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中國醫藥大學眼科門診表?推薦回答

作者:魏昂德

  「失敗者」毛澤東   1949 年,毛澤東在內戰失敗的邊緣贏得勝利;七年後,他卻在勝利的邊緣一再遭遇慘敗。無論毛澤東想做什麼,他的初衷與事態的走向總是背道而馳,他的每一種對策,都導向更大的災難……原因何在?   本書以社會結構關係為主線,敘述1949–1976 年間毛澤東革命政權的興衰。這個時代既取得驚人的成就,也發生了史無前例的災難和動盪。原因錯綜複雜,然而高高在上、主導一切的正是...

作者:鄧津華

  在這些以單一族裔身分為常規,   異族通婚被投以猜疑甚至敵意的社會裡,   跨國、跨種族家庭要如何協商其身分認同?     當今新的「雙族裔」時尚蔚為風潮,「歐亞混血」成為跨國資本主義體制的典範。混種主體的形象發揮隱喻作用,象徵全球化時代各種文化、語言和資本之間的交流日盛。然而回溯至一百多年前的時空,卻非如此。     十九世紀後半,貿易、帝國擴張、傳教運動、全球勞工遷徙和海外留學,使中...

作者:黃克武

  顧孟餘在近代中國的影響力縱橫政學兩界,然而在今天卻鮮有人知。     他曾為北京大學教授,一度與蔣夢麟、胡適齊名;抗戰時期又擔任中央大學校長。在蔡元培、李大釗的舉薦之下,他棄學從政,輔佐當時被視為孫中山接班人的汪精衛,成為國民黨左派領導人,力倡「民主勢力的養成與充實」。 1938 年底,汪精衛發表豔電、建立附日政權,顧孟餘苦勸不成,與之分道揚鑣,轉投蔣介石抗戰陣營。最終他對國共兩黨皆感失...

作者:廖宜方

當權的皇帝,為何要祭祀歷代帝王? 哪些前朝的帝王,應列入祭祀名單? 帝王如何祭祀?又在哪裡舉行祭典?     傳統中國當權在位的皇帝,尊崇的對象之一是他在歷史上的「前輩們」,即前朝的歷代帝王──始於最久遠的三皇五帝,直到前一個王朝的君主。舉行典禮,向這些帝王獻祭,是重要的國家祭典之一。     這種「帝王祭」,萌芽於五世紀末,七世紀成為官方典禮,並一直延續到1911年,有著近一千五百年的歷史...

作者:李峰

  「早期中國」指的是從人類歷史在中國開始到西元220年漢代結束。如果我們把中國歷史看作一個整體,那麼早期中國是整個歷史長河中跨度最長、社會變化和政治發展最激烈的時期。在這個長期的過程中,區域範圍內的原始文化特質被逐步改進,融合為有特色的中華文明。也就是說,現代中國社會和文化的根源都可以在這個中華文明的形成期內找到。   本書以早期中國走向更大規模和更複雜組織的社會發展過程為主軸,探索支持...

作者:丘培培蘇智良陳麗菲

  本書是關於日本帝國亞太戰爭期間性奴隸制度中國受害者的專著。全書通過十二位中國「慰安婦」倖存者的證言以及豐富的史料和調查實據,揭露了日本侵略軍對眾多女性的殘酷蹂躪,揭示日軍為推進侵略戰爭而有組織、有計劃地設立慰安所的事實。   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戰爭記憶〉概述了日本侵華戰爭與「慰安婦」制度的緊密聯繫、日軍大規模強徵「慰安婦」的事實、慰安所實況調查,以及「慰安婦」制度下駭人聽聞的性...

作者:王國斌

  「作者致力於『鑑往』如何可以『知來』 這項巨大課題,為往後『全球歷史變遷』歷史書寫可以如何更有啟發性,提供了相當多的洞見與建議。」——邱澎生   「作者首先從長時期的角度來觀察歷史變遷,也就是追溯明清時期到近、現代中國的歷史變遷;從比較史學的方法分析中國與歐洲近代史的發展異同;更重要的是他的著作充滿批判力,尤其是針對以西方中心觀所發展形成的世界史觀與社會科學理論;本書另一至為明顯的特點...

作者:丘為君

  「啟蒙」與其說是一種哲學現象,毋寧說更像是一種歷史現象──思想運動。   本書是一位戰後嬰兒潮知識分子對時代的反省。主要藉由近代中國「轉型時代」(1895-1925)這個知識場域,圍繞著啟蒙、理性與現代性這三項議題,對我們這個時代所出現的特殊面貌,作出宏觀與微觀的反思。   全書內容由兩個部分所組成,第一部分主要討論啟蒙運動的一般問題,特別集中在啟蒙、理性與現代性等三大議題。第二部分...

作者:許紀霖

  過去十多年,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中國的崛起,是否具備富強和文明?本書先從中國的歷史背景及地理文化講解中國的天下主義;然後從啟蒙主義說起,闡述文化和文明的區別,並指出建立文明社會所需的自由主義,從而深入講解中國建立文明 社會所需要的政策和制度。 作者簡介 許紀霖   華東師範大學紫江特聘教授、歷史系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

作者:殷海光

  《中國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最重要的專著,無論就思想史脈絡或是就殷海光個人的思想世界而言,本書都深具意義。   近代以來,「中西文化論爭」幾無已時。殷海光採取西方現代社會科學的概念及邏輯分析的方法,敘述討論十九世紀以降中國歷史文化的變遷,也從世界架構的視野,檢討思索中國文化的前景。他的思考研究,充分展現身處二十世紀中葉的華人知識分子,如何以科際整合的認知,借鑒現代社會科學的概念,論列中國...

作者:周錫瑞(Joseph W. Esherick)李皓天(Matthew T. Combs)

  歷史學家常常將注意力聚焦在那些爆發決定性事件的年份,如帝制崩潰的1911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的1937年和共產革命成功的1949年。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到那些不那麼具有「轉折意義」的年份,我們將會發現甚麼?   當前研究大多認為,中國政局在1944年到達了歷史進程的轉折點──國民黨的失敗和共產黨的勝利初顯端倪,戰後世界格局已然可以預見。本書則把聚焦點集中在更「平凡」的1943年:在這一年,...

作者:聶莉莉

  本書聚焦於建國初期的潘光旦、費孝通等社會學者,仔細地追踪了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與共產黨的體制相遇後是怎樣地迫於時勢進行思想改造而放棄了原有學問的軌跡,通過他們的「思想轉變」,重新審視中國革命的意義。--西澤治彥   本書是很了不起的著作,這是只有聶君能夠寫的,而且,也許是聶君一直想要寫出來的內容。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是有著歷史分量的。如書的副標題所示,本書圍繞著建國初期的潘光旦、費孝通...

作者:羅威廉

本書將英語學界的清史研究精華置入整體性的框架中, 提供我們不同於教科書習見說法的清史敘述。   本書是近半世紀西方清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將四十多年來英語清史學界研究的發展,整合到一套層次分明的架構之中,呈現包括社會史轉向、內亞轉向和歐亞轉向等三個重要的新取向。作者從這些觀點出發,把清帝國的歷史放入前後更長時段的中國史脈絡,以及更廣闊空間的全球性觀點來討論。   本書以帝國統治問題作為全...

作者:李鍌教授

台灣40年來經典國學教材,全球華人公認文化精粹中學開始奠定人格教育,立身處世一生受用◎本書緣起  ☆ 四書是南宋學者朱熹,自《禮記》取《大學》、《中庸》兩篇,和《論語》、《孟子》合編成書。此後,科舉命題多以此為據,成為知識份子必讀書籍。因四書內容涵蓋修身齊家、經世治國準則,有「中國聖經」之稱。  ☆ 一九七一年起,高中國文課程選錄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編纂為《中國文化...

作者:徐泓

  明代是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和「多元結構」的社會,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評價很不好的王朝,過去的歷史學家在評論明代歷史時,都指出這個王朝的許多缺點;然細究明代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卻也留下不少輝煌的成果,唯有堅守歷史學工作者的職業倫理,才能在評價明代的歷史地位時,得到和而不同的共識。   近年來,各大學與中央研究院大力推動明史研究,明史遂為中國史教學與研究的重心,而明史的教學與研究也日漸多樣化...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