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迷:如何正常地愛與被愛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執迷:如何正常地愛與被愛
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經典著作《強迫的愛》重新編輯,再度面世!她的作品曾被翻譯成15種文字,在多國發行,給處於感情迷茫期、脆弱期的人們開出一劑良藥!
這本書是蘇珊·福沃德博士寫給所有被過度的激情控制、捆綁的人們,告訴他們如何不再被愛所傷,被情所困。
國家二級婚姻家庭諮詢師、親密關係專欄作家周麗媛作序推薦!
本書是蘇珊·福沃德博士給處於感情迷茫期、脆弱期的人們開出的一劑良藥!
真正的愛情也許並不完美,但決不應發展成充滿執迷、威逼、控制,甚至暴力傷害的關係。蘇珊·福沃德博士擁有20年情感諮詢的職業經驗,接到過無數癡男怨女的求助。這些人最終都修補了感情的創傷,重新獲得了身心自由。
如果你身處類似的情感困境,無論是自己有執迷傾向,還是不幸成為執迷者的目標,這本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書都能夠寬慰你、幫助你,帶你走出心牢,重獲幸福。
那些相殺相虐的愛情故事背後,都是他們內心對愛的極致渴望。就像蘇珊博士在這本書中所分析的,這些執迷愛戀者由於童年時期經歷過種種創傷,種下了這樣一個核心情結:害怕被拋棄。當他們遇到心動之人時,被愛的渴望被喚醒,由於擔心自己再度被拋棄,所以處處逢迎。如果對方不接受或者提出分手,必將撕開他們曾經的創傷。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二次傷害,而這也加劇了他們的極端化。
——周麗媛,國家二級婚姻家庭諮詢師,親密關係專欄作家
執迷的愛看似充滿激情、浪漫無比,一旦深入,就會讓人陷入感情的糾葛、焦慮與窒息之中。正如作者所說,他們缺少了健康關係當中的“現實感”,在理想中完美了自己的愛人,並且認定一旦失去就再也無法獲得替代。
——豆瓣網友
從追求到報復,有多少人能發現自己的這種變化呢?
——讀者評論
蘇珊·福沃德
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她的著作有《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依戀:為什麼我們愛得如此卑微》《如何識破男人的謊言》《金錢魔鬼》《情感勒索》等。本書曾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目前,她的作品已被翻譯成1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
她經常出現在媒體訪談節目中,曾在美國廣播公司主持談話節目長達6年,並在美國加州成立了私人性虐待診療中心。
克雷格·巴克
影視編劇兼製片人,他曾為全美許多雜誌和報紙撰寫文章,探討人類行為問題,現居於美國洛杉磯。他曾與蘇珊·福沃德合著過多部作品,如《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金錢魔鬼》《對天真的背棄》等。
引言 執迷愛戀觸痛了每個人的神經
第一部分 四種執迷的愛戀者
第一章 瘋狂追求真愛
第二章 情感綁架
第三章 得不到就想毀掉
第四章 對方越壞我越愛
第二部分 被執迷者愛上的三種人
第五章 協同執迷者
第六章 猶豫不決的“目標”
第七章 遭受暴力脅迫的“目標”
第三部分 如何掙脫執迷愛戀的牢籠
第八章 執迷戀情的根源
第九章 制定治癒課程
第十章 關閉“執迷系統”
第十一章 正確評估戀情
第十二章 把執迷斬草除根
第十三章 找到真正的愛情
推薦序 願我們都不必被愛所傷、被情所困
周麗媛(心理諮詢師)
在多年的從業經歷中,我接待過不少這樣的來訪者:他們在愛中傾力付出,將追求的物件或伴侶視作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的人。他們總是能在與異性的交往中將“浪漫”發揮到極致,被追求的物件一般很難抵擋這樣愛意洶湧的攻勢。
“迷戀”與“執迷”雖然一字之隔,但相差甚遠。兩個人在經過愛情最初的迷戀期後,開始面對彼此真實的一面,許多隱藏的問題也會就此顯露。被追求者會發覺浪漫仍然以極端的形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上演,漸漸感覺疲憊不堪、難以招架。最終,他們發現自己需要付出很多虐心的代價,比如:失去私人空間、失去自由意志、被騷擾、被跟蹤,甚至被對方以生命為代價要脅不能分手。最痛苦的是,越是對這樣的人表示拒絕或者宣佈分手,對方越是拼命死纏爛打,沒完沒了,在分分合合的故事裡來回糾纏。
如果客觀地評價,這種特質的來訪者本質上都沒有惡意,而且往往在戀愛開始的時候體貼、隱忍、善良,像個完美的戀人。聽著他們的故事,我的心情就像坐過山車一樣起起伏伏,又好像瓊瑤電視劇的現場觀眾,觀賞著一幕幕海枯石爛的精彩愛情故事。而那些相殺相虐的愛情故事背後,都是他們內心對愛的極致渴望。就像蘇珊博士在這本書中所分析的,這些執迷愛戀者由於童年時期經歷過種種創傷,種下了這樣一個核心情結:害怕被拋棄。當他們遇到心動之人時,被愛的渴望被喚醒,由於擔心自己再度被拋棄,所以處處逢迎。如果對方不接受或者提出分手,必將撕開他們曾經的創傷。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二次傷害,而這也加劇了他們的極端化。他們會選擇性地關注曾經和伴侶海誓山盟的部分,也會合理化戀人向他們提出分手的理由,就是無法去反思自己的行為如何激怒對方,最後讓對方關上了心門。他們一直陷入在對愛的極度渴望裡,其他一切都不重要,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
當然,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蘇珊博士在此書中也分析了那些被執迷者盯上的“目標”的共同特徵。在看這部分的內容的時候,我總是能想起曾經的好朋友小玉,她情竇初開便總是能遇到對她好得離譜的男孩,他們瘋狂而浪漫的追求行為讓閨蜜們豔羨不已。我有幸比其他姑娘知道得更多。很多女孩子羡慕追她的男孩手捧鮮花站在樓下等她,暴曬一下午也不離去,卻不知前一天那個男孩跟她鬧了整個通宵,就因為她跟鄰座的男生聊了會兒天。很多年裡,我都是她類似愛情故事的見證人,年少的我總是勸她下次要吸取教訓,再找男朋友時要睜大眼睛。但往往這樣的男孩對她有著致命的魔力,令她在被追求之後就撲通一下跳入了同樣的陷阱。蘇珊博士在文中對小玉這樣的“目標”的心路歷程做了詳盡的分析,他們往往具有共同的特徵:無視自己的需求,力求證明自己與眾不同,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更健康的愛情。他們被定義為“協同執迷者”,如果沒有他們,執迷者也就不復存在。
心理學上將這樣的關係稱為“施受虐”。同執迷者一樣,協同執迷者也有內心的創傷按鈕,他們同樣對愛懷著極度的渴望,也同樣來源於幼年時缺失的愛和安全感。由於小時候對父母“不負責”的行為的印象太深,他們沒有能力辨別出健康的愛是什麼樣子的,在他們眼裡猜忌、指責、妒忌和愛是一回事。有些協同執迷者意識到自己的愛情是有問題的,但仍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對方,這樣的人往往是在重複童年時父母的行為:一個善良的母親千方百計去拯救虐待她的父親。很耳熟吧?就是聖母與渣男的故事。
蘇珊博士在此書中不僅將執迷者和執迷者“目標”的問題詳盡分析,將問題的根源層層揭示,還將執迷者的行為、想法和感受之間的轉化表述得通俗易懂。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善於從幾個典型案例入手,從分析症狀、根源到最後治療的過程,有始有終。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像親身體會了一次心理諮詢一樣。如果通篇閱讀,相信對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治癒作用。
很多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側重於分析和解釋原因,卻不太涉及問題的解決方法,也許是考慮到職業機密。蘇珊博士無私分享出很多在心理諮詢中常用的方法,這些方法安全可靠、簡便易行,讓人從中受益。比如,在治癒父母關係的環節裡蘇珊博士建議給父母寫信,這在臨床實踐中非常好用。我們每個人在寫信的過程中都會爆發大量的感受,由此帶動的情感流動是對積壓情緒最有效的疏理。我將其比作“掃垃圾”,這些垃圾可能已經堆在我們的心裡幾十年了,我們的文化不允許表達,不允許釋放,但它們卻真真實實存在。一旦投射到親密關係中去,會讓你的親密愛人為你在原生家庭所遭受的際遇買單,這既不公平也有害於彼此關係的健康。當然,並不是說寫信就得把它寄給父母,想必我們的父母也是承受不了的。這在心理問題處理上也不必要。其實,心理治療處理的是當年那些以孩子的視角看問題而產生的感受,把這些感受處理完,就像把垃圾倒完一樣。當你把事情說出來的時候,就不會再被它影響。像這樣切實可行且深具治癒作用的方法,蘇珊博士分享了十多種。
真心希望這本書能幫助眾多身陷執迷愛戀的癡男怨女們,從面對自己的創傷情結開始,選擇健康美好的戀愛。我也有一個奢望,希望已經斷聯多年的朋友小玉能看到這本書,希望我們都不必被愛所傷、被情所困,學會正常地愛與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