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壓力‧零痛感 第一次哺乳就上手:權威哺乳諮詢專家的全方位哺乳聖經!新手媽媽照著做,哺餵母乳好輕鬆,追奶、塞奶、乳腺炎煩惱統統解決!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無壓力‧零痛感 第一次哺乳就上手:權威哺乳諮詢專家的全方位哺乳聖經!新手媽媽照著做,哺餵母乳好輕鬆,追奶、塞奶、乳腺炎煩惱統統解決!
●什麼食物可以發奶?什麼食物則會導致塞奶、退奶?
●如何打敗胸部硬塊,跟「石頭奶」說掰掰?
●寶寶愛咬媽媽的乳頭怎麼辦?
●小胸媽媽注定奶量不足?哺乳的「供需平衡」該怎麼做?
●擠奶前要先做好哪些準備才能輕鬆提升奶量?
●避免寶寶溢奶、吐奶的撇步是什麼?
●寶寶滿6個月大就應該改喝配方奶?
●哪些美胸運動要才能有效防止胸部走山?
哺乳,是成為媽媽後的第一個任務,除了滿足寶寶的需求外,也能夠讓媽媽與寶寶之間建立獨特的親密感。但如果哺乳不順利,不但可能造成乳房瘀青、疼痛,甚至乳腺發炎,同時也會在新手媽媽的心中留下陰影,加深對哺乳的焦慮與恐懼。
擁有物理治療師身分的知名哺乳諮詢專家陳思庭,在本書中便運用物理治療的專業技巧,搭配超過4萬名媽媽的豐富臨床經驗,貼心地提供所有準媽媽和新手媽媽們全方位的哺乳訣竅,從孕期的哺乳準備開始,到追奶一定要搞懂的4大問題,乃至哺乳期常見的困擾和新手媽媽常犯的錯誤,以及產後瘦身、預防媽媽手和胸部變形的各種實用運動,幫助妳一次解開所有疑惑,只要按部就班照著做,就能夠充分享受親自哺乳的樂趣!
名人推薦
四季和安婦幼診所院長‧台大婦產部兼任主治醫師林育弘、新英格蘭診所院長‧恩主公醫院乳房外科兼任主任醫師黃柏榮 專業推薦!
思庭是正規醫療教育出身的專業人員,深知解剖學、生理變化、荷爾蒙及產婦心理變化,足以應付哺乳時所發生的任何問題,因此我認為是值得推薦給大家的。最後,也要提醒所有哺乳中的媽媽們,不管是身體或心理上都要多注意放鬆,而長時間餵奶,方能減少乳腺炎發生的可能性。期望藉由思庭的這本書,讓媽媽們都能擁有更加完美的哺乳經驗,育兒之路也會留下更多美好的記憶。──四季和安婦幼診所院長‧台大婦產部兼任主治醫師/林育弘
能幫助哺乳媽咪改善泌乳問題的專業人士很多,例如通乳師、泌乳顧問,甚至是醫護人員等,而像思庭這樣的物理治療師,可說是其中最特別的。物理治療師在接受專業養成教育的過程中,對於身體的結構,尤其是軟、硬組織的區隔特別重視,因此對乳房軟組織的構造非常熟悉。當他們將這些專業應用在哺乳、泌乳這塊領域時,必定會更加的得心應手。──新英格蘭診所院長‧恩主公醫院乳房外科兼任主任醫師/黃柏榮
作者簡介
陳思庭
物理治療師。
慈濟大學物理治療學系畢業,現任思庭產後泌乳諮詢執行長。擁有護士、物理治療師的專業資格,也是台灣臨床徒手治療協會CMT認證人員。
在成為哺乳諮詢顧問前,她也曾在月子中心工作,所以非常了解產後媽媽們的困擾,以及該如何解決各種哺乳問題。她在「BabyHome」、「媽媽經」、「媽咪愛」等網站擔任駐站作家,跟媽媽們分享哺乳的大小知識,同時也擔任大地之愛、麗嬰房等知名婦嬰品牌及超過20家月子中心的特約母乳講師,已幫助超過4萬名新手媽媽成功哺乳。
思庭產後泌乳諮詢:www. sitingcare.com
[ 前言 ] 快樂哺乳,人生就是彩色的
孕期哺乳準備
親餵,最容易達到供需平衡
胸部CUP跟奶水多寡沒有直接關聯
乳頭異常還是可以哺乳
乳痂易堵塞乳孔,影響乳汁分泌
懷孕滿三十七週,可開始產前擠奶
初乳不是大寶的專利
選錯吸乳器,乳頭變形又塞奶
分娩前先採買!產後必備用品全攻略
哺乳、追奶,一定要搞懂的問題
發奶、塞奶及退奶食物大解密
產後體虛別心急,恢復元氣才能成功追奶
擠奶前做好準備,奶量直線上升
讓自己輕鬆餵,就是最佳哺乳姿勢
哺乳期常見的困擾
正確的無痛擠乳技巧
飲食及生活作息改變,有助奶量提升
寶寶拒吸另一側乳房,是因為太挑嘴嗎?
寶寶吸單側奶就飽,另一側是否要擠出來?
如何改善寶寶乳頭混淆問題?
解決寶寶愛咬媽媽乳頭的苦惱
不愛喝奶?三招搞定寶寶的厭奶反應
乳頭、乳暈水腫自救法
又塞奶了!這樣做讓乳塊退散
擊退頑固硬塊,跟石頭奶說掰掰
冷敷還是熱敷,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擺脫乳腺炎,不再痛不欲生
塞奶不處理,當心乳腺膿瘍
用對方法,高齡媽咪也能輕鬆哺乳
暫時無法親餵時,別操之過急
寶寶不在身邊,如何同步追奶?
新手媽媽常犯的錯誤
奶量衝不上來,先別操之過急
黃疸寶寶更應該多喝母乳
塞奶時別泡熱水澡
不要再用公式計算奶量了
「大姨媽」不是哺乳殺手
哺乳期別忘了補鈣
一定要學會的母乳保存法
不必在意前、後段奶,寶寶喝飽最重要
多久擠一次奶,沒有標準答案
半夜擠奶事半功倍?
過度清潔乳房,反而造成乳腺炎
乳頭出現小白點怎麼辦?
胸部感染念珠菌,可以繼續哺乳嗎?
掌握拍嗝技巧,避免寶寶溢、吐奶
母愛不間斷,孕期仍然可以哺乳
育嬰假結束前,先調整奶量
職場媽媽也可以不塞奶
告別母乳生活,聰明退奶不費力
預防走山,如何退奶不縮胸?
產後更輕鬆,健康動起來!
產後瘦身運動,幫助身體盡快恢復正常!
腹式呼吸
骨盆運動
頸部與上腹部運動
腿部運動
會陰肌肉收縮運動
腹部收縮運動
舒緩媽媽手
急性期:大拇指肌肉拉筋放鬆
急性期:大拇指外展運動
急性期:手腕、手指拉筋放鬆
緩解期:大拇指外展肌阻力運動
緩解期:握力訓練
防止走山的美胸運動
塑胸運動(產後第一天)
塑胸運動(產後第二天)
堅挺胸型運動
提胸運動
緊實胸型運動
集中胸型運動
重力豐胸運動
前言
快樂哺乳,人生就是彩色的
如果問一位新手媽媽,產後覺得最痛苦的事,我想很多人的答案都是「擠奶」吧!當塞奶、有硬塊時,因為害怕變成石頭奶,所以再痛也要用力把乳汁擠出來;此外,為了配合固定的擠奶時間,半夜還得摸黑起床,搞得天天睡眠不足。擠奶真是一條辛苦的道路啊!只是,媽媽們有沒有想過,哺乳真的需要這樣辛苦嗎?難道沒有無痛又輕鬆的泌乳方法嗎?
在成立自己的公司之前,我曾在月子中心工作,臨床經驗的累積讓我非常了解產後媽媽們的情況。由於現代家庭很多都只生一胎,產婦幾乎都是新手媽媽,大多都沒有哺乳的經驗,只能聽從醫院或月子中心護理人員的指導。但事實上,目前台灣的醫療人員醫護比不足,導致護理師臨床負荷過大,剛生產後媽媽的身體及傷口照顧已經讓護理人員忙得不可開交,乳腺的問題及衛教往往只能簡單帶過。但其實哺乳、泌乳是一個需要花時間跟耐心個別指導的專業領域,觸診及按摩手法也是一大學問,因為乳房裡除了乳腺還有淋巴、血管、脂肪墊跟結締組織,甚至亞洲女性高達七成以上胸部常有纖維性囊腫、水泡,結構非常複雜,若是手感及經驗度不夠的話,可能會誤以為較硬的組織就是塞奶。臨床人員處理塞奶的手法上常常硬推、硬擠,這樣不但會讓乳房組織更受傷,造成外觀瘀青與疼痛外,甚至讓乳腺發炎,同時也會讓新手媽媽在心中留下陰影,對哺乳加深恐懼的心理。
我會走上泌乳諮詢這條道路,也是因為這些原因。
從物理治療轉換跑道,成立工作室
我大學就讀物理治療系,畢業後就到骨科診所擔任物理治療師。在台灣,很多物理治療師的工作是根據醫囑操控機器,但其實物理治療最大的特色是「徒手治療」,大學四年期間,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及心力在學習這門專業,像是了解筋膜、肌腱等軟組織沾黏問題,或肌肉太過僵硬的緩解方法。
雖然我對物理治療師這個行業充滿了期待,但就業之後才發現實際工作內容跟想像有落差。正好此時,一位跟我感情不錯的學姐產後有塞奶的問題,在醫師的建議之下,她找了護理師擠奶,沒想到硬推之後卻演變成乳腺炎。由於讓護理師擠奶實在太痛了,她要求我模仿相同的手法幫她擠奶,雖然我已經手下留情,下手並沒有像護理師那麼重,但學姐還是不斷喊痛。不久後,學姐又介紹了另一位新手媽媽來找我,但因為跟對方並不是太熟悉,我在力道拿捏上就更加小心翼翼,不敢太過用力。這次沒有使勁硬擠,但乳腺還是疏通了!讓我很有成就感。
經過這兩次經驗,我開始回想,過去遇到因燙傷而造成組織沾黏的病患,在復健過程中,我是如何讓他們降低疼痛感呢?因此,我將乳房構造模擬成軟組織,並與乳房外科醫師共同討論,參考國外文獻及手法,創造了「無痛乳腺疏通」。當然,我的技巧還不夠純熟,還有很多需要修正的地方,但我體悟到擠奶成功與否不在於力道的大小,而是先了解乳房組織結構,找出真正病因,再來判斷是否擠以及如何擠。
因為對「產後泌乳」這塊領域產生了興趣,於是我便到月子中心擔任泌乳諮詢師的工作,期間擠過無數個產後媽媽的乳房,也幫她們解答了大大小小的疑惑。跟媽媽們親密接觸的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產後泌乳真的是一門相當專業的學問,如果處理不當的話,可能會衍生出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哺乳別忽視乳房健康
有一天,一位媽媽因乳房有硬塊而打電話來求助。
我聽了她的描述後,首先詢問:「妳是否看過醫師?」
她回答:「有的,醫師診斷後說是乳腺阻塞造成的硬塊。」
實際觸摸過她的乳房後,我感覺跟一般塞奶的情況不太一樣,不但硬塊不會移動,皮膚也有點乾燥。不過,當我提出疑問之後,這位媽媽卻十分肯定地告訴我,她前一天才看過婦產科醫師,並且照過超音波,絕對是硬塊沒錯!在她的堅持下,我試著花了一、兩個小時幫她處理,但硬塊卻完全沒有縮小的跡象。我依經驗及直覺判斷,這樣的情況不太對勁,於是強烈建議她再去找乳房外科確認一下。但由於她對前一位醫師的診斷堅信不疑,加上要照顧寶寶沒時間,所以就一直拖著。大約兩個月後,我帶她去找泌乳顧問諮詢,對方本身也是一位小兒科醫師,她看了這位媽媽的情況後,建議改以親餵加上掛奶的方式,認為哺乳時讓小朋友幫忙吸吮,硬塊自然而然就會消失。大約又過了一週後,媽媽的乳房開始發生變化,而且身體也越來越不舒服,此時她終於決定到大醫院看乳房外科,沒想到醫師當場就判定她應該是罹患了乳癌。經過一連串的檢查後,確診為猛爆型乳癌第三期,而且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這位媽媽就過世了。
這件事令我感到震驚難過,也覺得十分遺憾。生產後媽媽們的身心變化往往非常大,因此需要更留心照護。雖然有問題時可以去看醫師,但醫護人員要照顧的病患實在太多了,不太可能花太多的時間及心思在單一病患身上。泌乳諮詢顧問是跟媽媽們親密接觸的第一線工作人員,相較之下也能提供更多的時間,可以給予更體貼、更適合的照顧及建議,而這也是我決定成立自己的團隊的初衷。
當一個好媽媽,不只是注重哺乳而已,要學會愛護自己的乳房,才有能力給家人更多的愛,人生的色彩也才能更豐富!
親餵,最容易達到供需平衡 瑤瑤跟先生結婚後一直都沒有懷孕,經過不斷努力做人後,才終於有了寶寶。懷孕後,每次感覺到寶寶在肚子裡動來動去,她都十分感動,期待和孩子見面的那一天趕快到來。 瑤瑤身處的工作職場以女性居多,看到同事產後回來上班時會利用休息時間擠奶,她覺得若從一開始就瓶餵,寶寶就不用經歷從親餵轉瓶餵的過程,會比較順利一些。不過,也有親友勸她最好親餵,因為藉由寶寶的吸吮,奶水才會源源不絕,也才能達到供需平衡。身邊同樣有哺乳經驗的姐妹淘紛紛也給予意見,一開始讓瑤瑤不知所措,是否親餵才是最好的哺乳方式?瓶餵真的比較難供需平衡嗎? 看過不少案例之後,我深深覺得「供需平衡」是哺餵母乳最理想的境界,不必為了奶量而刻意拚命追奶;相反地,反而要視媽媽與寶寶自身的情況,調整餵奶的時間及次數。 如果是以最原始的狀態來看,親餵當然是最自然的方式。想想看,遠古時代的媽媽都是孩子餓了就抓過來吸奶,而且很少有吃不飽的情況發生。 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也有不少媽媽選擇把奶水擠出來瓶餵。其實,不管親餵或瓶餵,只要規律地將奶水移出,就能達到刺激乳腺的作用,無論是藉由寶寶吸吮或用手擠出來都行。 奶水分泌是有生理時鐘的,瓶餵的媽媽規律地排出奶水,就會慢慢讓身體習慣規律地製造分泌,因此奶水較少的媽媽,可以將擠乳次數變得密集、頻繁一些,進而刺激分泌的總量。 親餵是比較簡單自然的方式,只要寶寶有尋乳需求時抓過來吸奶,不必刻意去計算奶量,哺乳頻率自然與需求一致,就很容易達到供需平衡!這也突顯了「依需求餵食」的重要性。假設寶寶一天的奶量需求是六百cc,奶水較不足的媽咪,可能每次擠奶量只有五十cc,那麼就必須一天擠十二次,而另一位每次都能擠一百cc的媽咪,只要每天擠六次就夠了。這個舉例只是要讓媽媽們知道,每個人的天生產量本來就不一樣,寶寶的需求量也不一樣,所以每個人的哺乳頻率或擠奶頻率,須依「需求餵食」的觀念去執行,就能供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