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成為基督徒:魯益師的信仰驚喜之旅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5月

我如何成為基督徒:魯益師的信仰驚喜之旅

作者:魯益師
出版社:校園書房
出版日期:2019年11月01日
ISBN:9789861987040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15元

  與《返璞歸真》 齊名的重量級經典
  追溯《納尼亞傳奇》的創作原點

  一個最聰明的無神論者
    一場最逸趣橫生的棋局

  我們都有過看人下棋的經驗,表面上看來,只是兩個人靜靜地坐在那裡,不過識貨的人都知道,棋盤上是如何暗潮洶湧,雙方你來我往的廝殺,驚心動魄的程度,可能不輸一場好萊塢式的動作電影。假如有幸,下棋的雙方都是高手,更是能從觀棋的過程中,學到諸多智慧與技巧。《我如何成為基督徒》就像兩個最厲害棋手的對弈,一邊是才華洋溢,然而尚未信主的魯益師,另一邊是掌管萬物,同時運籌帷幄的上帝……

  一開始,魯益師以為自己掌控全局,他只想永遠一個人待著,享受唯物世界的有限要求和須臾快樂;他的世界一邊是文學神話的多島海洋,一邊是哲學理性的廣袤陸地,宗教信仰從十四歲後就被他徹底拋棄了。但不知從何時開始,他孤身一人的世界竟裂開一道縫隙。「對手」步步進逼,他只能緊抓哲學的盔甲不放……

  就這樣,魯益師以最細膩真摯的筆法寫下自己如何從「頑強抵抗」到「解甲降服」,在文學想像和哲學思辨的領地中與神對弈。許多人可能都讀過魯益師的《返璞歸真》,也有不少人走入過他所創造的「納尼亞世界」;《我如何成為基督徒》則提供一次難得的機會,使我們能夠了解,這個二十世紀的才子,是怎樣在最不可能的地方遇見上帝,進而對創造天地的那一位,有更豐富而深刻的認識與更為徹底的降服。

 

作者簡介

魯益師(1898-1963)

  二十世紀最知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其《納尼亞傳奇》被翻譯成近五十種語言,是與《魔戒》齊名的奇幻文學經典。同時,他也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基督教思想家和護教家,《返璞歸真》被票選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基督教著作。

  魯益師生於基督徒家庭,於十四歲時離棄基督信仰,成為徹底的無神論者,卻在三十三歲時重拾他「曾經相信過而後拋棄的異端邪說」,成為一名基督徒,自稱「全英國最不情願的歸信者」,從此致力於本著信仰的創作。

  少有人能如魯益師一般,集清晰的哲學思辨力和豐富的文學想像力於一身,以最精煉的語言、最巧妙的類比,闡明最深奧棘手的議題。本書中魯益師以同樣高超的筆法,將那深埋人心,那說不清、道不明,卻和你我靈魂有極大關聯的渴望,真真切切替人道出,並以親身經歷向人表明,這種渴望會將人帶向何方。
 

導讀:喜樂驚魂/龐自堅
自序
 
1最初歲月
2集中營
3芒特布拉肯和坎貝爾
4開眼界了
5文藝復興
6血幫
7光與影
8解脫了
9當頭棒喝
10幸運微笑
11被將一軍
12槍炮與好夥伴
13新氣象
14將死了
15新生
 
譯後記/鄧軍海
附註

自序

  寫作本書,部分是應邀談談我如何從無神論轉向基督信仰,另一部分則是為了糾正一兩個流行的錯誤觀念。除我之外,這故事還跟誰有多少相干,取決於他人在何種程度上曾經歷過我所說的「悅慕」(Joy)。倘若悅慕如此常見,那麼,(我相信)比前人試圖寫過的,講得再更詳盡一點,總歸有些用處。我斗膽來寫悅慕,是因為我留意到,當某人提起他認為是自己所獨有的感覺時,列席者中間大概總有一個人(經常是好幾個)應答:「什麼!您也感受到了那個?我總以為我是惟一一個。」

  本書旨在講述我歸信的故事,因而不是一部自傳,更不是奧古斯丁或盧梭的那類「懺悔錄」。這也就意味著,實際講述時,越講就越不像是自傳了。頭幾章,網撒得相當大,為的是讓讀者能理解,當那真正的屬靈危機到來之時,我的童年和少年期已將我塑造成何種人。「準備工作」一旦完成,我就對自己嚴加管束,將那一階段彷彿不相干的一切(無論依照一般傳記標準如何重要),都按下不表。我不認為這會有多大損失;我從沒讀過哪一部自傳,寫出了早年生活中最有趣的事。

  我擔心,此故事之主觀,令人窒息。這類東西,以前我從未寫過,以後大概永遠也不會再寫。第一章之所以寫成這樣,只是為了讓那些受不了這類故事的人,能夠馬上明白他們將會讀到什麼,從而合上書,不再浪費時間。

魯益師

導讀:喜樂驚魂 龐自堅 ……布幔內,空氣在他頭頂輕嘆成聲,宛若弦樂與角聲馳騁其中。掠過時,輕撥他的髮絲;痴立著,專心聆聽。又再聽見!宛若帶著痛苦,他止住那半吸入的一口氣。那仙樂能使高傲的信仰,在疑惑中崩潰;使聖賢久勝哀痛的心,再次癲狂;使耆老冰封的眼目再湧流淚水;使年輕的腳毅然踏上朝聖之路—如此尖銳,如此確定找到一條進入靈魂之路,用極苦的聲韻把它刺傷。音韻霎時嘎然止息,宛若在自己意欲的催促下死亡。仙樂不再,生命在他喉嚨中輕顫,肢體搖晃,滿面垂淚,引頸追聽那音韻;眾感官竭全力,欲重拾那空氣中最後、最微、漸逝的漣漪;在騰空了的黑暗裡,他尋索、咕噥著:「在何處?」 這段詩,描繪影響魯益師童年及青少年期,一個非常重要並一再重現的經歷。魯氏稱此經歷為「驚樂」(Joy);稍後,我們將詳盡闡述此特別詞彙的意義。對魯氏而言,驚樂是一極其椎心震撼的經歷。一如詩中所說,當驚樂降臨那刻,高傲的信仰將崩潰,耆老的枯乾眼目將再湧流淚水,聖賢哲人平靜淡漠的心將再為之癲狂,而年輕人的腳將義無反顧地踏上朝聖之旅。 初嚐驚樂滋味 魯氏很小時,有天上午他哥哥拿了個在餅乾盒蓋上鋪滿青苔、樹枝和鮮花的玩具花園進到幼兒室;看見玩具花園使魯氏第一次嚐到美的滋味,也使他留意到大自然之「清涼、濕潤、鮮嫩又綠意盎然」。這經歷之所以重要,乃因它是魯氏後期經驗的原料:他的第一次體驗驚樂。 魯氏稍長時,有個夏日站在繁花盛開的紅醋栗前,霎時毫無預警的,宛若從幾世紀的深淵升起,那個早晨哥哥將玩具花園帶進幼兒室的記憶,突然湧現心頭。一股急迫渴望緊攫住他;後來他形容那渴望為:「哦,我渴求太多了!」米爾頓(Milton)描繪伊甸園中的「至極福樂」(enormous bliss)或許近似魯氏感受到的。較諸此經歷,所有曾發生過的經歷全失去光彩、無足輕重。但在魯氏來得及意會他在渴求什麼之前,那如此值得渴求的渴求本身已消失無蹤,「那浮光掠影的一瞥已消逝,世界再度恢復平淡無奇,只留下對那剛逝的渴求的渴望在顫動。」閱讀Beatrix Potter的Squirrel Nutkin,使魯氏再度經歷驚樂之潮。這書給他「秋天的意念」(The Idea of Autumn),同樣在魯氏心中挑起無比重要的切慕。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