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校園精神疾病?推薦回答

作者:林萬億、黃韻如等

  學校社會工作的建制是整個教育改革的一環,目的在建構完善的學校輔導團隊,終極價值是為了學生的權益保障。學校社會工作的發展是否順利,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一是學校社會工作者的學養、經驗、性格特質與生涯承諾;二是制度化的專業督導;三是政府的支持;四是學校體系的支持;五是社會福利體系的支持,亦即是否將學校社會工作納入兒童、少年與家庭服務的一環。  在這個依然重視升學率的時代,學生正面對諸多因個人、...

作者:(美)傑弗里·尤金尼德斯

繼《中性》、《處女自殺》之后尤金尼德斯備受期待的第三本小說,一群文科研究生畢業前后的煩惱,不時佐以哲學、符號學、心理學方面的前沿知識,也是一本厚實多汁的愛情小說。《婚變》講述以專出作家而聞名於世的美國布朗大學三位文科生畢業前后所經歷的波折與迷惘。「婚姻情節線」是英語專業的馬德琳的論文主題,她在論文中闡述婚姻情節對傳統小說的重要意義,現實中她也陷入婚戀困境。馬德琳與才智過人的倫納德盡管出身與個...

作者:幸佳慧李佳燕

我過動,我會讓世界更閃亮 10位過動兒真實心聲,用好故事突破親子教養迷思。 大人的陪伴與理解,永遠是孩子最有效的成長良藥。 幫助孩子了解更多與自己不同的孩子,建立同理心。   【動人故事結合專家建議,親子關係不緊張】   親愛大人,我有話要說!   親愛的老師,我已經很努力了,可是當你一直說「再努力一點」,我覺得好難過。   親愛的老師,我身體動來動去,不代表我耳朵沒聽你說話,...

作者:崔乘範

男生當什麼女性主義者? 正因為女性主義與男性的人生息息相關, 且能為男性解除枷鎖、得到不亞於女性的真正自由。 所以,無論男女,我們都應該成為女性主義者。   韓國江陵明倫高中有八百多名男學生,校園裡充斥著各種血氣方剛和習以為常的髒話,動不動就會聽到「幹爆」、「破處」、「吃了她」這樣的語彙。問他們為何要這樣說話,得到的都是「沒為什麼」、「好玩啊」、「聽起來很屌」之類的答案。   崔乘範是這...

作者:理查.威金森凱特.皮凱特

  《社會不平等:為何國家越富裕,社會問題越多》   我們以為生活品質不佳是我們努力得還不夠,   但事實是,在貧富落差懸殊的社會裡,   有錢人變得更有錢,窮人卻只會原地不動。     說來矛盾,身處物質與科技登峰造極的年代,我們卻察覺自己備受壓力煎熬、陷入憂鬱;時時擔心他人凝視的眼光,又對人際關係心存懷疑。我們的工時日益增加,焦慮卻絲毫不減;下班後,不由自主購物採買填補空虛的心靈、暴飲...

作者:陳柏亨

  「又一村」是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前臺北市立療養院)青少年日間病房的名字。所謂的日間病房,指的是患者白天來接受治療,夜間回家的慢性精神醫療復健設施,收治的多為罹患中度以上障礙的精神、情緒行為疾患的青少年。這個名字來自十多年前創設這個服務的醫療團隊創意的構思,顧名思義乃「柳暗花明」,露現希望與曙光之意。當時有鑑於精神疾病罹病年紀的不同,其復原的歷程也有所差異的經驗,在日間病房的服務模式...

作者:陳若璋

  作者過去32年曾任職於臺灣、清華、東華及慈濟大學,為專任之臨床與諮商心理學教授;其中有15年擔任清華、東華大學諮商中心主任。   作者在30年前,首先注意到臺灣婚暴對婦女、社會的傷害,後帶領婦女團體建制臺灣家庭暴力防治法及相關程序;又掀起社會大眾對性暴力及兒童性虐待的重視;並成為臺灣推動性侵加害者強制診療制度與運行之先驅者。作者持續對上述議題關注,並進行相關研究,加上諮商中心的工作經驗...

作者:貝塞爾‧范德寇

「創傷使我們不斷面對自己的脆弱,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冷酷, 但也使我們面對自己卓越的韌性。」   我們會如何描述受到創傷的人,「神經過敏」「想不開」「自怨自艾」「沉迷往事」?彷彿只要學會正向思考、彷彿只要有意志及勇氣、彷彿有了愛及陪伴,人就應該要能戰勝創傷,而被困在創傷中的人,若不是性格太軟弱,就是意在博取同情。   然而,創傷後壓力症(PTSD)不但存在,而且還是一連串真實的生理變化,不...

作者:蕭文教授總策畫

含諮商實務有聲圖書(二)學習手冊 ◆第一片:短期諮商     蕭文教授策畫 ◆第二片:諮商督導     蕭文教授策畫 ◆第三片:團體輔導     吳秀碧教授策畫 ◆第四片:行為改變技術   饒夢霞副教授策畫 ◆第五片:情緒管理     楊瑞珠教授策畫 ◆第六片:校園危機事件處理 吳英璋教授策畫 ◆第七片:親師溝通     鍾思嘉教授策畫 ◆第八片:兩性教育與輔導  陳皎眉教授策畫 ◆第九片:...

作者:凱特.費根

在IG上看起來快樂又完美的孩子,為什麼會想死?   即使在你眼中完美的人,其實都正在經歷一些掙扎 轟動全美,常春藤名校高材生自殺案完整紀實報導 揭露網路世代底下,看似完美的孩子,實則正在經歷崩裂的青春……     活在人手一機的網路時代,青少年身處真實世界的壓力中,卻要在網路虛擬空間裡維持歡樂的假象。唯有了解孩子為何掙扎,才能避免他們落入無解的循環中。     她,19歲,一個擁有完美...

作者:吳佳璇

  他,葉英□,是台灣精神醫學界備受敬仰的前輩;她,吳佳璇,是活躍而優秀的新生代精神科醫師。經過長達三年多的採訪、整理與撰寫,吳佳璇以本書作為向前輩致敬的獻禮,更為戰後台灣精神醫學的發展軌跡,留下彌足珍貴的紀錄。  葉英□生於日據時代,是台南望族的世家子弟,戰後成為台大醫院精神科最優秀的「四大天王」之一,並赴美加地區及歐洲各地留學考察,為台灣的精神醫療引進最新觀念及做法。  1969年,葉英...

作者:布魯斯.D.培理瑪亞.薩拉維茲丹尼爾.亞曼

傷痕累累的孩子,長大會好嗎? 壞掉的大人,能重新找回自己嗎?   ★父母、檢察官、警察、法官、社工、醫生、護士、教練、老師、決策者或政治人物都在讀!   ★多所大學和研究所的社會學、神經科學、心理學、犯罪學的必備教科書     你知道嗎?   全世界每4人就有1人,會在一生中經歷精神健康問題!   我們生活的每一天,都與許多遍體麟傷的孩子與大腦生病的人擦肩而過,   他們的外表與一般人無異...

作者:Bessel van der Kolk

「創傷使我們不斷面對自己的脆弱,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冷酷, 但也使我們面對自己卓越的韌性。」   我們會如何描述受到創傷的人,「神經過敏」「想不開」「自怨自艾」「沉迷往事」?彷彿只要學會正向思考、彷彿只要有意志及勇氣、彷彿有了愛及陪伴,人就應該要能戰勝創傷,而被困在創傷中的人,若不是性格太軟弱,就是意在博取同情。   然而,創傷後壓力症(PTSD)不但存在,而且還是一連串真實的生理變化,不...

作者:文榮光莊桂香

  因為腦海中掀起了現代醫學也不解的變化,這群身份殊異的作者們躁鬱、恐慌、幻聽......在自己的心裡迷了路。他們努力和蟄伏體內的疾病共處,同時仍不放棄自我,利用文字,或寫實描述身處憂鬱風暴中的心情和痛苦,或娓娓道出陪伴家屬的無奈與心酸,更以建設性的處方,帶出疾病的正面意義,終教讀者得以一窺總是遭污名化的精障者的內心世界。   第二屆另類文學獎的得獎作品,非常具有文學風采。首獎〈幸福的滋味〉...

作者:伊恩‧弗格森

二○二○年,憂鬱症將成為最主要的精神障礙 全球受憂鬱症所苦的人口已上升到三點五億!   是誰讓我們墜入痛苦深淵?   心衛工作者必讀的啟蒙之作,   拆解精神痛苦的社會根源   「罷工糾察線不見了,全都變成勞工額頭上的皺紋。」   在心理疾病高度汙名化的時代,無論是職場、校園霸凌,或是工作身心創傷,我們幾乎都忘了致病的最大成分不是自己的大腦,而是社會。特別是社會貧富不均加大,有錢人不...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