;日光燈管垂直地懸在超市的天花板上;市政廳的鑲木地板被拆起,扔在了豪華的大理石樓梯上;教室裡練習簿灑了一地,翻開的頁面上有用藍色墨水書寫的西里爾字母,俐落地打了分數。我發現游泳池裡沒有水,公寓裡沙發的椅墊都塌了下去。床鋪已經腐壞,一切幾乎都是靜止的。若有什麼被風吹動,我就會嚇一跳。

  每走進一扇門,杳無人跡這一念頭就變得越來越強烈。當下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這裡真的沒有人。我曾去過其他後人類城鎮——龐貝城(Pompei)、吳哥窟(Angkor Wat)和馬丘比丘(Machu Picchu),但這個地方尋常的外貌讓人不得不去注意其受到棄置的反常。整個城鎮的結構與設施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可以得知廢棄的原因不只是因為歲月的流逝。之所以說普里皮亞季市充斥著深深的絕望是因為這裡的一切,從冷清的佈告欄到遺棄在科學教室的算尺,再到咖啡廳裡那台破損的鋼琴,在在見證了人類可能喪失所需及珍視的一切事物。單就我們人類在地球上,就有足夠的力量創造世界,而後摧毀。

  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六日,鄰近的列寧核電廠(Vladimir Ilyich Lenin Nuclear Power Plant)——現今眾所皆知的「車諾比」——四號反應爐發出爆炸。此次事故是由於計畫不良及人為疏失所導致。車諾比核電廠的反應爐在設計上存在缺陷,操作人員並未意識到這點,工作也很粗心。車諾比爆炸事故起因於出錯——這是最白話的解釋。

比廣島和長崎炸彈加起來總和高出四百倍的放射性物質,經由強勁的風勢吹到了歐洲大部分地區。隨著雨水和雪花從空中落下,滲入許多國家的土壤和水道裡,最終進入食物鏈中。這場事故所引起「夭折」的數字仍有爭議,但估計有數十萬。很多人稱車諾比為史上代價最慘重的生態災難。

  可惜這並非事實。在上世紀大多數的時間裡,全球各地都在不斷發生其他情況。這同樣是因為計畫不良及人為疏失造成的,並非一次性的不幸事故,而是帶來重大危害的輕忽與不理解,進而影響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事情的開端不是單一的爆炸事故,由於各式各樣與全球相關錯綜複雜的原因,在任何人意識到前,就已經默默地展開了。其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無法由單一儀器行檢測,全球各地進行了數百項研究去證實這種情況正在發生。其影響會比幾個不幸的國家土壤及水源受到汙染還要深遠,最重可能導致我們所依賴的一切動盪及崩潰。

  這是屬於我們時代真正的悲劇:地球的生物多樣性急遽下降。為了讓這個星球上的生命蓬勃發展,必須擁有出色的生物多樣性。只有當數十億不同的生物體能充分利用周遭每一種資源和機會,數百萬計的生物也過著緊密的生活,彼此扶持,才能使地球高效運轉。生物多樣性越高,地球上包括我們在內的所有生命就越安全。然而,我們人類現今在地球上的生活方式卻使生物多樣性每況愈下。

  我們每個人都難逃罪責,但必須說這絕對不是我們自己的錯。因為直到近幾十年,我們才知道我們生在的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永續的。但既然現在知道了這點,我們就可做出選擇。我們可以繼續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建立家庭,埋首於對這個我們所建立的現代社會的誠實追求,漠視等在家門外的災難,或者我們可以有所改變。

  這個選擇算不上簡單。畢竟,緊緊抓住我們知道而輕視或恐懼不知道的東西是人類的天性。住在普里皮亞季市的居民每天早晨拉開他們公寓的窗簾,第一眼看到的都是那座總有一天會害他們喪生的巨大核電廠。大部分的居民都在那裡工作,其他人則仰賴那些維持生計的人。許多人本可以意識到住在核電廠附近的危險,但我很懷疑會有人選擇關閉反應爐。車諾比為他們帶來了珍貴的利益——舒適的生活。

  現在我們都成了普里皮亞季市的居民。我們在自己所作所為的陰影下過著舒適的生活,這場災難正是來自讓我們過上舒適生活的事物。我們自然而然地以這樣的方式繼續生活下去,直到找到令人信服的理由不那麼做,並且有一個很好的替代方案。這便是我著手寫這本書的原因。

  自然界正在褪色,證據無所不在,就發生在我有生之年,我親眼所見,而這將導致我們的毀滅。

  但我們仍然有時間關閉反應爐,有個不錯的解決方法。

  本書講述了我們是如何犯下這個滔天大禍,以及若現在就採取行動,該如何修正這一切。
 

如果我們一直按照目前的方式生活下去,我替將目睹未來九十年景象的人們感到擔憂。最新的科學解釋表示生物界正走向毀滅一途。崩塌確實已經開始,而且速度必定會加快,導致崩潰的規模擴大,帶來的影響也隨之加深。我們賴以生存的一切—地球環境一直任我們予取予求的事物—可能會開始動搖或完全消失。預測中的災難將比車諾比或迄今發生的任何事件更具破壞性,不只會造成洪災、強勁的颶風和夏季野火,還會降低每個受害者及其後代的生活品質,留下無可挽回的後果。當全球生態崩潰最終得到解決,並達到一個平衡後,人類如果還存在地球上的話,將永遠住在一個貧瘠的星球上。 二〇三〇年代 數十年來,希望開發更多土地做為農田的人們在亞馬遜流域進行大規模森林砍伐及非法焚燒,導致到了二○三○年代,亞馬遜雨林的面積將減少至原始林的75%。儘管面積依然龐大,但這可能是亞馬遜雨林的一個臨界點,引發一種稱為森林枯梢病〈forest dieback〉的現象。森林突然變得無法從縮減的樹冠層產生足夠水分滋養雨雲,亞馬遜雨林最脆弱的區域首先退化為季節性旱林,而後變成大草原。這種衰退的現象是自進式的—發生枯梢病的情況越多,就會造成越多樹木枯死;因此,乾旱會迅速席捲整個亞馬遜流域,造成嚴重的災害。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情況慘重,全世界有十分之一的已知物種棲息在亞馬遜流域,代表數不清的局部地區滅絕會在整個生態系中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所有野生群種將受到重創,每個個體覓食和尋找伴侶也會越來越困難。或許有些作為藥物、新食品和工業用途的物種在我們根本不知道其存在前就消失了,人類付出的代價卻更深刻且沉重。我們會失去亞馬遜雨林提供人類的一連串環境服務。隨著林木枯萎,亞馬遜流域洪水泛濫頻繁,把樹木根部的土壤沖到河流中;可能會有三千萬人口必須離開分水嶺,包括近三百萬的本土居民;空氣中水分的變化可能會讓南美洲大部分地區的降雨出現減少的跡象,導致許多大城市水源短缺,諷刺的是,因為毀林開發的農田也因此乾旱。巴西、祕魯、玻利維亞和巴拉圭的糧食生產將受到重大影響。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