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躁狂症暴力?推薦回答
校園暴力的發生不是偶然,但也非必然, 必須適時且有計畫性的防範,才能確保校園安全。 透過本書的學習,可更有效的制定預防政策,防患於未然。 作者簡介 財團法人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 2003年,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與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台北律師公會共同組成「法治教育向下扎根特別委員會」,正式取得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授權,在臺灣翻譯出版「民主基礎-權威、隱私、責任、正...
佔領運動前後,基督教知識界討論紛陳,逐漸出現一種定性歸邊的局面,使得嚴肅的學問探索,變得情緒泛濫,甚至最終敵影幢幢。究竟藉理性辯論而得的「真理」在本質上是怎樣的一種知識?最終會否只淪為另一種理性暴力?探索「和平知識論」,就是願意承認我們並無一套客觀普遍公共的知識判準在手,而開始學習走向謙卑的對話,而非暴力的審判,甚至意圖泯絕對方的知識。 本書收錄了八位知識分子追尋知識途中的種種體驗...
非暴力就是不暴力嗎? 非暴力的生活是怎樣的? 在可見的將來,香港社會仍會身處種種政治矛盾和社會張力之中,且面對各種層面出現的暴力。不採用暴力來面對眼前的黑暗、目下的混亂,還有甚麼方式生活下去,叫我們可以孕育生命、醫治生命,而不致滅頂?本書匯聚了不同學者的聲音,為我們提供了某些自己可能沒有想過的看法,從而豐富對這一課題的想像。願意聆聽不一樣、異類的聲音,已經是踏出暴力圈子、朝向暴...
如何降低社會上的暴力行為 ◎研究已經證實暴力電玩或媒體傳播的暴力與社會上的暴力行為有關,雖然不是唯一因素,但暴力電玩的影響是可以控制跟改變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談暴力電玩對大腦的影響。 ◎前幾年發生無差別殺人事件後,台灣也引起關於暴力電玩的爭議與討論,藉由這本書可以釐清一些爭議。 ◎作者(以及相關研究者)並不是要完全限制暴力電玩,而是試圖去尋求可以降低暴力行為的方法。有鑑...
在名叫Z城的器皿裡,生長著叫做「殺戮」的永不凋謝的植物 「自2011年開始發生在阿拉伯國家的事件,彷彿回退到原始人、野蠻人般。一個人可以因為他人想法不同而搶劫或殺人,殺掉不屬於順尼派或不同想法的人。在在顯現出人類的仇恨。就像我說過的,這些行為及穆斯林對此的沉默顯示穆斯林深信伊斯蘭是唯一、完整的宗教,是真主為其信徒所選擇的宗教。好像沒有伊斯蘭就無法生存般。為何會認為沒有伊斯蘭的世界便會失...
香港主流的看法認為,家庭暴力源自家庭成員之間溝通不足或個人壓力。然而,官方數字顯示,家庭暴力的受害人主要是女性,反映家庭暴力可能是性別問題,與女性和男性在社會及家庭上處於不平等的位置有密切關係。女性受傳統思想影響,普遍以家庭完整為第一位,因而窒礙受虐婦女向外求助的決心。 本書從性別角度切入,探索「親密伴侶暴力」這議題,並提供家暴的最新官方數據,客觀地分析及了解家暴緣起。作者認為,唯...
成立於1928年的中央研究院,自始先天不良,任由政治強人玩弄股掌。加上後天失調,以致藏汙納垢! 創院三所之一的歷史語言研究所,向來掌握人文組院士提名、選舉之優勢,該組歷史學院士獨大,迫使其他學門仰其鼻息,造成為害院士選舉公平之濫觴! 歷史學院士中派閥以自體生殖,壯大家派。光余英時和許倬雲兩院士家,就有九人獲院士,開學術榮銜可以遺傳自家人的世界紀錄。 翁啟惠院長六年多來,...
不論我是誰的孩子,這副身體都是我的。 我們生而為人,但唯有努力才能成就人性。 我如何失去身體,又如何將身體的雙重失去縫合為一。 站在由女轉男的人生十字路口, 作者一邊拼湊自己身分, 一邊試著了解影響自己人生最大的兩個崩壞男人, 探問:「到底什麼才是男人?」 ◆曾獲浪達同志文學獎,並入圍2014年出版家週刊、科克斯書評、美國國家公共電台書評及 BuzzFee...
「我們得不到正義,只因為我們窮!」 當制度不再為平民設計,而是保護當權者, 別奢談司法公正、公民正義! 唯有終結暴力,從根本去建立秩序,才是解決貧窮的王道! ▪國際正義使命團創辦人暨總裁蓋瑞・豪根,為人權發聲的正義之作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美國前國務卿歐布萊特 強力推薦! ▪國內人權先鋒、學者專家 正義推薦 專文導讀 黃默/東吳大學端木愷講座教授、《台灣人權學刊》主編 專文推薦 賴...
《私密信件博物館》編輯全新企劃,跨時、跨地探索「沉默」多變樣貌的心靈旅程 最強烈、最切身的感受,為何總是最難以化為言語? 看似百無禁忌的現代語境中,性與死亡何以仍是難以啟齒的話題? 受到戰亂、災難、暴行創傷的倖存者,為什麼在訴說經歷時遭逢重重阻礙? 我們暢所欲言的能力如何被剝奪?又能夠如何尋回? 吳曉樂、林巧棠、陳思宏、陳潔晧──好評推薦 本書聚焦於一個看似抽象、但其實在人際活動中經...
「寫這本書的初衷,是期盼呈現研究成果,展現台灣實務處遇模式的現況,卻也因此迫使我對於既有知識進行系統性的整理,最後的成果比原先的預期更為豐碩;這本書主要為婚姻暴力領域的專業人員而寫,期盼他們在本書找到可用的助人策略和方法,而第一部分則可以適用每個人,讓我們更了解暴力現象、受暴者的反應,以及如何協助他們,畢竟暴力在我們周遭所在多有;若果如此,或許此書可以讓更多的人更了解自己,找到真愛,找到...
暴力犯罪或攻擊行為存在於遠古蠻荒社會乃至於現今,雖其盛行比率遠低於竊盜、詐欺或其他類型之財產犯罪,但因其獨特之暴戾性、殘忍性,故長久來一直是民眾最為恐懼的犯罪型態。晚近之暴力犯罪行為,已非單一現象,乃是具有多重態樣之表現,傳統的殺人、搶劫,固為暴力犯罪行為之一;職場暴行、幫派,甚至是恐怖活動,亦何嘗不是暴力之呈現。因此,面對暴力犯罪日漸多樣、惡質,於探究其原因及類型,實無法從單一角度為之...
這是所有立法、執法與司法人員都應該看的書! 暴力研究專家從大腦中尋找犯罪的可能性,善用生物社會的鑰匙打開犯罪原因的鎖; 透過改變大腦改變行為,才能預先防範、對症下藥。 罪惡的種子如何遺傳:追求獎賞的多巴胺就像加速油門,穩定情緒的血清素則是生物剎車,負責調節神經傳導物質的基因不正常,從大腦的基因結構到暴力的化學作用僅有一步之遙。 大腦出錯時有多暴力:反社會行為的大腦是由許多失...
「有史以來書寫暴力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現場影片×照片×訪談×文獻紀錄,近距離觀察逾30種類型的暴力演化從微觀分析到宏觀理論,深入赤裸而令人不安的人類衝突世界當我們說一個人「很暴力」的時候,究竟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少數人能夠操控暴力?暴力的導火線是哪些?嗜暴者有什麼特質?暴力如何成為東西方文化中精心計算的成分?從軍隊暴力、警察暴力、家庭暴力、校園霸凌、搶劫、運動暴力、恐怖攻擊到武裝衝突,深刻揭示無...
從不合作運動、公民不服從,到反氣候變遷運動……, 這些人面對不公不義,選擇捍衛自身權益而抗爭, 他們創造了歷史,也改變了世界, 讓我們知道,原來每一個人都是力量! 「這是一本振奮人心的非暴力抗爭簡史,內容從美國婦女參政權運動,一路涵蓋到全球規模的反氣候變遷運動。非暴力抗爭可能是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比核融合或基因序列更重要,讓我們得以打造一個更美好的二十一世紀。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