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心理學:來自眾神的處方箋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神話心理學:來自眾神的處方箋
深受村上春樹推崇的日本心理學家,
妙談35則世界神話對理解人心的「神」啟發。
人活在世上,需要對自己「內心世界的住民」多少有點瞭解。──河合隼雄
神話的存在早於心理學,是最早對生命中疑難雜症的探索與見解,被保存在傳統信仰當中,具有安頓人心的力量。
隨著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河合隼雄發現,在看似進步的現代生活中人們卻失去了歸屬,無法回答「支持自己活下去的,到底是什麼?」甚至為了逃避這個問題,使自己陷入「忙碌」與不斷透支的人生……解決之道在於,人們需要更認識自己,並與周遭萬物重拾「具生命意義」的連結,而這正是閱讀神話能夠做到的──因為眾神就像我們內心的住民。
例如,在日本神話中,太陽是名為天照的女神,儘管現代人講究科學多半已不這麼理解,但每當在山頂看見旭日初升時,人們內心往往會湧現一股深深的感動與虔敬,甚至因此做出雙手合十的動作。追究這背後的原因,並不在於「太陽」等於「神」,而是因為這份感動、這種發自內心的情感本身就是一種神聖體驗。換句話說,人們敬拜的是顯現於自己內心世界中的太陽女神。
眾神的姿態呈現了人類的內心體驗,神話就是將「人類內在體驗」的世界,以故事的方式表達出來,這也是神話至今歷久不衰、仍具意義的原因。
透過三十五則來自日本、中國、北歐、希臘、羅馬、蘇美、埃及、印尼、紐西蘭、非洲、美洲等各地的神話傳說,河合隼雄以輕鬆趣味的筆調,將神話與人生巧妙連結,不僅具體呈現人人具有的「神話產生機能」如何為人生帶來轉變,也討論孤獨與死亡、兩性的心理、親子間的矛盾、搗蛋鬼的魅力,並賦予惡及原罪更豁達的見解,讓人看完升起不可思議的感觸與療癒。
◆各地神話帶來的神啟發◆
‧對神明來說,有時說謊也是一種「方便」?(日本)
‧「混沌」開竅後就死了、創世之神只是睡覺也可以完成任務──人生有時忙得半死還不如「無為」。(中國、美洲阿克瑪維族)
‧與首領妻子偷情竟能帶來世界進步──新觀念的產生真是各種意想不到的「結合」。(美洲納瓦荷族)
‧婚姻代表少女之死,以人妻的身分絕地重生。(希臘)
‧人在獨立的過程中,必須象徵性地殺父弒母,而父母也必須象徵性地拋棄孩子。(希臘羅馬)
‧若伊甸園裡沒有蛇,就能有不死的幸福。但人真的想要無知的永生嗎?(舊約聖經)
‧搗蛋鬼到處都有,連神話也不例外。他們為習以為常的生活增添新意,但這行為會被扼殺還是善加利用,端看周圍的人如何看待。(日本、美洲溫尼巴哥族)
許多神話都基於對動物及自然深刻的「敬畏與感謝」展現出生態智慧,而作者從中窺見其現代的意義與未來的可能性。神話嚴格禁止只有人類是特別的,什麼都會、做什麼都可以的自大與「慢」(傲慢、高慢)。神話在跨越好幾百年的人類歷史中誕生、流傳,為了仔細咀嚼神話中描述的禁忌、侵犯與僵局的意義,我們必須更深刻且切實地披荊斬棘深入「神話的智慧」與「神話心理學」。──鎌田東二(日本宗教哲學家,上智大學喪慟關懷研究所特聘教授)
河合隼雄認為現代人的孤獨與不安與失去和神話的聯繫有關。不提供神話指引的社會,可能讓個體陷於險境,成為邪教興起的溫床。從這個角度來看,河合隼雄重新閱讀神話的主張,就像是他對於失落神話的社會所提供的處方箋。處方箋中的神話不限於特定的宗教傳統或是地域,即使我們不歸屬於特定的傳統,仍然可以從這些神話中獲得智慧。──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本書特色
‧一本以「理解人心」為出發點的神話學入門。
‧融合深層心理學與現代觀察,論述古老神話的現代意義。
‧每個人無意識中都具有「神話產生機能」,如何善加利用活出自己?
共同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呂旭亞|蘇黎世國際分析心理學院畢業、IAAP 榮格分析師
周慕姿|諮商心理師
銀色快手|知名作家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賴明珠|村上春樹作品中文版譯者
魏宏晉|心靈工坊成長學苑「古希臘神話的世界」授課講師
作者簡介
河合隼雄
1928-2007,出生於日本兵庫縣,畢業於京都大學數學系。1962年赴瑞士蘇黎世榮格學院學習,是第一位取得榮格分析師資格的日本人。持有世界沙遊學會執照,為該會創始人之一,也是日本沙遊治療的主要推動者。曾任京都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長、日本文化廳廳長、日本臨床心理醫師學會會長、京都大學榮譽教授等職。
河合隼雄以深厚的心理學知識為基礎,長年針對日本文學、政治、教育、社會問題等不同領域進行論述、對話。著作甚鉅,其中《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一書曾榮獲大佛次郎獎,《高山寺的夢僧:明惠法師的夢境探索之旅》榮獲首屆新潮學藝獎。其他重要著作包括《孩子與惡》、《轉大人的辛苦》、《青春的夢與遊戲》、《故事裡的不可思議》、《閱讀孩子的書》、《閱讀奇幻文學》、《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源氏物語與日本人》、《神話心理學》(以上皆由心靈工坊出版)、《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與村上春樹合著)、《原來如此的對話》(與吉本芭娜娜合著)、《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心的棲止木》等。
編者簡介
河合俊雄
京都大學教授、榮格分析師。1957年出生,其父為日本已故心理學泰斗河合隼雄,於1990年於蘇黎世榮格學院取得分析師執照。他目前亦身兼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副理事長、日本榮格派分析家協會副會長、河合隼雄財團代表理事。近二十年來,陸續從事多項日文版心理學相關書籍之編著譯介。他的文章與著作已有英語、德語及中文版發行。個人著作包括《當村上春樹遇見榮格:從《1Q84》的夢物語談起》(心靈工坊出版)、《概念の心理療法物語から弁証法ヘ》、《ユング魂の現実性》、《心理臨床の理論》。
譯者簡介
林詠純
臺灣大學物理系、地質系雙學士,日本九州大學藝術工學府碩士。曾在民間研究機構擔任日文研究助理,現為專職日文譯者。譯有《轉大人的辛苦》、《閱讀奇幻文學》、《神話心理學》(以上為心靈工坊出版)、《阿德勒勇氣整理術》、《親情救贖》、《洗腦》等書。
[推薦序一] 走進神話森林,尋找自己的樹/蔡怡佳
[推薦序二] 透過神話的智慧為現代人的文明病尋找答案/銀色快手
前言
第一章 不安與孤獨的原因
失去與所有人事物的關聯
發現「自己的樹」
現代人為「關係喪失病」所苦
存在無意識中的「神話產生機能」
眾神恣意妄為的行動
存在心底深處的伊底帕斯
現代人迷失了答案
「促使自己採取行動的,不是自己」
第二章 創世之初
人類什麼時候發現自己的存在?
天與地的分離
「光」的出現
日本的起源
在新事物誕生之前
創造的契機
「求知欲」的代價
得知祕密的「火神」
最重要的是「死亡的現實」
日本人的原罪
第三章 「男與女」的深層心理
以二分法思考永遠的問題
表明父性原理的決心
女人的哪些特質讓男人心動?
女人既是太陽,也能成為男人
「性」無法支配
天照大神的智慧
熾烈愛情的結局
求之不得的男女
處女神的憤怒
「心」與「愛」的結合
第四章 親子之間的矛盾
打動孩子心底深處的故事
深不可測的母女一體感
女神受難
察覺「父親的女兒」
古代東方的智慧
弒父的心路歷程
母親與兒子之間
被拋棄的孩子成為偉大的英雄
等待「日之子」歸來
第五章 靈活的智慧
騙與被騙
展現不同的可能性
素盞嗚尊的另一面
住在心底的搗蛋鬼出動
動物前輩的智慧
「貓神」扮演的角色
熊的靈魂
蛇就只能是反派嗎?
第六章 無意識的真實
英雄神話的解讀
制伏怪物與殺死父親
為什麼會有「弒親」的故事?
結婚代表什麼意義?
大國主的結婚
「惡」的難題
殺人表達的意義
姦淫會帶來什麼?
竊盜與獨立
傳達真實的謊言
【解說】「神話智慧」的甦醒/鎌田東二
「故事與日本人的心」選輯 發刊詞
【附錄】延伸閱讀
推薦序
走進神話森林,尋找自己的樹
重新把神話與當代生活聯繫起來的作者之中,台灣讀者最熟悉的應該就是美國神話學者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了。坎伯的《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分析「英雄」的神話母題在跨文化神話中的心理普遍原型,影響廣泛,甚至成為《星際大戰》(Star Wars)拍攝的靈感來源。坎伯對大眾文化的影響說明了現代人雖然擁有不斷進展的科學知識,仍然渴望神話;或者說,正是因為科學對於「知」的拓展,人們才更感知到「未知」的新邊際。那些活著而非要面對不可的問題,那些不斷被人思考、但沒有答案的重要問題,正是以神話的形式,不斷地言說。河合隼雄在本書中,提出神話如何成為「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提示(hint)」。與 hunt 在字源學上同源的 hint,可以理解為意義的追捕。做為心理學家的河合隼雄,在本書娓娓道來的,就是用那張「有靈魂的心理學之網」所捕獲到的神話智慧。
神話因傳講而活,說故事的人與聽故事的人們在講述與聆聽中成為神話的傳人,也共同分享存在的意義。當神話不再被傳講時,我們也跟著失去了重要的東西。河合隼雄認為現代人的孤獨與不安與失去和神話的聯繫有關。不提供神話指引的社會,可能讓個體陷於險境,成為邪教興起的溫床。從這個角度來看,河合隼雄重新閱讀神話的主張,就像是他對於失落神話的社會所提供的處方箋。處方箋中的神話不限於特定的宗教傳統或是地域,即使我們不歸屬於特定的傳統,仍然可以從這些神話中獲得智慧。透過河合隼雄的分析,這些神話與我們存在的境遇以及種種難題產生了聯繫,這種聯繫的可能性,源於河合隼雄對於無意識(unconscious)的深刻理解。與神話的再聯繫,也意味著聆聽無意識,也就是意識過度單面發展時所忽略的心靈整體。
心靈某個極為重要的部分失去時,人會變得如何?
波蘭小說家奧爾嘉.朵卡萩(Olga Tokarczuk)在繪本《迷失的靈魂》(Une âme égarée)中,說了一個關於靈魂迷失的故事:
曾經有一個事情做得又快又多的男子,長久以來把他的靈魂拋諸身後。沒有靈魂,他活得更輕快,照常吃喝工作。只是有時候,他覺得周遭一切都變得好扁平,而他自己則彷彿在數學筆記本中的平滑方格紙上,不停地移動。
某一天,男子在奔波的旅途中,突然忘了自己身在何處,要做什麼,甚至忘記自己的名字!從行李箱的護照中,他才找到了自己的名字。他去尋求一位以智慧聞名的醫生協助時,醫生告訴他:如果有人可以從高處俯瞰我們,他會看到這個世界充滿匆匆忙忙奔向四方的人群,汗如雨下,疲倦不堪。但他也會同時看到這些人失落的靈魂,在後面掙扎著想追上。靈魂失去了他們的頭,而人們失去了他們的心。靈魂知曉所失去的,但人們對於失去靈魂這件事情卻渾然不覺。
醫生給男子的藥方是「等待」:他必須找到一個地方,安靜地坐下來等待靈魂。等待的時日可能很久,但沒有其他的辦法。男子接受了醫生的建議,在城郊找到一間小屋,每天安靜地坐在椅子上,什麼也不做,除了「等待」。一日又一日,一月又一月,頭髮越來越長,鬍鬚都及腰了。
終於,在某一天的下午,有人敲門,男子看見他的靈魂出現在門口,看起來又累又髒,全身布滿傷痕。
與靈魂重逢的男子,和他的靈魂快樂地生活了很多很多年。男子不時提醒自己,做事情時不要太快,以免靈魂跟不上。在某個晴天,男子將他的鐘錶和行李箱埋在花園中。鐘錶開出了喜悅的花朵,宛如色彩繽紛的鈴鐺。行李箱紮了根,變成巨大的南瓜,成為漫長寧靜之冬的佳糧。
因為世界的速度太快,靈魂追趕不上我們,是不是很像我們與神話的關係呢?故事中充滿智慧的醫生開給男子的藥方,也很像河合隼雄開給現代人的處方箋。失去靈魂的男子需要在小屋的椅子上安靜等待,好讓迷失的靈魂可以重新找到他,再度共同生活。河合隼雄希望我們可以藉著他的閱讀重新走入神話森林,找到自己的樹,以獲得活下去的力量。從人類集體心靈湧現的神話,有時會被遺忘,但也可能藉著像河合隼雄或是朵卡萩這些對於無意識心靈充滿洞察的書寫者,透過重新閱讀或是故事的創造,讓神話繼續和我們共同生活,成為我們心靈花園喜悅的花朵與幫助我們渡過寒冬的佳糧。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推薦序
透過神話的智慧為現代人的文明病尋找答案
我記得是2004年去見河合隼雄先生,那時剛翻譯完《原來如此的對話》是小說家吉本芭娜娜與河合隼雄的對談集,因緣際會參與了河合與山中康裕教授進行的沙遊治療與榮格心理學座談。初次印象十分和藹可親,感覺有種無法言喻的包容力與智慧,他是日本心理學的權威,也是文化廳長官,感覺河合先生是個非常忙碌的人,為了傳播思想的正面力量到處奔走不遺餘力。
從《繪本之力》我開始讀河合的書,他與村上春樹、小川洋子的對談集也讀了(皆時報出版)對於創作小說的動機和心靈層面的瞭解有了更深的認識。後來又讀《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高山寺的夢僧》(皆心靈工坊出版)對於我當時在研究日本民間故事與妖怪文化也有著深刻的啟迪。接著我開始研讀有關河合研究兒童心理方面的書籍,近期最有興趣的是《童話心理學》這本書,很多根源於內心的恐懼和欲望都能從他的童話解析當中獲得原來如此的領悟,實在是獲益匪淺。
所以當我收到《神話心理學》的書稿,內心的驚訝和喜悅,讓我忍不住在內心大聲吶喊「就是這個!」這就是我一直以來想找的書,沒想到它親自送上門來,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不管是進行文化傳播或是文學與電影的文本解讀,我們經常要仰賴神話的結構分析,這時候坎伯的神話三部曲以及河合先生的著作就會派上用場,幾乎是我身邊常備的工具書,但萬萬沒想到在本書裡頭,直接挑明了指出當代社會的病灶與現代人心靈的問題,該何去何從,如何解決內心的孤獨與不安,都有詳細的指引深入淺出的帶領讀者去追尋屬於自己的個人神話,才明白啟動內在的神話機制有其必要性,當我們感到茫然,找不到方向的時候,我相信本書的內容將是指引道路的一盞明燈。
不像一般坊間的勵志書或身心靈的書,寫的通俗實用立竿見影或是虛無飄渺漫無邊際,以河合先生的淵博的學識和資歷,將屬於東方文化的日本神話與希臘神話作了有系統的介紹之外,也舉了許多文化、社會、心理層面相關的實例,去印證神話經典早已為我們人生準備好的心靈指南,和看待世事的一種神知的觀點與角度,人的命運不是自己主宰的,人的行動也不完全是自己決定的,固然人有自由意志,但有些時候我們仍然被看不見的力量所控制而苦惱不已。
要如何去理解人世間的無常以及掌握能夠因應快速變化的時代節奏,我們必然需要支持的力量與互助的網絡,與其在焦慮與迫切感逼臨的生活中惶惶不可終日,不如好好靜下心研讀這本神話入門書,相信在人生各方面都會得到助益。
掌握了神話的智慧,內在的道路一定會走得穩健又踏實。
銀色快手(知名作家)
第一章 不安與孤獨的原因1.失去與所有人事物的關聯日本最近接二連三發生讓人陷入不安的事件。像是歹徒趁家長在超市購物時,持刀刺進嬰兒的頭部將其殺害;或是歹徒闖入校園,殺傷老師。這些事件,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加害者的動機不明;使得人們在面對這樣的突發事件時,不知道到底應該要如何因應,也無法找到答案。甚至還有小學生殺害同學的事件。這些事件,都會引起人們的不安。於是會接到家長打來詢問「我的孩子會不會出問題?」的電話。但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有家長因為擔心自己的孩子會不會成為「加害者」,而打電話來諮詢。他們擔心自己的孩子可能會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從前的父母擁有自信,認為「我家的孩子一定沒問題」,雖然過度的信任有時會讓人困擾;但現在情況卻完全相反,困擾反而是來自愈來愈多父母不相信自己的孩子。這也就表示,即使不是自己的孩子出狀況,多數日本人還是懷有某種莫名的不安,並且受其威脅,所以一旦有事件發生,不安的意識就會被觸動,而陷入更強烈的不安狀態。大眾傳媒的論調也具有這樣的傾向──挑起不安的內容似乎比較容易被接受;強調安心或安全的內容反而被敬而遠之。即使告訴大眾,日本的犯罪率雖然增加了,但遠低於美國,而且日本依然擁有傲視全球的都市安全性等等,大眾也聽不進去。我想這是因為這些觀點,與每一位國民所感受到的「莫名不安」並不一致的關係。我認為這種普遍性的不安有一部分源自於「喪失關係性」。人們一回過神來突然發現,自己與任何人事物都沒有連結,在這個世界上是孤獨的存在。換句話說,自己既沒有日本式的關係性,也沒有歐美式的關係性,是全然地孤獨。過著日本傳統生活方式的人,一直以來都無意識地生活在與家庭、社會、地域的連結當中,與自己周遭的事物也保有關係性。雖然就安心感而言這是理想的關係,但一考慮到「個人的自由」,就會讓人感受到強烈的「束縛」。日本人,尤其是年輕人,因為受歐美思想的影響,希望擺脫這樣的「束縛」,獲得自由。然而,擺脫了「束縛」後,回過神來卻發現自己變得徹底地孤獨。這是因為日本人自以為引進了歐美的文化,卻對存在於個人主義背後的基督信仰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