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告別:找尋我們的臨終之路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5月

理想的告別:找尋我們的臨終之路

作者:安‧紐曼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07月13日
ISBN:9789865727574
語言:繁體中文

「死亡並不可怕,但死亡來臨前的日子可會把你嚇到屁滾尿流」

  人生最後一哩:鼻胃管、維生系統或是尊嚴死去

  人生最後一課:學著面對親人死亡、學著悲傷、學著體認到人免不了一死。
    
  父親罹患淋巴癌後,安.紐曼辭去工作,回到賓州老家照顧父親。安本來打算協助父親在自己蓋的家中好走,但父親臨終前失智、狂暴,最後一刻安還是把他送到醫院,他最後還是在那裡死去。此後安不斷思索,什麼是善終、我們是否能尊嚴、平靜地死去。

  除了擔任安寧療護志工,安跑遍各地,包括最先通過協助死亡的奧勒岡與蒙大拿,訪問支持尊嚴死的律師、社運人士,看他們如何組織公民運動、進行法律訴訟,為病人爭取人生最後的自主權。在一些無法尊嚴死的地區,則有年老患者在家人陪同下中斷進食,寧願餓死,也不要最後的日子在病痛、無法自理下度過。當然,安也去參加宗教團體的演講會,對許多重症患者的家屬來說,只要有呼吸就算活著,拔除維生系統等於殺人,所以極力反對協助死亡合法化。

  醫學不斷進展,我們的壽命一直延長,死亡的定義也在改變。對安來說,照顧父親最後的日子給她最大的學習,就是我們是否願意正視死亡、與他人討論,在還有思索能力、有資源時安排自己的臨終之路。

推薦記錄

  作者有強烈的同理心與慈悲心,但也銳利地指出美國人在處理臨終事務的荒謬與不公。她是用功的記者,也是文風優雅的傳記作家。她的眼光透徹,統整各方的說法與做法後,幫助我們誠實地思考,在這個時代,應該如何關心與面對臨終之事。──Jeff Sharlet,著有Sweet Heaven When I Die

  關於死亡這件事情,我們總是要委婉地談論、禮貌地稱呼為「臨終議題」。紐曼卻勇於談論它。她以誠實的態度與激昂的文字描述那存亡之間、複雜又傷感的現實。──Peter Manseau,著有One Nation, Under Gods

  紐曼毫不畏懼地正視瀕死的日子與臨終選擇的現實。──Kirkus Reviews

  紐曼勇敢又誠實地探討如何面對死亡,從複雜的法律、宗教、倫理迷霧之中,帶領我們一窺現代人的臨終面目,揭露我們衡量生命價值的方式。──Colin Dickey,著有Afterlives of the Saints

作者簡介

安‧紐曼

  安‧紐曼是紐約大學宗教與媒體中心的訪問學者,也是該中心刊物《啟示者》(Revealer)的撰稿編輯。她的文章見於《紐約時報》、《圖書論壇》(Bookforum)、《國家》、《格爾尼卡》(Guernica)。這是她的第一本著作。

譯者簡介

胡訢諄

  中正大學哲學系學士、碩士,英國愛丁堡大學翻譯研究碩士。愛狗人士。家有老犬迪迪,每日陪伴讀寫。專事翻譯,譯有《香吉士一家人》、《漫遊歐洲一千年》、《今夜,我們在陽光下擁抱》、《心碎史》等。譯作指教:[email protected]

第一章 臨終躁動
第二章 死亡遊行
第三章 無價的日子
第四章 雙重效應
第五章 飢餓與口渴
第六章 微小但重要的少數人
第七章 最脆弱的那群人
第八章 死在監獄裡
第九章 理想的告別
致謝

第三章  無價的日子 要是我們把疼痛和苦難一併納入無效醫療的花費呢?考慮疼痛的代價,那我們又要如何追求每個人的善終呢,目標會改變嗎?我們遇到新的數學題,不僅要考慮臨終照護的金錢花費,還要考慮體力與精神的損失。更嚴重的是,我們不只把珍貴的醫療資源用來折磨瀕死病人的病人,還因此損害非瀕死的病人的利益,後者的生命是有機會獲得改善與拯救的。就許多方面來看,迫使瀕死病人接受無效的檢查與治療、避談沉重的話題、無視疼痛的代價,就等於否決其他人的生存機會,剝奪他們的資源。 二○一三年,記者麗莎‧克里格在《聖荷西水星報》以特稿寫出她父親過世的故事。克里格記錄父親去世前十天的花費,總共是三十二萬三千六百五十八美元。肯尼斯‧克里格八十八歲,曾經是工程師,患有失智症,同時因細菌感染引發敗血症。他做了一切他以為臨終必要的安排: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以及「希望自然死亡」的法律聲明。但某個星期六,父親的狀況惡化──「全身發抖,脫水,胡言亂語」──緊張之下,麗莎火速將他送往附近醫院的急診室。醫師開始長達十天的檢查,包括照X光藥物,讓他服用藥物,但這些事都讓她父親很困惑,醫院的環境更令他難過。當時她沒有考量到花費,有可能想那些嗎?眼睜睜看著父親疼痛、神智不清,麗莎帶父親到加護病房、簽名同意一系列的檢查之後,她問自己:「一個八十八歲、孱弱、心律不整、失智的人,撐得過嗎?如果他活了下來,又會變成怎樣?」工作人員建議她讓父親接受手術。「所有專科醫生離開後,我打起精神,攔住主治醫師:請你告訴我,接下來會怎麼樣。」主治醫生的評估並不樂觀,麗莎最終沒有接受手術建議。她寫道:「取得世界級的治療很容易,拒絕反而比較困難。」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