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經 辨人生:羅卓仁謙 快狠準說佛法,升級你的辯思與覺察能力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辯經 辨人生:羅卓仁謙 快狠準說佛法,升級你的辯思與覺察能力

作者:羅卓仁謙
出版社:商周
出版日期:2017年08月10日
ISBN:9789864772865
語言:繁體中文

★人生中,「內心自由」只是手段,「懂得自己」才是目標★佛法很深邃,盈滿智慧。佛法很日常,只是你沒有發現。怎麼發現呢?從磨練辯思與覺察能力開始。羅卓仁謙,國中肄業即出國留學大寶法王親自指導精通藏文翻譯與佛教古文獻噶舉派佛學院的學習規畫成員中最年輕者、唯一華人少見的求學過程與扎實的佛學基礎教過上千位學生,錄製上百部佛學影片解說佛法快狠準,讓你釐清宗教誤區、提升覺察力 「辯經」是作者在西藏佛教學院訓練出來的專業之一。但在《辯經 辨人生》這本書裡面,行文沒有使用艱深的佛學名詞,而是以比較生活化的方式表達看法,因為佛法本來就應該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但也會適時的佐證經論,讓你了解,這些說法不是空穴來風。 本書內涵是從佛陀的基礎教誨出發,就是所謂的「苦、集、滅、道」四聖諦,這是所有佛法學者公認的核心內容。從生活中展現佛法核心思想,幫助讀者釐清宗教誤區,這是這本《辯經 辨人生》的意義。 本書分成十六章,討論關於解脫、無常、煩惱、欲望、信心、無明、道德、戒律……等議題。每一章分別有故事或前景導入、社會與生活問題討論、佛法經論引用與解釋、相似概念釐清等,最後還有每一章主題的問與答。 可能有人會認為:為什麼佛學常講「苦」呢?會不會太悲觀了啊? 其實人生有「苦」是事實,這無關負面思考,只是面對現實而已。佛陀透過非常敏銳的分析與認知,觀察到許多人生的實相,這是觀察的結果,不是想像的哲學。 如果想要讓我們的心能夠進行觀察,那麼「追求內心的自由」是非常重要的,透過內心穩定而自由的狀態,讓我們能夠隨心所欲地控制自心來進行觀察。但這個心理上的自由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透過內心的自由,我們更了解與懂得人生的實相,才有可能真正終結痛苦。【內容特色】    作者為大寶法王親自指導、九○後的佛學學者,以生活化與年輕化的筆調,詮釋佛陀最基本的教法。    「辯經」是作者在西藏佛學院訓練出來的專業之一,本書取「辯經」的精神,強調學佛重在認知的訓練,訓練你的辯思與覺察能力。    本書主軸是佛法中純粹的根本——四聖諦。以現在化、生活化的方式,清楚「辨人生」,引你將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作者簡介羅卓仁謙九○後熟悉漢、藏、梵、英四語的佛學學者。十三歲就到印度專業學院(RDI,Rigpe Dorje Institute)留學,學習藏文和梵文。由於天資聰穎,赴印的第三年,就成為噶舉學派之中最有名的辯論者,也是唯一的華人。第四年離開了學院,出任學派中的教育顧問。之後輾轉到日本學習一年,然後返回台灣,教導一群碩士、博士生藏文與佛學。目前亦擔任藏傳佛教噶舉派在印度與尼泊爾、不丹所有佛學院的教綱管理組織——教學部編輯組成員,身為唯一的華人、在家人與最年輕的成員,與學派內一時之選的藏人學者們每年開會,共同規畫著教派的學習計畫。且受大寶法王親自指導,進行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的研究,並為法王在2016年、有史以來第一場中文講座,出任撰稿人一職。羅卓仁謙擅長以佛學回應世界,宣揚辯思與覺察的能力的重要性。因有藏文與漢文佛學文獻的底蘊基礎,加上慣於用邏輯思辨和實修經驗的綜合,努力推動「佛法影響世界」這個主軸,積極參與許多對社會有影響的活動,亦擔任「The New Lens關鍵評論」網站專欄作家、《GQ》網站風格評論專欄作家。羅卓仁謙:https://www.facebook.com/lodrorinchenPRESSPLAY即時佛法學習平台:https://goo.gl/8p4pPqLine:羅卓仁謙

作者序/予豈好辯哉01 如果有一天,你永遠死不了……02 維持現狀,會被淘汰03 是眼睛看到,還是大腦看到?04 混亂的情緒刺激,才是活著05 愛,是本能06 上癮的真相07 想成為,還是想依靠?08 規範,是人的優勢09 控制別人,不如了解自己10 看清楚,不要被騙了11 不是因為對錯,是因為冷熱12 為自己、為現在,活著13 想像力的藩籬14 了解真相,就不需要壓抑15 一二三,木頭人16 走著走著,走向究竟

〈作者序〉予豈好辯哉簡單講,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要釐清很多人對佛法的誤解,以及許多會讓人腦充血的一知半解。在台灣,不管你是不是佛教徒,社會上經常把民間信仰、外道的知見與佛法混在一起,如果是這樣,乾脆不要信佛教還比較安全吧!「辯經」是我在西藏佛學院訓練出來的專業之一。但在《辯經 辨人生》這本書裡面,其實沒有使用艱深的佛學名詞,反而是以比較生活化的方式表達我的看法,因為佛法本來就應該在日常生活中落實。我的立場是從佛陀的基礎教誨出發,就是所謂的「苦、集、滅、道」——四聖諦,這是所有佛法學者公認的核心內容。從生活中展現佛法核心思想,幫助讀者釐清宗教誤區,這是這本《辯經 辨人生》的意義。現在的人學佛有兩種狀況。一種人是只追求出世間那部分,沒辦法把佛法用於日常生活中,好像只有厭世、出世,對現實生活缺乏關懷和關聯。這樣只會讓佛教的影響力愈來愈小。另一種人剛好相反,他們把佛法與社會主流聯結。比如說,佛法某個概念或禪修、冥想等是現代人可用的,就把這些東西拿來操作,不符合現代人主流概念的就棄之不顧。這是把佛法當自助餐嗎?不混雜其他東西,以純粹的佛法來回應跟解決許許多多日常生活會遭遇到的議題,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佛法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瑰寶,能幫助我們解決很多生活問題,大到以一個國家來說,如果人民與人民之間都有分享、慈悲的觀念,而不只是個人欲望與利益考量,這樣就可以提升人民道德、守法的精神,甚至讓整個社會結構更健康,國家更強大。小到對個人的情緒問題、思考能力、觀察力及敏銳度等等,都有莫大的助益。這些議題,佛法已經剖析討論了幾千年,絕對有讓你滿意的解決方案。幾千年以來,佛法在傳播發展的過程中,難免融合了一些當地文化民俗元素,遮蓋了原來純粹的法教意義,這樣就太可惜了!就好像一杯茶,原本已經淡香優雅且甘甜清冽,卻加入太多的糖、奶精,味道變得太甜太膩,甚至變難喝了!但我們不能否定,這杯茶原本純粹的美好。四聖諦就是佛法中純粹的根本。佛陀教導的四聖諦,讓我們認知何謂苦,如何改變苦的原因,以及苦結束之後還剩下什麼,更進一步說明「如何超越苦」的實踐步驟。這些都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是現在對佛法的觀念,常常脫離了生活,好像一定要在生活以外硬要擠出時間才能學習佛法,好像佛法是很神聖的、脫俗的東西。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實踐佛法,而且佛法的效益更勝種種治療課程或心理冥想。傳統的方式把佛法與世間生活區分成兩種獨立的生活型態,但是正確方式是:在同樣的生活型態裡,用不同的方式活出生命的精采。這才是佛法的精髓吧!我很感謝生命中三位重要的老師。第一位是大寶法王噶瑪巴。第二位是我佛學院的老師,藏文稱為堪布。他是印度人,十八歲才開始學習藏傳佛教,但後來卻成為我們學派裡舉足輕重的大堪布;十八歲才開始學習卻可以達到這樣的成就,對我來說是很大的鼓舞。最後一位是我在台灣學習日本佛教的老師,他是心理學家,以心理學專業和現代生活為基礎去學習佛法,他的動力和熱情,是我現在推動佛法教學最大的典範。在人世間推動佛法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須有極大的熱情和耐力,我在這三位老師的身上都看到這個特質。雖然他們有不同的背景與人格特質,比如說:不一定擁有最完備完美的佛法知識;又或者只要是人,都會有自己的生命掙扎和抉擇。但我的老師們對佛法的熱情與虔誠,都足以成為推動佛法教育者的典範。我感謝他們幫助我了解佛法純粹的美好,希望大家都有機會喝到不加糖和奶精的茶,然後發現這杯茶原來這麼好。這是不用辯論的。羅卓仁謙二○一七年七月在台北

Ch 1 如果有一天,你永遠死不了…… [解脫] 我的青少年時代,大部分的時光都是住在印度東北方一個名叫涅歐拉(Neora)的國家公園中一座傳統的藏傳佛教學院裡,學習藏文、佛學、印度邏輯、認知學等等。 在那邊讀書的日子很辛苦,我們三餐幾乎都是鷹嘴豆磨成的清湯配白飯,白飯裡還三不五時有小石子,要是吃飯吞得太急,或是忙著跟同學聊天,一不小心就會咬崩了牙齒。 一般來說,印度的電力都還算穩定(這是相對於尼泊爾來講的,尼泊爾有所謂的例行性停電,一年最順利的季節中,一天也大概只有十小時有電吧,但這也是二○一○年左右的事情了)。但是我們學院位在深山之中,而從最近城鎮的發電廠連接來的電線,並不是埋在地底下,而是高掛在天空中,一路拉了幾十公里到學院,以及學院外圍的村子來。 印度雨季為期很長,特別是學院所在的深山,海拔特別高,而國家公園中又有很多樹,往往在一、兩天持續不斷的大雨後,就會有樹木倒了下來、壓垮了某一段的電線……然後就停電了…… 印度人效率已經夠慢了,更何況是印度政府,光是修好一段垮掉的電線,大概就要花上三到五天的時間,然後又會有另外一段被壓垮…… 所以我們一到晚上,要讀書就得真的「囊螢映雪」,各出奇招。可是考量到常常下大雨,沒辦法一直在戶外照著月光看書,所以我們就發明了一套進階版「點香閱讀」,具體來說,就是:點一支香,然後用香上面那紅色的一點光火,非常靠近著書本上一行一行的字來閱讀。 為什麼不點蠟燭? 因為這種民生用品,我們得到直線距離三十公里左右以外的地方,才買得到。 研究學問讓我很開心,特別是藏傳佛教的學院中非常盛行辯論。與西方辯論制度不一樣的是,這種制度裡面只有一個攻方跟一個守方,攻方必須按照一個規定好的方式,來鋪陳他的質問,而守方只能回答「是」、「不是」,沒有閃躲的空間。 我們學院的學風很盛,雖然整個學院只有一百多人,但幾乎都是各個地區的代表與精英。表訂時間上,我們每天必須辯論三小時,最晚到晚上九點就結束了一天的作息,但沒有人會在晚上九點回房休息,大家都會留下來繼續辯論,持續辯論到晚上十一點多,才會冒著大雨跑回房間。 求學很快樂,但生活很辛苦,我們三不五時還會輪流被排到去趕牛、砍柴。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