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讀本 (新版)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住宅讀本 (新版)

作者:中村好文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13年05月30日
ISBN:9789866723896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60元

  村上春樹、導演伊丹十三、歌手一青窈的家屋設計師中村好文
  「什麼是好住宅的條件?」
  讓人安心舒適的居心地、家人齊聚融融的廚房、充滿人文味的觸感、打算相處很久的家具…
  這次,知名住宅建築師中村好文,透過優美的文字,搭配精緻的手繪圖和照片,帶你從住宅內部,考察好住宅的12項條件。
  中村好文對圍繞住宅和生活周邊的日常瑣事以及生活的微妙處有著特別的喜愛和觀察,所以在日本被稱之為「住宅設計師」。本書正是他多年思考「究竟什麼是好住宅的條件」、「什麼是居住所不能欠缺的條件」等問題而記下的觀察心得。
  他認為所謂「住宅」,並非只是把人的肉體放進去,在裡面過著日常生活的一個容器,它必須也是能夠讓人的心,安穩地、豐富地、融洽地繼續住下去的地方。所以他試圖以居住者的角度,列出了十二項觀察標準來討論「舒適住宅空間」所應具備的條件。
  總之,住宅的設計不再是能夠輕忽怠慢的領域,終於進入必須認真地重新思考的時代了。
  書中分為十二個章節,以居住者的角度來討論「舒適住宅空間」的十二項條件。
本書特色
  本書與其他建築類書籍不同之處,就在於作者天馬行空但又細膩敏感的心靈。作者所觀察的重點,常常是一般人不會注意到的細微處,例如水池中石塊該如何沉入水中、石牆接縫處須如何安排處理、無用之用的樓梯有何趣味等等。作者也會為了想實地走訪戒備森嚴不准參觀的建築而偽裝身分混進其中,更為了電影中一幕令他感動的畫面而走訪一處廢墟。隨著作者的敘述,頓時覺得那些建築不再只是建築,而是一位位老朋友,邀請你分享它們埋藏在各個角落的祕密和心情。
作者簡介
中村好文(Nakamura Yoshifumi)
  建築師,一九四八年生於日本千葉縣,一九七二年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建築系。一九七六年到一九八○年為止,在吉村順三設計事務所工作。一九八一年設立□□□□□□□(Lemming house)事務所。一九八七年以「三谷先生的家」獲得第一屆吉岡賞。一九九三年再以「一系列的住宅作品」獲得第十八屆吉田五十八賞特別賞。現在,擔任日本大學生產工學部居住空間設計課程教授。
  中村好文先生自學生時代起,就有志於把住宅設計和家具設計當作一生的工作。自創業以來,已經設計過百間以上的住宅以及各色各樣的家具。除了建築專業外,他還以喜愛旅行和料理、輕妙灑脫的隨筆作家身分而為人所知。
  從其著作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個纖細、柔和、風趣的藝術家,所以文章中常可以見到諸如遊戲之心、餘裕、自然體這樣的言詞。他每天和事務所的人一起用早餐,自己也參加抽籤以決定早餐的工作任務,有時擔任採買,有時擔任烹飪。他認為生活不只是工作,所以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乃是住宅設計上非常必要的條件。建造一個家最感愉快的是,能夠與住在那個家的spirit(靈魂或精神)相遇的瞬間。而所謂舒適的空間,就是能讓自己感覺自然的地方,所以他心中理想的家就是感覺像穿著牛仔褲這種居家服的家。
  他的主要建築作品有:「三谷□□的家」(1986)、「朝吹□□的家」(1991)、「清水高原的家」(1992)、「上總的家」(1993)、「今村家改修」(1994)、「美術館as it is」(1995)、「扇□谷的家」(2001)、「風子□□□」(2002)、「REI HUT」(2003)等。
譯者簡介
林錚顗
  台大歷史系畢業,東京大學東洋史學研究所碩士畢業。旅居西雅圖十餘年,為當地華文報紙《西華報》和《華聲報》撰寫評論、專欄多年。
  著有《水滸好漢不喝水》。譯有《住宅巡禮1和2》、《住宅讀本》、《鏡像下的日本人》、《西洋住居史》、《罪惡的代價》、《隱私不保的年代》、《昭和史》、《自然的建築》、《隈研吾》、《日本該如何與中國打交道》等。

1 風景∕對我來說,「風」和旅行有著密切相關的感覺,在旅行時我會想到各種與風有關的字彙,譬如風光、風物、風土、風俗……等等這些。這這個角度講回建築上面,也可適用。風土是指住宅建築的適切性,風與光可指一般人都能享受到的住宅設計。
2  ONE ROOM∕以Philip Johnson的GLASS HOUSE為例說明。(One Room指的應該是房子內部不隔間,一棟就是一間。)
3 感覺∕日文的漢字為「居心地」,指的是在房子當中,可以放鬆自己與寵物共處、獨自一人讀書,或是單純的和自己對話的地方。(Sun Room應該也算)
4 火∕這一章講的是暖爐的功能與重要性。
5 嬉遊心∕在設計的時候時常會以玩耍的角度來思考,但呈現出來的並不見得是一般人想像中的「遊戲」,比較像是功能性的延伸,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做了收納或是空間再利用等等的設計。
6 廚房和餐廳∕廚房通常具有散亂之美,餐桌則是一家團圓的地方。作者提到15年前在美國麻州曾看過某教徒家中的廚房半地下設計,極力推薦。
7 孩子∕為了孩子而做的居住設計,家具設計。(介紹了作者為知名的Chihiro美術館∕智廣美術館所設計的兒童家具)
8 觸感∕絕對不能讓住的人常常覺得好痛!譬如經常碰到桌角或是踢到什麼。其他像是住起來莫名覺得冷,這種也不行。
9 壁龕∕其實是小型的矮櫃,日本通常鑲嵌在牆上,作為意境上的裝飾,調和空間。
10 家具∕家具和住宅設計應該是一體的,在設計上應該一起考慮進去。二十世紀偉大的建築家,常也會有家具設計的作品。
11 長久居住∕這裡指的比較像是為了居住者的舒適,古老的房子若不堪使用,將原有的優點留下,因應現居者的要求與狀況而做的增建或改建。
12 光線∕日文中的「Agari」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然的明亮,一種指的是燈光。就設計上兩種光線的應用方式不盡相同,感覺上也各有千秋。

推薦序
「感覺」優質住宅的生命氣息∕張珩(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
  以大眾為對象的建築讀本,通常告訴讀者如何去「欣賞」,喜歡強調設計手法和效果,基本上將建築當成被欣賞的「物體」。本書作者中村先生卻認為「住宅」不只是單純的物理空間而已,而是會散發生命氣息的「生命體」。所以這本「住宅讀本」由感性的角度,帶領著讀者去「感覺」優質住宅所散發的生命氣息。其內容不但適合一般大眾閱讀,同時也極適合建築專業者省思。
  「中村先生」
  作者中村先生是長年從事住宅設計的建築師,多才多藝的他也熱愛設計住宅中的家具以及與居住有關的各種物品或裝置,是一個十足「有人情味」的建築師。他認為「住宅如果只是一個沒有浪費、嚴謹實在、專講實用的『盒子』,總覺得有點無趣」。所以他的作品中常有「遊戲心」的介入,讓人覺得有種「內斂的幽默感」。相對於令人喘不過氣的建築專論,中村先生的文章非常清新易懂,讀起來沒有負擔,像是聽老朋友娓娓道來一般,有趣而生動。
  何謂好住宅?
  身為「建築教育者」與「居住環境研究者」,我也常自問「何謂好住宅?」。對於學者而言,這個問題很難三言兩語講完,非得用複雜的方式加以評估不可。然而中村先生卻很輕鬆自然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說:「所謂『住宅』並非只是一個將人的肉體放進去,在裡面過日常生活的容器。它必須也是個能夠讓人的心安穩地、豐富地、融洽地持續住下去的地方。」尤其是最後面的這一段,是關於使用者「感覺」方面的需求,經常為人所忽略。他還說:「我們建築師傾向於只用合理性、機能性、便利性、舒適性、經濟性來思考住宅,而對於居住者來說,所謂好住宅卻是使用上方便、居住感良好、外觀漂亮的東西。」可見一般的建築師並不是真正瞭解使用者!
  在設計中融入「感覺」的建築師
  若能觸及建築給人的「感覺」,才有資格談論「人性建築」。「感覺」本來就是建築所應該探討的基本要素。好的建築會讓人產生強烈的正向「感覺」。就如同中村先生在書中所提出的,好的住宅必需有良好的「居住感」(居心地)。或如茱蒂.阿伯特造訪朋友家後所引發出「非常感動」的感覺。
  感覺需由「體驗」(experience)而獲得,是一種「認知」(cognition),受個人特性、經驗的影響。可以學習、理解,卻相當抽象,除了使用文字以外,非常不易表達與展示。與「感覺」類似又常相互混淆的「視覺」(visual perception),其實是「感知」(perception)的一種。雖然人有多種感官,但建所談的卻獨偏「視覺」,其他感官如「聽覺」、「觸覺」、「嗅覺」與「味覺」,除了少數作品以外,幾乎沒有表現的空間。視覺的效果容易使用各種建築界常用的媒材來加以陳述與表現,也因而是建築訓練的重點目標之一。
  正因表現與掌握的難易程度,建築界逐漸少談只能用文字表達的「感覺」,而偏向僅談易用2D、3D媒材表現的「視覺」。具有處理「感覺」的能力,又重視使用者「感覺」的建築師正迅速流失中。中村先生是個令人驚喜的例外。他不但以「感覺」貫串全書,精細的描寫各個作品給人的感覺,也在他自己的作品中,用心地驗證他對於感覺的看法,為建築界提供了稀有的「感覺教材」。
  「大師」、「名作」的魔咒
  在特殊的氣氛影響下,目前在地社會非常強調「大師」與「名牌」,因而養成社會上獨重「大師」、「名牌」的陋習,而對於作品本身卻不具基本的欣賞與品味能力。市面上充斥著庸俗的商業產品,只要是名牌、大師之作,似乎就與「好」劃上等號,大家趨之若鶩,建築界也不例外。
  中村先生的與眾不同,在於他並未一眛地介紹名作,也沒有一概抹煞大師的成就。先生相當客觀地帶著讀者進入主觀的「感覺世界」。他告訴讀者這棟建築因為這樣設計,所以給人這樣的感覺。讓讀者慢慢體會,也因而能逐漸學習對空間的「感受」。每個人對客觀的建築環境感覺會是不一樣的,讀者可以和中村先生的感覺比一比。有了「感覺能力」以後,讀者就可以在越來越絢麗、卻越來越冷感的環境中,「感覺」到建築與空間的「氣息」了。建築成了可以與你相融的生命體,它活起來了,因為你可以「感覺」它。
(節錄自《住宅讀本》)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