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大衛.哈維讀《資本論》:講授《資本論》40年的世界級馬克思研究權威,帶你在資本主義病入膏肓的時代,從頭細讀馬克思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跟著大衛.哈維讀《資本論》:講授《資本論》40年的世界級馬克思研究權威,帶你在資本主義病入膏肓的時代,從頭細讀馬克思

作者:大衛.哈維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19年02月14日
ISBN:9789864893195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78元

  「我的目標是讓你去讀卡爾.馬克思的著作《資本論》第一卷,
  而且是讀馬克思自己說的話。」
  ──大衛.哈維

  【想看懂《資本論》,先讀這一本。為什麼?】

  ☆大衛.哈維是閱讀《資本論》的最佳引導者
  現今全球化的資本主義比過去一個半世紀更接近《資本論》的描述,此時重讀《資本論》,可透過馬克思的觀點深入了解眼前的世界。然而,很多人談論馬克思的《資本論》,卻很少人真正讀過。

  大衛.哈維是研究馬克思的權威。從一九七一年起,他就在紐約、巴爾的摩等地知名大學講授《資本論》,更著有多本馬克思相關作品,可說盡得馬克思的思想精髓。

  他的線上公開課程點閱率超過600,000次,但本書補充了課堂上沒談到的內容,以及他更進一步的想法,可說是閱讀《資本論》的最佳入門途徑。

  ☆採取開放態度,進入《資本論》的豐富內容
  哈維認為,《資本論》是一部內容豐富、面向多元的著作,但閱讀節錄或抽象說明,和閱讀完整的《資本論》,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如果能站在更廣的論述脈絡下,就會開始以嶄新的眼光看待字句。

  他說:「檢視馬克思說的話,你必須竭盡全力,超越特定學科系所及本身的知識養成,更重要的是超越個人(無論身為勞工、社區幹事或資本主義企業家)的經驗史能夠輕易理解的方式。以如此開放的立場閱讀《資本論》有一個重要的理由:其實它的內容豐富程度令人驚歎。」

  ☆從不同觀點,讀出屬於自己的《資本論》
  四十多年來,大衛.哈維面對來自各種背景的學生,累積出講授這本著作的多元經驗,最令他著迷的,是不同團體會在《資本論》中看見不同東西:「不同學科觀點之所以經常有效呈現馬克思思想的不同面向,正是因為他的寫作基礎來自極為多元豐富的批判思考傳統。」

  此外,他也根據《資本論》出版150年來的全球變化,不斷重新解讀,透過新的體悟來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對我而言,那樣的學習從未結束。⋯⋯我想鼓勵你親自閱讀原典,直接與馬克思的文字奮戰,如此一來,對於他的思想,你會開始形成自己的理解。」

  我們面臨的歷史與知識氛圍充滿前所未有的問題與危險,
  所以我們閱讀《資本論》的方式也需要轉變與調適。
  因為世界永遠在變,沒有(甚至不可能有)最終且明確的讀法。
  ──大衛.哈維

本書特色

  ☆用馬克思解說馬克思,用文本解釋文本
  ☆全球學者引用頻率最高
  ☆《資本論》線上課程點閱率超過600,000次,字幕翻譯語言超過100種

好評推薦

  「哈維在他的領域激發了革命,激勵了一個世代的基進知識分子。」──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 作家、記者、社會活動家)

  「大衛.哈維是學者型的基進份子;他的作品由事實及反覆思索後的觀點組成,絕無新聞報導式的陳腔濫調。」──理查.桑內特(Richard Sennett, 倫敦政經學院教授)

  「絕對是馬克思《資本論》數一數二的伴讀作品。」──喬書亞.克洛佛(Joshua Clover, 詩人、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

  「很少人能像大衛.哈維一樣洞悉當代文化理論與批評的核心,他帶來震撼,也帶來啟發。」──艾德華.蘇雅(Edward Soja,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

  「無論有沒有看線上課程,無論有沒有讀《資本論》,這本書本身就是獨一無二的。」──Lionel D. Youst(amazon書評)

  「儘管《資本論》出版於一八六○年代,但哈維技巧高明地展現馬克思如何建構需求等資本主義運作模式。」──Charles E. Coulter(amazon書評)

 

作者簡介

大衞.哈維(David Harvey)

  馬克斯研究權威、紐約市立大學(CUNY)研究生中心特聘教授,除了教學也勤於寫作,著作包括《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Seventeen Contradictions and the End of Capitalism)、《資本之謎》(The Enigma of Capital)、《挑戰資本主義:大衛哈維精選文集》(The Ways of the World)等數十種。

  哈維在紐約市立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一流學府講授《資本論》超過四十年,擅長以馬克思理論剖析都市發展、地理空間、全球化、金融市場危機、新帝國主義的形成⋯⋯等議題,視野開闊,獨具創見。

  近年他更成立個人網頁,透過網路分享研究心得,並上傳他講述《資本論》的公開課程,點閱率超過六十萬次。
大衛.哈維網頁:davidharvey.org

譯者簡介

胡訢諄

  中正大學哲學系學士、碩士,英國愛丁堡大學翻譯研究碩士。譯作十餘,如《香吉士一家人》、《漫遊歐洲一千年》、《心碎史》、《理想的告別》等。
 

【作者序】展開《資本論》閱讀之旅的伙伴
【前言】學習馬克思的方法如何運作
 
資本論第一篇
一、商品和交換
第一章 商品
第二章 交換過程
 
二、貨幣
第三章 貨幣或商品流通
 
資本論第二篇
三、從資本到勞動力
第四章 資本的總公式
第五章 總公式的矛盾
第六章 勞動力的買和賣
 
資本論第三篇
四、勞動過程和剩餘價值生產
第七章 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
資本主義形式的勞動過程
第八章、第九章 不變資本,可變資本,以及剩餘價值率
 
五、工作日
第十章 工作日
第十一章 剩餘價值率和剩餘價值量
 
資本論第四篇
六、相對剩餘價值
第十二章 相對剩餘價值的概念
第十三章 協作
第十四章 分工和工場手工業
 
七、技術揭示的事
第十五章 機器和大工業
第一至三節 機器的發展、機器的價值向產品的轉移、機器生產對工人的直接影響
 
八、機器和大工業
第四—十節 工人、工廠、工業
資本論第五~八篇
 
九、從絕對與相對剩餘價值到資本積累
第十九-二十二章 工資
第七篇 資本的積累過程
第二十三章 簡單再生產
第二十四章 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
 
十、資本主義積累
第二十五章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
 
十一、原始積累的祕密
第二十七~三十三章 原始積累
評注
 
心得與預測
(一)最初的貨幣從哪裡來?
(二)勞動力從哪裡來?
(三)生產工具取得
(四)自然資源短缺
(五)技術的問題
(六)資本家失去對勞動過程的控制
(七)實現與有效需求的問題
(八)信用系統的資本集中
整體的資本流通
 
譯名對照
 
◎本書作者引用之英文版《資本論》的篇章名、編號,與繁體中文版《資本論》略有不同,為方便讀者對照閱讀,本書會在相異處加注說明,引文則於文後括弧內標示中文版對應頁碼。
 

作者序

展開《資本論》閱讀之旅的伙伴

  每年我都會為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一卷開課,當它的課程錄影準備上線的消息傳開後,沃索出版社(Verso)來找我,問我有沒有興趣為這門課出書。基於許多理由,我接受了這個提議。

  首先是,經濟逐漸衰退,即使不到蕭條,眼看也將開始演變為全球危機。這樣的背景帶動了分析馬克思的潮流,希望有助於我們了解當下困境的源頭。然而,問題在於,過去這三十年以來,尤其是柏林圍牆倒塌與冷戰結束之後,馬克思思想並不受歡迎,這段時期也不是其思想的興盛期,對馬克思革命政治學當然更不利。結果,整個較年輕的世代,成長過程沒有機會接觸馬克思的政治經濟理論,更不用說學習了。因此,現在似乎是為《資本論》寫一本指南的合適時機,藉此為這個世代打開大門,讓他們自己探索馬克思在說什麼。

  就另一層意義來說,在這個時機重新評價馬克思的著作也很合適。一九七○年代,馬克思主義運動遭到激烈反對,內部也分裂成諸多派別,不只影響政治實踐,也左右理論方向。如今這些紛亂已逐漸褪色,馬克思主義運動也想要追求純粹的學術研究。如此一來,馬克思思想在艱難時期仍能持續得到關注,但另一方面,代價就是出現晦澀難解且往往高度抽象的論述與思索。我的感覺是,現在想讀馬克思的人較感興趣的是實務參與,這不代表他們害怕抽象思想,而是他們覺得學術研究既無趣又無關。許多學生與社運人士急切希望獲得堅固的理論基礎,以便更適切理解一切之間的關連,並且為他們自己特定的關注主題與政治工作實踐找到定位與脈絡。我希望本書呈現的馬克思理論基礎能對他們有所助益。

  寫作時,我以卡塔琳娜•波德斯基(Katharina Bodirsky)為二○○七年春季課程錄音所做的轉錄文字為基礎(非常感謝她)。影音課程(見davidharvey.org)由克李斯•卡洛素(Chris Caruso)籌畫(網頁也由他設計),由紐約的貧民大學(University of the Poor)傳播學院與費城的媒體行動計畫(Media Mobilizing Project)拍攝,並於二○○七年秋天上線。在此感謝克李斯和其他志願參與這項計畫的人。

  然而,錄音檔和影音課程兩個版本差異極大。主要原因是我上課時總是有些即興,會因為政經事件或我個人當時的興趣(甚至是突出其來的念頭),聚焦於文本的不同面向,課堂討論時也常將重點帶往意想不到的方向。可惜篇幅有限,無法納入這些討論,但有幾個地方我還是把適合的要素融入了本書。雖然寫作時我以錄音檔為主,不過也添加了影音課程的材料。當然,錄音文字紀錄的編輯必須非常嚴格,一來因為受限於於篇幅,二來因為口說轉為文字的過程經歷許多修改,某些情況甚至有了大幅的更動。此外,我也想藉這個機會釐清一些課堂上沒談的內容,並在各處補充更進一步的想法。這堂課使用的課本是班•福克斯(Ben Fowkes)的譯本,初版由鵜鶘出版社(Pelican Books)聯合《新左派評論》(New Left Review)雜誌於一九七六年發行,一九七七年經典出版社(Vintage)再版,一九九二年又於企鵝出版社的「企鵝經典系列」問世。本書內文提到的頁碼就是出自這些版本。

  我希望這本「伴讀」—我真的認為這是閱讀之旅的伙伴,而非導讀或詮釋—能夠成為入門,幫助每位想走上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之路的人。我努力以引導的方式來呈現,但也希望不會過分簡化。此外,我沒有深入考慮各種文本詮釋的爭議。讀者必須了解,這裡呈現的並不是中立的詮釋,這樣的讀法,來自於我面對各種不同背景的學生(我非常感謝他們,因為他們也教我很多)、超過四十年教授《資本論》的經驗,以及試圖利用馬克思思想發展的關於政治行動的學術研究。我無意說服人們採納我個人獨特的觀點。有些人急於在個人生活的特定情境中,竭盡所能建構最有意義且有用的詮釋,我的理想是希望我的觀點能夠成為他們進入《資本論》的工具。如果多多少少能夠做到這一點,我會非常高興。
 

一、商品和交換 讓我從第一章第一節開始析毫剖釐。我這麼做,部分是因為馬克思在這裡闡述了基礎範疇,但他的寫法不僅先驗,也有點隱晦難解,你要不就全盤接受,要不就全盤否定,因此需要詳細說明。不過我也希望可以讓你盡快習慣這樣細讀,因為想理解《資本論》,就有必要深入細節閱讀。總之,別擔心,我不會一直逼得那麼緊! 馬克思先驗的理論就從商品開始。他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們的研究就從分析商品開始。」(第三九頁)不過,要注意這段話的用詞。「表現為」(appear)出現了兩次,而且很明顯的,「表現為」不等於「就是」。選用這個詞—而且要留意這個詞,因為馬克思在《資本論》通篇反覆使用它—表示,在表面的樣子之下,其他事情正在發生。我們立刻會因而受引導去思考:那可能是什麼事情?另外還要注意,馬克思只關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他不關心古代的生產方式、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甚或混合的生產方式,而只關心相當純粹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繼續往下讀時,請謹記這一點。 從商品開始談起,其實非常有用,因為每個人每天都會接觸商品,都有相關的經驗,生活中無處不受商品團團包圍。我們花時間購物、選物,也花了很多時間想著要買什麼、不買什麼。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中,商品形態無所不在。馬克思選擇這個公分母,是我們全體都熟悉共通的,無論階級、種族、性別、宗教、國籍、性傾向或其他。我們不僅從日常生活中認識商品,商品也是我們生存之必需:我們必須購買商品才能活命。 商品在市場中買賣。一個問題隨即出現:這是什麼樣的經濟交易?商品是符合人類想要、需要、欲求的東西;它是身外之物,是我們取得之後占有的東西。不過馬克思立刻聲明,他不在乎「這種需要的性質如何,例如是由胃產生還是由幻想產生」(第三九頁),他只對簡單的事實感興趣:人們購買商品,以及這個行為是人類生活的根基。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