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躁狂症暴力?推薦回答

作者:美國公民教育中心財團法人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

  校園暴力的發生不是偶然,但也非必然,   必須適時且有計畫性的防範,才能確保校園安全。   透過本書的學習,可更有效的制定預防政策,防患於未然。 作者簡介 財團法人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   2003年,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與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台北律師公會共同組成「法治教育向下扎根特別委員會」,正式取得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授權,在臺灣翻譯出版「民主基礎-權威、隱私、責任、正...

作者:鄧紹光 黃伯農趙崇明禤智偉古斌羅秉祥龔立人陳韋安

  佔領運動前後,基督教知識界討論紛陳,逐漸出現一種定性歸邊的局面,使得嚴肅的學問探索,變得情緒泛濫,甚至最終敵影幢幢。究竟藉理性辯論而得的「真理」在本質上是怎樣的一種知識?最終會否只淪為另一種理性暴力?探索「和平知識論」,就是願意承認我們並無一套客觀普遍公共的知識判準在手,而開始學習走向謙卑的對話,而非暴力的審判,甚至意圖泯絕對方的知識。   本書收錄了八位知識分子追尋知識途中的種種體驗...

作者:趙崇明鄧瑞強謝木水盧允晞葉沛森龔立人邵樟平禤智偉劉進圖葉佘枝鳳

  非暴力就是不暴力嗎?   非暴力的生活是怎樣的?   在可見的將來,香港社會仍會身處種種政治矛盾和社會張力之中,且面對各種層面出現的暴力。不採用暴力來面對眼前的黑暗、目下的混亂,還有甚麼方式生活下去,叫我們可以孕育生命、醫治生命,而不致滅頂?本書匯聚了不同學者的聲音,為我們提供了某些自己可能沒有想過的看法,從而豐富對這一課題的想像。願意聆聽不一樣、異類的聲音,已經是踏出暴力圈子、朝向暴...

作者:戴夫‧葛洛斯曼

如何降低社會上的暴力行為   ◎研究已經證實暴力電玩或媒體傳播的暴力與社會上的暴力行為有關,雖然不是唯一因素,但暴力電玩的影響是可以控制跟改變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談暴力電玩對大腦的影響。   ◎前幾年發生無差別殺人事件後,台灣也引起關於暴力電玩的爭議與討論,藉由這本書可以釐清一些爭議。   ◎作者(以及相關研究者)並不是要完全限制暴力電玩,而是試圖去尋求可以降低暴力行為的方法。有鑑...

作者:阿多尼斯胡麗亞‧阿卜杜瓦西德

在名叫Z城的器皿裡,生長著叫做「殺戮」的永不凋謝的植物   「自2011年開始發生在阿拉伯國家的事件,彷彿回退到原始人、野蠻人般。一個人可以因為他人想法不同而搶劫或殺人,殺掉不屬於順尼派或不同想法的人。在在顯現出人類的仇恨。就像我說過的,這些行為及穆斯林對此的沉默顯示穆斯林深信伊斯蘭是唯一、完整的宗教,是真主為其信徒所選擇的宗教。好像沒有伊斯蘭就無法生存般。為何會認為沒有伊斯蘭的世界便會失...

作者:梁麗清

  香港主流的看法認為,家庭暴力源自家庭成員之間溝通不足或個人壓力。然而,官方數字顯示,家庭暴力的受害人主要是女性,反映家庭暴力可能是性別問題,與女性和男性在社會及家庭上處於不平等的位置有密切關係。女性受傳統思想影響,普遍以家庭完整為第一位,因而窒礙受虐婦女向外求助的決心。   本書從性別角度切入,探索「親密伴侶暴力」這議題,並提供家暴的最新官方數據,客觀地分析及了解家暴緣起。作者認為,唯...

作者:盧建榮

  成立於1928年的中央研究院,自始先天不良,任由政治強人玩弄股掌。加上後天失調,以致藏汙納垢!   創院三所之一的歷史語言研究所,向來掌握人文組院士提名、選舉之優勢,該組歷史學院士獨大,迫使其他學門仰其鼻息,造成為害院士選舉公平之濫觴!   歷史學院士中派閥以自體生殖,壯大家派。光余英時和許倬雲兩院士家,就有九人獲院士,開學術榮銜可以遺傳自家人的世界紀錄。   翁啟惠院長六年多來,...

作者:湯馬斯.佩吉.麥克比

  不論我是誰的孩子,這副身體都是我的。   我們生而為人,但唯有努力才能成就人性。   我如何失去身體,又如何將身體的雙重失去縫合為一。   站在由女轉男的人生十字路口,   作者一邊拼湊自己身分,   一邊試著了解影響自己人生最大的兩個崩壞男人,   探問:「到底什麼才是男人?」   ◆曾獲浪達同志文學獎,並入圍2014年出版家週刊、科克斯書評、美國國家公共電台書評及 BuzzFee...

作者:蓋瑞‧豪根維克多.布特羅斯

「我們得不到正義,只因為我們窮!」 當制度不再為平民設計,而是保護當權者, 別奢談司法公正、公民正義! 唯有終結暴力,從根本去建立秩序,才是解決貧窮的王道! ▪國際正義使命團創辦人暨總裁蓋瑞・豪根,為人權發聲的正義之作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美國前國務卿歐布萊特 強力推薦! ▪國內人權先鋒、學者專家 正義推薦   專文導讀 黃默/東吳大學端木愷講座教授、《台灣人權學刊》主編  專文推薦 賴...

作者:海莉葉‧蕭克羅斯

《私密信件博物館》編輯全新企劃,跨時、跨地探索「沉默」多變樣貌的心靈旅程 最強烈、最切身的感受,為何總是最難以化為言語? 看似百無禁忌的現代語境中,性與死亡何以仍是難以啟齒的話題? 受到戰亂、災難、暴行創傷的倖存者,為什麼在訴說經歷時遭逢重重阻礙? 我們暢所欲言的能力如何被剝奪?又能夠如何尋回? 吳曉樂、林巧棠、陳思宏、陳潔晧──好評推薦 本書聚焦於一個看似抽象、但其實在人際活動中經...

作者:宋麗玉

  「寫這本書的初衷,是期盼呈現研究成果,展現台灣實務處遇模式的現況,卻也因此迫使我對於既有知識進行系統性的整理,最後的成果比原先的預期更為豐碩;這本書主要為婚姻暴力領域的專業人員而寫,期盼他們在本書找到可用的助人策略和方法,而第一部分則可以適用每個人,讓我們更了解暴力現象、受暴者的反應,以及如何協助他們,畢竟暴力在我們周遭所在多有;若果如此,或許此書可以讓更多的人更了解自己,找到真愛,找到...

作者:楊士隆鄭添成陳巧雲鄭瑞隆李自強許華孚吳芝儀陳慈幸潘昱萱邱顯良程敬閏林明傑曾姿雅吳聖琪任全鈞王伯頎任怡靜蘇義淵楊曙銘王俸鋼鄭凱寶

  暴力犯罪或攻擊行為存在於遠古蠻荒社會乃至於現今,雖其盛行比率遠低於竊盜、詐欺或其他類型之財產犯罪,但因其獨特之暴戾性、殘忍性,故長久來一直是民眾最為恐懼的犯罪型態。晚近之暴力犯罪行為,已非單一現象,乃是具有多重態樣之表現,傳統的殺人、搶劫,固為暴力犯罪行為之一;職場暴行、幫派,甚至是恐怖活動,亦何嘗不是暴力之呈現。因此,面對暴力犯罪日漸多樣、惡質,於探究其原因及類型,實無法從單一角度為之...

作者:Adrian Raine

這是所有立法、執法與司法人員都應該看的書! 暴力研究專家從大腦中尋找犯罪的可能性,善用生物社會的鑰匙打開犯罪原因的鎖; 透過改變大腦改變行為,才能預先防範、對症下藥。     罪惡的種子如何遺傳:追求獎賞的多巴胺就像加速油門,穩定情緒的血清素則是生物剎車,負責調節神經傳導物質的基因不正常,從大腦的基因結構到暴力的化學作用僅有一步之遙。   大腦出錯時有多暴力:反社會行為的大腦是由許多失...

作者:蘭德爾‧柯林斯

「有史以來書寫暴力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現場影片×照片×訪談×文獻紀錄,近距離觀察逾30種類型的暴力演化從微觀分析到宏觀理論,深入赤裸而令人不安的人類衝突世界當我們說一個人「很暴力」的時候,究竟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少數人能夠操控暴力?暴力的導火線是哪些?嗜暴者有什麼特質?暴力如何成為東西方文化中精心計算的成分?從軍隊暴力、警察暴力、家庭暴力、校園霸凌、搶劫、運動暴力、恐怖攻擊到武裝衝突,深刻揭示無...

作者:托德‧哈薩克-洛威

  從不合作運動、公民不服從,到反氣候變遷運動……,   這些人面對不公不義,選擇捍衛自身權益而抗爭,   他們創造了歷史,也改變了世界,   讓我們知道,原來每一個人都是力量!     「這是一本振奮人心的非暴力抗爭簡史,內容從美國婦女參政權運動,一路涵蓋到全球規模的反氣候變遷運動。非暴力抗爭可能是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比核融合或基因序列更重要,讓我們得以打造一個更美好的二十一世紀。由...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