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常見精神疾病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三成兒童有精神疾患?政府的角色,不該丟完恐慌彈後就跑 ...

日前衛福部公布流行病學的調查報告,指出台灣有三分之一的兒童有精神疾患需要專業評估與協助,兒童最常見精神疾患包含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全產品速覽服務會員中心U利點數我的新聞歷史新聞活動專區udn粉絲團udnline好友新聞評論聯合新聞網願景工程轉角國際鳴人堂倡議家時事話題世界日報股市理財經濟日報網房地產基金中經社樂透發票生活娛樂噓!星聞優人物udnSTYLE500輯遊戲角落發燒車訊元氣網運動NBA台灣野球夢田運動筆記健行筆記閱讀創作讀書吧讀創故事udn部落格u值媒體聯合文學聯經出版聯文雜誌文創購物數位文創IP授權瘋活動售票網買東西報時光更多產品聯合知識庫聯合電子報聯合影音網聯合學苑有行旅APP行動網新冠肺炎時事觀察軍事評論鳴人放送法律評論鳴人選書影評作者群三成兒童有精神疾患?政府的角色,不該丟完恐慌彈後就跑王美恩20Jul,2017日前衛福部公布的調查報告指出,台灣有三分之一的兒童有精神疾患需要專業評估與協助。

圖/美聯社日前衛福部公布流行病學的調查報告,指出台灣有三分之一的兒童有精神疾患需要專業評估與協助,兒童最常見精神疾患包含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畏懼症、分離焦慮症、社交焦慮症等。

此項研究主責的是台大醫學院精神科高淑芬教授,高教授是過動症的專家,每當輿論在討論過動症用藥與否的爭議,高教授是呼籲要從生理、心理、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一起進行改善。

換言之,她不是「用藥派」的醫師,支持「全人」的治療觀點,她帶領的研究調查並不是要這「三分之一」的兒童被醫療藥物控制,她希望社會大眾更重視心理和社會層面的因素,並且「預防重於治療」,及早篩檢治療預防惡化,避免未來演變成更嚴重的精神疾病。

但這項研究公布後會不會引起「慮病風潮」?目前國內的醫院資源得以承接住大量家長帶著兒童到醫院問診做檢查嗎?如果精神疾病不是單一因素造成,檢查鑑定就要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各層面的問診與觀察,全國各地有足夠的跨專業團隊資源承接仔細的鑑定?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在官網的Q&A中有說明,光是過動症的診斷,國內兒少精神專科醫師並不足夠,所以家長常掛不到號。

此外,心理治療行為矯治人員不夠,社工無法落實親職輔導,專業資源不足下勢必壓縮問診時間,大量病患的壓力會不會反而導致以「用藥最快」的簡易思考來解決問題?這驚人的「三分之一」數據,讓我想到《救救正常人》這本書的作者艾倫.法蘭西斯(AllenFrances),近年來呼籲的觀點:醫療資源應該用在真正罹患嚴重精神疾病的人身上,而非浪費在大量「慮病」的健康正常人身上。

什麼是正常?什麼是異常?什麼是疾病?在精神醫學界有個奉為圭臬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目前已出版到DSM-5,這本厚厚的手冊是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定期編修出版,手冊指引精神醫學界分辨正常和疾病與診斷標準,哪些需新列為精神疾病,哪些已證實不是疾病(最有名的就是第三版DSM-3,把同性戀從疾病中移除)。

所以「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社會責任」是世界級的,多數國家的精神疾病診斷是以DSM為依據,並依此來界定自己是不是「有病」。

在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常會看到美國精神醫學的專家批評川普有精神疾病,如「自戀型人格違常」,反社會、情緒失常等等異常行為,警告他是危險人物,但今年年初艾倫在部落格中公開說明「川普不是瘋子,他不符合我所編訂的DSM指標。

」(TrumpIsn'tCrazy:Iwrotethecriteriaandhedoesn'tmeetthem.)是的,艾倫是編修DSM-4的委員會成員之一,艾倫的呼籲並不是要支持川普,他是提醒精神醫學界謹守專業倫理,切勿遠端診斷。

再來,艾倫說所有精神疾病的定義有一個重要的條件,患者的行為造成他自己的痛苦和損傷,而川普的行為是讓他獲利,獲得財富和政治權力,川普不是一個受害者,如果單純用精神疾病去界定川普,說他瘋了,反而降低我們面對他行為的能力。

這個例子讓大家知道,川普是「異常」,但不屬於「疾病」。

艾倫本來是一位退休10多年的精神科醫師和教授,不問世事,是個連email都沒有的人,每天含飴弄孫過著度假般的生活,直到(偶然地)他發現DSM-5的修改方向是要放寬診斷標準,讓更多原本屬於「正常人」的都納進DSM-5中——DSM-5的編輯委員會是秉持著「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目的是要預防嚴重的精神疾病——艾倫深信這改變會帶給世界「災難」,導致藥物濫用,決定站上火線,大力呼籲「救救正常人」(SavingNormal)。

今年年



2. ADHD 跟焦慮症兒童變多,心理師臨床觀察

近年來,心理疾病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家長也更關心孩子的心理狀態,石牌鄭身心醫學診所臨床心理師郝心友表示,以臨床工作者的主觀角度而言,ADHD ...Skiptocontent寶寶心裡苦,但寶寶可以說!近年來,心理疾病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家長也更關心孩子的心理狀態,石牌鄭身心醫學診所臨床心理師郝心友表示,以臨床工作者的主觀角度而言,ADHD跟焦慮症的小朋友有變多,可能是大家對於「看精神科或身心科」以及「找心理師」的接受度已經高了不少,所以被發現的人變多了。

像是前陣子火紅的韓劇《雖然是神經病但沒關係》、還有之前風靡全台的《我們與惡的距離》都有精神疾病的角色,包括自閉症、思覺失調症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症等,引發大家的關注及討論,呈現現今社會對這些疾病的關心,心理疾病就像身體疾病一樣,也需要被管理和重視。

常見的兒童心理疾患有哪些?學齡期1.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2.學習障礙3.情緒相關的症狀4.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SD)學齡前1.ADHD2.語言遲緩3.ASD其中,以臨床觀察的角度來說,ADHD和焦慮疾患的患者有變多,郝心友心理師說。

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小朋友有心理疾患呢?1.生活習慣的變化郝心友心理師說:「如果就世代特性來看,我認為最可能的原因是,在物價上升、需求增加,但好的工作機會不多的狀況下,父母親容易有壓力,這些壓力可能會影響孩子。

」現代人花很多時間在網路或遊戲中,家長和孩子都少了時間陪伴彼此,孩子也更容易在網路上搜尋到不那麼適切的內容。

2.接受度變高郝心友心理師也提到,到兒童精神科就診的孩子增加,某部分也是因為老師、家長對於孩子的問題,敏感度有上升,對於「看精神科或身心科」以及「找心理師」的接受度也高了不少。

家長可以怎麼做?「接納」的態度很重要世代改變跟社會壓力可能都無可避免,但如果用「這一切便是我所遇到的狀況,有沒那麼好的部分、也有好的部分」的想法看待事情,對心理健康會很有幫助,例如:不是孩子的錯,也不是我的錯,而是我們一起遇到的情況,另外,也可以時常提醒自己孩子的好。

溝通和陪伴分享彼此的感覺跟想法很重要,郝心友心理師補充:「我非常鼓勵家長多多了解孩子的校園生活,當孩子在學校遇到困難(小至課業大致霸凌),家長都可以成為依靠。

」接納「負面情緒」好好陪陪自己的負向情緒,才能好好陪陪孩子的負向情緒。

郝心友心理師表示:「我覺得『接納負向情緒』是華人社會,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非常需要學習的一面,負向情緒的存在是為了告訴我們,這件事是我們很在意的事情,我們要面對他、正視他。

」文/莊筱彤 圖/蘇鈺婷延伸閱讀ADHD的孩子該做什麼運動?醫師:這2種適合天天做!與亞斯伯格孩子溝通面對面說「為什麼」拉近彼此的距離兒科醫師:對孩子發展感到不安時,更要多給予讚美和鼓勵Heho熱門文章1.整理包/新冠肺炎症狀已改變!2點跟流感最不一樣、Delta變異株更像重感冒2021-06-292.整理包/高端疫苗今日開打!保護力?副作用?什麼時候打?五大重點一次看2021-08-233.整理包/頭痛?發燒?AZ、莫德納、BNT、國產疫苗副作用大解析2021-07-204.COVID-19/重改意願不影響接種排序!怎麼更改疫苗預約登記?2021-08-275.COVID-19/BNT疫苗明下午開放登記!指揮中心:優先給學生打2021-08-27影音健康【營養TalkTalk】增加抵抗力維生素D不可少!獲得足夠攝取量有這2方法2021-08-24【Heho微動畫】臉部痘痘位置代表什麼?對應的器官一次看懂!2021-01-22【Heho微動畫】盤點8種腳部不舒服可能的身體徵兆!2021-03-05更多影音熱門關鍵字標籤不節食減肥乳酸菌伸展操優格免疫力可可味噌咖啡咖啡因基礎代謝奇異果家庭主婦循環心血管懶人瘦身打掃抗發炎按摩掰掰袖核心運動淋巴深蹲清洗清潔清潔劑減肥減重瘦小腹瘦腿瘦身瘦身操發酵食品納豆肌肉鍛鍊肝病肝硬化肥胖膳食纖維膽固醇運動醋降血壓非酒精性脂肪肝食慾黑巧克力關注Heho每日提供您最專業正確的健康知識



3. 小孩精神疾病家人不能逃避

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著想,防止積重難返的情形發生,家長對於相關異常的認識,​與懂得辨識可能的徵兆就很重要。

一般而言,兒童與青少年的精神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新聞網願景工程橘世代有設計售票網有行旅我的新聞udn/元氣網/親子婦幼/親子教養小孩精神疾病家人不能逃避分享分享留言列印A-A+2014-09-2316:45聯合新聞網聯合新聞網【聯合報╱本報訊】以往在醫院服務時,常發現至精神科診治的孩子,普遍發病已有一段日子,因症狀嚴重到家人無法應付,才被帶來求助。

探究緣由,除了照顧者未能察覺、正視早期警訊外,擔心被標籤化與對治療的不信任,也是延遲送醫的主因。

辨識徵兆避免惡化現今醫藥科技發達,多數疾患若可以盡早獲得診斷與妥善處置,傾向會有較好的預後發展,即使無法完全康復,尚能避免惡化或維持一定功能水平,兒童與青少年的精神疾病亦是如此。

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著想,防止積重難返的情形發生,家長對於相關異常的認識,與懂得辨識可能的徵兆就很重要。

一般而言,兒童與青少年的精神疾病約可分為以下幾類:1.焦慮性疾患:例如強迫症、創傷後壓力失調、社交恐懼症與泛慮症等。

持續的緊張、不安會干擾孩子日常活動的進行,導致生活上的不便。

2.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容易分心、好動與行為衝動、莽撞等現象可能單一或合併存在,學習效能因而大打折扣。

3.自閉症:通常在孩子3歲以前便可發現異狀,雖然患者個別的表現差異性大,但主要問題是語言溝通與人際互動上的障礙。

4.飲食疾患:例如神經性厭食症、神經性暴食症與狂食症。

患者往往「極度」關切自己的體重,與攝取的食物對體重可能帶來的影響。

5.情感性疾患:例如憂鬱症、躁鬱症等。

患者也許一直處於悲傷、愁苦的情緒之中,或在極端的正負向情緒來回不定。

6.精神分裂症:主要問題是思考的障礙,患者的想法嚴重脫離現實,舉止怪異,常伴隨有妄想、幻覺,社會功能逐漸退化。

觀察跡象就醫評估若觀察到孩子有以下的跡象出現,家長最好要小心看待,並且安排就醫評估:1.情緒劇烈變化:整個人陷入沮喪、鬱悶中或明顯社交退縮,凡事都毫無興趣達2周以上;情緒起伏太大,反覆無常,影響居家或學校的人際關係維持。

2.身心反應過度:毫無理由的害怕、恐慌,感覺好像快要崩潰一樣。

過程中可能伴隨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發抖與暈眩等生理症狀。

3.行為判若兩人:性格和過去差很多,常有危險或失控的表現,例如頻出現暴力、攻擊、破壞等偏差行為,對周遭他人鮮少關心或不懷好意。

4.難以保持專注:平時總是坐不住,做事毛毛躁躁,缺乏耐心,無法聚焦完成特定作業,而聽話常只聽一半,容易恍神。

5.莫名體重銳減:突然食慾不振,刻意減少進食;吃完東西常立即催吐或偷偷使用瀉藥、利尿劑,如此需懷疑有飲食疾患。

6.嘗試自我傷害:言語、文字間流露輕生的念頭,甚至已有具體計畫或曾進行相關活動,例如拿刀畫手腕、拔自己頭髮。

7.濫用有害物質:利用毒品、藥物、酒精等來自我麻醉,藉以尋求放鬆、快樂或處理生活壓力。

配合醫囑用愛陪伴一旦孩子確定有精神疾病,首要之務就是要坦然面對,切勿因覺得羞恥或有罪惡感而逃避,並積極配合醫囑治療,充實相關專業知能,學習如何自處與提供幫助,改善彼此的互動方式,相信在充分的愛與關懷下,孩子終能走出黑暗,迎向陽光。

※延伸閱讀》‧孩子順手牽羊別急著打罵憂鬱症延伸閱讀左腦萎縮無藥可醫詹雅雯神隱7天哭爆「全身浮腫」歐洲研究:檢測血中維生素D提早發現疾病新方法走路是最簡單的運動!美國哈佛醫學院研究證實6大好處不只手抖、慢動作憂鬱也潛藏巴金森病風險相似病症/失智症vs.假性失智症哪裡不一樣?半蹲姿勢是關鍵!打太極拳有助改善帕金森氏症醫病天地/酒藥癮是腦病變戒斷須醫療協助同類文章防疫陪孩子在家動腦又放電,十個有趣的室內體能活動推薦!養3孩月噴7萬元!律師大嘆:養小孩就是燒錢「小時候胖長大一定胖」醫教3招遠離肥胖慢性病22歲女歌手莊凌芸墜樓非個案調查:青少年輕生連3年增領完紅包就是要買新玩具!但孩子的玩具挑選、清潔該怎麼做劉墉給父母的一堂親子課:如何教出「哈佛碩士兒子」的自制力?台灣青少年上網時間是運動的4倍逾1成交網友李李仁:「對不起,我也會趕快長大」支持女兒做自己,成為父母這條路上我們都在學習小孩都不說話怎麼辦?5個引導孩子語言的方法隋棠聖誕節讓三位孩子體恤聖誕老公公笑稱



4. 除了「養小孩」,家長更需「陪小孩」:近1/3兒童有精神疾患 ...

根據研究,兒少常見精神疾患包含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畏懼症、分離焦慮症、社交焦慮症等。

其中「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盛行率最高,比 ...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2017/07/17,健康PhotoCredit:DepositephotosLouisLo「淒苦寂寥,滿溢心中,無盡天空,眼見時雨紛落。

」人生總是會有需要躲雨的時候,躲雨時可能會與某人相遇、與某事結緣,某人或某事可能給我們再度站起來的力量。

到時候,雨就會停了。

現為TheNewsLens關鍵評論網編輯。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中央社)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高淑芬進行台灣第一個全國性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

研究發現,台灣近1/3兒童有精神疾患需要專業評估與協助;且有自殺意念6個月盛行率為3.1%,意即每10萬名孩童就有3,100名曾想自殺。

根據研究,兒少常見精神疾患包含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畏懼症、分離焦慮症、社交焦慮症等。

其中「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盛行率最高,比對健保資料庫卻發現盛行率很低,其他精神疾病盛行率也明顯低於此次田野調查結果,顯示很多孩童沒有得到應有的診斷和治療。

高淑芬受訪時表示,過去研究發現,ADHD孩子常是因為明顯影響到他人,才會被帶來就醫;有些孩子因為不想上學、不想跟爸媽分開、不敢上台報告,情緒低落等症狀,但爸媽可能因對精神疾患缺乏認識,或不知道怎麼處理,常低估兒少心理狀況可能對未來產生影響。

小時候的心理狀態,影響成年後得憂鬱症已有很多實證資料顯示,成年後的憂鬱症、焦慮症和強迫症,可能跟小時候的心理狀況有關,長大時面對挫折,就容易誘發。

ADHD如果沒治療,也可能導致未來的行為障礙、焦慮、憂鬱,且比較容易使用成癮物質。

高淑芬說,有些成人個性封閉、不信任別人、有社交障礙,很可能小時候就有相關症狀、沒有健康成長;如果小時候有獲重視、及時評估治療,精神疾患可以獲得很好的控制。

「精神疾患就跟糖尿病、胃病一樣,可以治療」,高淑芬說,社會氛圍對精神疾患污名化,也會影響就醫意願,或認為就醫就是要吃一堆藥;但「就醫和吃藥是兩回事」,大部分的孩子接受評估後只需要行為、心理治療就能改善,很多孩子接受治療後,後續都發展得很好,不需要在精神疾病上貼標籤。

PhotoCredit:shutterstock/達志影像台灣只注重兒童生理健康而忽略心理高淑芬表示,從研究結果來看,台灣兒少的精神狀況跟歐美調查結果相似,和亞洲其他國家應該也差不多;但嚴重的是,比起其他國家,台灣政府目前還只注意到兒童生理問題,「忽略心理不健康對孩子造成很大影響」。

精神疾患的評估和治療愈早開始愈好,高淑芬說,面對少子化危機,政府應該珍惜每一個孩子,積極建構讓孩子快樂成長的空間,有正向的情緒發展和抒壓訓練,才有健康的人格,讓智能、潛力得以發揮。

高淑芬建議,政府應協助家長「養小孩」,尤其現代家長忙著拚經濟,育兒時間受壓縮,政府協助提振經濟外,也應多提供社區支援,如場地、志工等,帶孩子念故事書、陪孩子寫作業、做運動、打球等,不用花很多錢,但效益值得期待。

父母陪伴少、品質下降,都會影響孩童心理健康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長諶立中受訪時表示,青少年是成長關鍵時期,從兒童轉向大人,面對世界的衝擊,內心可能有很多矛盾,加上荷爾蒙分泌改變,情緒容易不穩定。

尤其孩子成長需要穩定環境,但社會變動很大,加上家長忙碌,能給孩子的支持力量減弱。

一名高中生常出現尋死念頭,細究原因,是媽媽常愛拿兩個姊姊的成績跟她比較,「別人做的到,妳怎麼做不到?」「我花錢給妳學這麼多東西,妳表現怎麼這麼普通?」,家長不自覺的「白目言語」,對孩子造成很大傷害,幸好遇到好醫師,及時把孩子從懸崖邊拉回來。

高淑芬說,很多家長不知道怎麼當爸媽,或搞錯方向,以為對孩子好就是上很多才藝課、買名牌衣服、包包、「孩子要什麼就買什麼」;或是孩子想要好好跟爸媽講話,但大人顧著忙自己的事情;甚至看到孩子只會問「功課寫好了嗎」「成績怎麼退步了」。

「小孩最快樂的事情就是跟爸媽在一起、好好吃飯、好好玩」,高淑芬說,但爸媽處在經濟高壓環境,育兒時間被壓縮,一有空閒可能就滑手機,陪伴孩子品質下降,親子互動不夠,



5. 過動、憂鬱、易怒...台灣1/3的孩子有精神疾病?美心理學博士 ...

社會上有許多人會以為吃藥是處理精神疾病的唯一方式,美國精神科醫師貝塞爾‧​范德寇(Bessel van der Kolk)在他的書《心靈的傷,身體會記 ...商周會員登入×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接收通知下次再說已加入收藏已取消收藏焦點焦點首頁時事分析封面故事今日最新大家都在看國際國際首頁全球話題趨勢中國財經財經首頁產業動態商業趨勢焦點人物投資理財地產風雲新冠肺炎追蹤相關網站商周財富網管理管理首頁創新策略數位轉型行銷密技領導馭人職場職場首頁職場修練創業心法心靈成長英文學習教育趨勢共好ESGESG專區生活首頁中場幸福學養生保健時尚藝文美食旅遊相關網站良醫健康網alive專題名家專欄特別企劃影音數位閱讀商周知識庫商周共學圈商周陪你讀百大顧問團關鍵100天CEO作戰室聲音商學院商周STUDIO商周Store週年慶優惠紙本雜誌電子雜誌數位訂閱暢銷圖書商周CEO學院CEO領導學程魅力領導學金惟純活學工作坊職場學青少年駐足思考表達圓桌趨勢論壇線上好好學服務會員中心訂閱商周客服中心常見問題活動總覽加入我們序號兌換追蹤商周下載App抽好禮訂閱電子報現正閱讀過動、憂鬱、易怒...台灣1/3的孩子有精神疾病?美心理學博士: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畫重點段落筆記新增筆記「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waita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0/500不公開分類公開分類儲存商周職場教育趨勢職場|教育趨勢過動、憂鬱、易怒...台灣1/3的孩子有精神疾病?美心理學博士: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Dreamstime撰文者:留佩萱人本教育札記精選2017.08.252017/08/2520:33:522017年7月中,衛生福利部公布了台灣第一個對於全國孩子心理健康的抽樣調查,這個研究總共採樣了一萬多名孩子,包含三年級、五年級、和七年級;調查結果顯示,有將近1/3的孩童符合一些心理疾病的陽性診斷,其中,最普遍的精神疾病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其他還包括畏懼症、焦慮症、對立反抗症等等,不僅如此,研究還發現約有百分之三的孩子有自殺念頭。

新聞報導上寫著,如果孩子出現精神狀況卻不及早處理,「對未來人生造成更大破壞」。

聽到這句話,應該會讓許多家長充滿焦慮。

家長們該如何「處理」?是不是要趕快帶孩子去看醫生和吃藥?社會上有許多人會以為吃藥是處理精神疾病的唯一方式,美國精神科醫師貝塞爾‧范德寇(BesselvanderKolk)在他的書《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提到了他對用藥的擔憂,他寫著:「許多精神科醫生在類似生產線的辦公室工作,花15分鐘看幾乎不認識的病患,然後給病患藥丸去減緩痛苦、焦慮或憂鬱。

」他在書中還提到,「為了治療這一切,我們不斷增加藥物用量,卻沒有處理真正的問題。

」所以,當研究顯示「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有精神疾病」,我們真正要處理的問題是什麼?廣告精神疾病,誰說了算?不管在台灣還是美國,精神疾病的診斷是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DSM-5,目前為第五版)裡面的診斷標準。

譬如,如果個案出現的行為症狀符合這本手冊中對於憂鬱症的症狀標準,那麼,治療師就可以正式診斷這位個案有憂鬱症。

當民眾看到報導的標題寫著「三分之一的孩子有精神疾病」可能會很緊張,以為這些孩子都得到精神科醫師的正式診斷。

但是,這個研究是讓孩子、父母、與老師接受研究人員的訪談與填寫問卷,從測驗中看孩子得到的分數是否傾向某些精神疾病的行為症狀,並不算是「正式的診斷」。

譬如,在訪談過程中會談人員詢問孩子:「你曾經有任何行為或學習的問題嗎?」「你有不專心或衝動控制、過動的問題嗎?」「你有與他人溝通或社交互動的困難嗎?」「你是否曾經感到悲傷、情緒低落、憂鬱、或是易怒?」「你是否曾經發脾氣、大吼大叫、行動表現出你的怒氣?」「你是否經常擔憂許多生活的事物?」等等,藉由訪談與問卷,孩子可能出現符合某些精神疾病的行為症狀,所以報導中稱為「陽性診斷」,就是指孩子出現一些行為症狀,但是需要仔細的專業評估才能確定是否符合診斷標準。

廣告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但是,就算不是正式的診斷,這個調查也告訴我們一件重要的事情––有許多孩子都在承受情緒上的困擾,並且,他們不知道如何調節這些情緒。

每個人都需要學習如何調節自己的內在世界︱自己有哪些情緒?那些感覺?身體有那些感受?怎麼處理這些感受?每個人每天都在不斷經歷各種情緒,也在用自己的情緒調節能力來面對這些感受。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