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自卑情結:阿德勒心理治療歷程解析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解密自卑情結:阿德勒心理治療歷程解析
從自卑到自在,成為人生的主人。
阿德勒心理學是一門解開心理活動的謎題,照亮心底的暗處,揭開潛意識自卑情結的面紗,並且找到解決方法的心理學。阿德勒心理治療的宗旨在於幫助案主從原本是潛意識衝動的玩物,轉而成為意識和感覺的主人。
曾端真教授(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層治療師)在本書中,累積其二十餘年在阿德勒心理治療上的鑽研經驗,將理論概念、心理治療的邏輯思維、和治療的藝術貫穿起來。作者用理論與實務交織說明的模式,以個案晤談逐字稿,解析作者在治療歷程中的後設思考,不藏私地呈現其在實務工作上的概念和操作歷程,是學習阿德勒心理治療的寶典。對於一般讀者,藉由案例的心路歷程,和作者的解析,看到人性的生命力,也能夠有療癒效果。
作者簡介
曾端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諮商心理師高考及格,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及副校長。
鑽研古典阿德勒學派歷二十餘年,師事Henry Stein(西北華盛頓阿德勒中心主任),為亞洲首位獲得「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層治療師」證照(Certification in Classical Adlerian Depth Psychotherapy, CADP)的心理治療師。迄今仍持續和Stein討論個案。
專長於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家庭諮商、親職教育。相關著作有《鼓勵孩子邁向勇氣之路》、《傾聽生命故事與敘說的療癒力》、《教出有勇氣與行動力的孩子》。目前從事教學、督導,以及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的專業培訓。
推薦序 研究阿德勒的指針 劉焜輝 002
推薦序 從自卑感到自卑情結:心理治療的意涵 楊瑞珠 004
推薦序 發現之旅 趙家琛 006
自 序 心靈之旅 008
關於本書 014
楔子 020
Part I 理論基礎 025
I.1 理解人性 026
I.2 虛構目的論 034
I.3 社會情懷 044
I.4 生命風格 059
Part II 心理治療的邏輯與藝術 093
II.1 心理治療的邏輯 094
II.2 心理治療的藝術 111
II.3 生命風格的公約數 132
II.4 健康的情緒歷程 143
Part III 解密自卑情結:案例 162
III.1 生命風格問卷解析 164
III.2 洞察心理劇場的解密之旅 190
III.3 敘說眼淚故事的冒險之旅 209
III.4 尋覓心靈悸動的復甦之旅 230
III.5 卸下罪人枷鎖的重生之旅(I) 249
III.6 卸下罪人枷鎖的重生之旅(II) 283
節錄自I.4 生命風格 案例 1 行為動向 身體語言是行為動向的重要線索。 一位國三女生,罹患憂鬱症,自國中一年級,便有拒學、數度割腕、跑到樓頂欲跳樓等症狀。 第一次母女會談的時候,一進晤談室,等母親在長型沙發上坐定,她便在沙發的另一端坐下,那已經是離母親最遠的位置了,她仍然把身體往外側傾斜,頭部、臉部和手都伸到沙發之外,極盡所能的將身體遠離母親,整個晤談時段,一句話也不說。這個行為動向,顯示她想遠離母親。之後兩次都是一樣,第四次之後就不肯和母親進晤談室,她要在晤談室外等,似乎沙發的長度,還不夠讓她拉開和母親的心理距離。 許多憂鬱症的孩子在晤談室和在家裡的行為模式相似,在家時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等家裡的人都入睡了,才出房間來覓食、洗澡,如同在晤談室裡,想盡辦法和家人保持最大的距離。和家人縮短距離會有甚麼危險? 這位女孩在晤談室,顯示出「和母親拉開距離」的行為動向。對她的了解,需要思考這個行為動向的意義是甚麼? 阿德勒常用「距離」來比喻精神官能症的症狀,與生活任務保持距離,也和人群保持距離。他們用保持距離來維護安全感。那麼,她的不安是甚麼?她在維護甚麼優越目標? 拒學、憂鬱、自殘,都顯示一致的行為動向,用拉開和人群的距離,來避開其心中的不安(自卑感),以追求她虛構的安全感(優越目標)。行為動向,透露出自卑情結和優越目標,這是她拉開母女距離的答案所在。 一位拒學的國中女生,她說受不了學校的上下課鐘聲、上課時老師的麥克風聲音、同學的吵鬧聲等。在晤談室,不願意開口說話,不看母親。個別談話時,她說如果上學,每當放學,就覺得要走進家門的時刻,舉步維艱。身體在排斥甚麼?身體用拉開與母親、家門、學校的距離來說話。 一位小學男孩,和父母在身心科候診。父母坐在一起,他獨自坐到遠離父母的另一個角落。在診間,不說話、不看父母。在家裡,也不說話、不看父母。似乎也是拉開和父母的距離,以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